耿莉萍
(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北京市 100048)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轉折時期,即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從目前的世界經濟大國逐漸走向經濟強國。這一目標的實現有賴于國家整體經濟運行效率的提高。而目前我國流通產業效率低下、競爭力不強,是經濟運行效率不高的一個直接原因。為此,提升流通產業競爭力已迫在眉睫。
1.批發零售業規模不斷擴大
2009年,我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到了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5.5%,扣除物價上漲的-1.4%,實際增長16.9%,這與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分不開。
近年來,伴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流通產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特別是2004年以來,無論是流通企業的數量、批發和零售企業的規模,還是流通渠道的種類和流通企業的營銷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從2004~2008年4年間,全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銷售額從86928.6億元增長到208229.8億元,增長了1.4倍,超過同期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增長。這反映了中國流通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的事實。此外,同期億元以上的商品交易市場數量和交易額、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零售批發企業就業人數、限額以上批發零售企業數量等分別增長了 35.7%、100.9%、82.3%、45.3%、92.4%,也同樣能夠看出我國流通產業的快速發展。
2.國內零售業態與流通渠道多樣化,但批發零售業的市場集中度不高
從零售業態來看,近年來其種類不斷豐富。除了傳統的百貨商店、超市以外,城市中還存在著大量的購物中心、專業店、專賣店、便利店、倉儲式商場、折扣店、無店鋪銷售(如網上商店、電話購物、電視購物、直銷、郵購)等業態,此外還有不定期舉辦的消費品展銷會、尾貨市場、舊貨市場以及小商品批發市場中兼有的零售功能等等。雖然目前超市、百貨商店、專業店、專賣店等主流業態在零售額中仍占有較大的份額(如北京市2006年這一比重約為75%),但是2008~2009年兩年間,網上購物、電話購物、郵購等無店鋪銷售發展很快。
從流通渠道來看,我國目前消費品的流通渠道十分復雜,商品生產者可以通過直銷店、網上直銷、批發商經零售商、零售商、網上批發和零售商、消費品博覽會等多種渠道實現產品銷售。雖然多種零售業態與多種流通渠道在市場充分競爭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渠道并存使國內的批發行業嚴重萎縮,市場份額不斷下降。如目前北京批發商業只占市場份額的1%。盡管2008年與2002年相比,國內零售百強企業的銷售額占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已經從6.89%上升到11.12%,提高了4.23個百分點,但流通產業的市場集中度仍處在較低水平。在缺乏實力強大的大型批發商和零售商的情況下,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外市場,與跨國流通企業競爭都顯得勢單力薄。而且從宏觀經濟的角度講,批發行業的萎縮不利于流通效率的提高與整個流通產業競爭力的提升。[1]
3.兼并重組后的內資企業實力仍弱于外資零售企業
幾年前為了與外資零售企業競爭,內資流通企業的兼并重組就已拉開序幕,如今中國零售業百強中的大多數企業(如國美電器有限公司、蘇寧電器集團、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物美商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農工商超市集團有限公司等),其規模(包括擁有的門店數和銷售額)已經與家樂福、沃爾瑪在國內的銷售額差別不大,有許多內資零售企業的門店數甚至遠遠超過了大型外資零售企業在中國的門店總數。但是,內資流通企業的競爭力與外資企業仍然存在巨大差距。例如,2008年,在國內的流通企業中,內資企業的主營業務利潤率只有6.7%,遠低于港澳臺資企業的11.51%,更低于外資企業的13.71%,這說明內資批發零售企業總體經營成本較高。所以,要提高流通企業的競爭力,就要從降低經營成本和提高利潤率做起。
4.外資連鎖零售企業在國內加緊擴張,市場份額逐年上升
近年來,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擴張的速度不斷加快。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據顯示,限額以上的外商投資批發零售企業法人單位數量已由2004年的963家增加到2008年的2612家,同期外商投資連鎖企業銷售額在我國連鎖零售業中所占份額也從9.47%增長到了13.44%。2008年中國零售業百強企業中,有17家為外商投資企業,其銷售額已占零售百強企業的22.5%,比2007年增長了2.4%。
外資零售企業巨頭沃爾瑪,從1996年在中國開辦第一家沃爾瑪廣場與山姆會員店至2009年13年間,其在中國的門店數已經擴張到146家,而且還擁有好又多35%的股份和102家門店。家樂福在中國的擴張也不亞于沃爾瑪,到2008年底在國內已經擁有門店136家。2009年兩大商家均在中國二、三線城市加緊擴張。[2]
培育國內流通產業的競爭力,不僅能夠在開放的條件下把握國內市場,同時對于促進國內制造業參與國際競爭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掌握了渠道就控制了市場
在全球絕大多數商品都已成為買方市場和產品生產迅速標準化的今天,在包括發展中國家在內的大多數國家均能夠生產同一產品的情況下,誰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自己的銷售渠道,誰就控制了市場。有了渠道既可把握銷量引導生產,又能左右價格獲取遠高于生產過程中的利潤。縱觀全球跨國公司,無一不是利用其強大的現代流通網絡實現其全球采購、全球研發、全球生產和全球營銷的,每一個跨國公司都是一個成熟的跨國流通組織的載體。所以,從企業全球發展戰略的角度來看,渠道是必爭的環節。但是,從目前我國生產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和跨國經營程度與外銷產品有限的現實出發,讓每一個生產企業都在國內市場及海外市場自建銷售渠道,不僅成本很高而且也不現實,唯有提升國內流通企業的競爭力,讓它們在國內不斷建立現代流通體系的同時,盡快積蓄實力“走出去”開拓海外銷售渠道。
2.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有賴于流通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升
長期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高速增長,在獲得不斷增加的外匯收入與國內就業的同時,也付出了資源、環境、生態以及人力資本等巨大代價。我們始終處在產業鏈(微笑曲線)的低端,生產者的利潤甚至包括政府為促進出口所提供的出口退稅都不斷遭到外商的擠壓。要改變這一狀況,唯有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除了要不斷提高服務出口的比重以外,從貨物出口來看,一方面要求企業向產業鏈的高端即研發設計、原料采購、產品批發和零售等環節延伸,這本身就對流通產業的國際化提出了要求;另一方面則要求出口商品結構升級,即生產更多耗能低、排放少、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高的自有品牌的產品,但前提仍然是要依靠我們自己的流通渠道將產品銷售出去,否則,實現出口商品結構的調整與外貿增長方式的轉變將是一句空話。考慮到未來我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產品將逐漸與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產品市場相重合,出口難度將進一步加大,渠道的作用將成為競爭力的關鍵。
3.流通業的競爭力體現著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對流通的認識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之初,在商品產量還十分有限、基本是賣方市場的時候,政府與業界、學界普遍認為只要產品生產出來就不愁賣不出去,于是整個社會的注意力都在生產環節,流通業對國民經濟的促進作用未被充分認識。當產品極大豐富、普遍形成買方市場時,企業開始重視營銷,地方政府也在為本地區產品的外銷想辦法,于是在產地出現了大量的專業性與綜合性的商品批發市場和區域性專業展會,但是人們仍然沒有意識到流通會決定競爭力。今天,當外資零售企業以極強的競爭力在國內迅速擴張,國內流通企業卻因流通成本過高難以與跨國零售企業競爭、因實力有限而難以走出國門的時候,才終于發現與制造業相比,流通產業的落后不僅使我們喪失了大量的貿易利益,而且正制約著中國國際競爭力的提升。[3]事實上,今天我們所說的流通業,早已不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它已經嵌入整個產業鏈,包含在每一個跨國公司從全球組織生產到全球分銷產品的過程中。現代流通具有集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于一體的特點,正在跨區域、跨國分工與貿易、國內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未來我們要從經濟大國走向經濟強國,不僅要依靠科技與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制造業領域的科技創新,而且更要依靠流通現代化。因為國家整體競爭力的增強,有賴于國民經濟運行效率的提升,要依靠強大、高效的流通網絡體系,通過降低流通成本、減少貨物在流通過程中所占用的時間、加快貨物與資金周轉才能實現。
1.必須努力降低流通總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商品的流通成本高,意味著商品最終的零售價格高,這無疑會對國內消費的增長產生抑制作用。近年來,我國的商品流通成本一直居高不下,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流通成本高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成本高;二是批發零售環節成本高。如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在解釋2010年4月份的高菜價時分析說:“中國蔬菜在流通環節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雖然這并不一定是今年菜價高的主要原因,但是長期以來蔬菜“地頭一毛錢,零售市場一塊錢”的現象是極為普遍的。這倒不一定是流通環節都賺了大錢,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流通過程中消耗掉了。
(1)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據有關專家分析,中國目前的物流成本約占生產成本的40%(發達國家只有10%),在社會流通領域,物流成本占GDP的近20%,而美國僅不到10%。
高物流成本又與技術水平和體制限制兩個因素有關。目前我國物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設施嚴重不足,如鐵路運力嚴重不足是一個重要問題。當前我國鐵路運力只能滿足貨運需求的60%左右,從而使很多貨物只能選擇成本較高的公路進行長途運輸,由此加大了運輸成本。從公路運輸來看,盡管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6萬公里,居世界第二位,但公路運輸效率普遍偏低卻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一方面是交通阻塞、燃油價格上漲和公路亂收費導致運輸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是我國目前主要以低噸位的中型卡車的散貨運輸業為主,運輸超載的情況十分普遍。難怪有些跨國公司的主管抱怨中國的物流說,從重慶運貨到上海比從上海運貨到紐約的成本還要高。為此,要降低物流成本,在鐵路運力短時間內難以提升的情況下,公路運輸就必須向著快速、長途、重載、集裝箱化運輸的方向發展,以分擔鐵路運量。
此外,物流效率低還存在體制方面的原因。一個高效的物流系統需要對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然而我國目前部門和地區間條塊分割的體制,卻難以實現各種運輸方式與各個地區物流資源的整合,公路、鐵路、港口、機場各運輸方式自成體系,彼此互不銜接,沒有形成網絡,致使貨物在不同運輸方式的轉換過程中頻繁裝卸,多次組織運輸,產生高額的轉換成本。因此,要提高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建立一個高效的現代化的物流體系已刻不容緩。同時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地區各部門的協調才能實現。[4]
(2)要降低批發零售環節的經營成本。據筆者對北京大型百貨零售業服裝價格的長期觀察發現,北京大型商場中的服裝價格近年來一直趨漲,動輒300~500元一件,一些品牌服裝絕大多數已經超過千元。據業內人士透露,大商場中的服裝加價率一般在5倍以上。相對于北京大多數月收入在2000~4000元的消費者來說,這一價格讓人無法接受。那么,為什么100~200元購進的服裝要賣千元以上呢?因為產品的進場費、攤位租金、水電費、廣告費、銷售人員的工資和利潤等,都要攤在每一件出售的商品之中。加之平日顧客稀少(非店慶打折、周末和節假日時),每個攤位售出的商品數量十分有限,低價位是很難支撐銷售過程中的高成本的。商場對廠方經營者的高收費往往是造成零售環節成本過高并最終導致商品加價率高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最關鍵的是:一要建立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以加快貨物周轉速度,從提高效率中降低物流成本;二要在批發零售環節降低經營成本,改變目前大型零售商變身為商業地產二房東的經營模式。
2.必須重視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體系建設,逐漸形成國內高效的流通網絡體系,并逐漸向國外市場滲透
建設電子商務平臺與物流體系,是流通現代化的關鍵,也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政府規劃、投入、協調與引導,也需要相關技術部門支持。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功能強大的能夠同時進行商家對商家(B2B)、商家對消費者(B2C)、消費者對消費者(C2C)的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除了以C2C為主的淘寶網規模較大以外,一些生產資料、制成品的生產企業和大型批發零售企業以B2B為主的交易網站規模都十分有限。建設大型的電子商務交易平臺,能夠讓企業更加方便、快捷地獲取信息,從而提高企業的交易效率。
建立跨區域的集鐵路、公路、航空、水運、集裝箱運輸于一體的物流體系,一方面,要讓車站、港口、機場、道路的建設形成網絡,特別是要便于各種運輸方式的相互銜接,即在硬件上構成高效物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要通過建立全國大型的物流交易平臺,逐漸將全國各個地區的機場、鐵路場站、道路、港口、集裝箱、倉庫等物流資源整合起來,讓每一個物流企業都能借助共同的物流平臺進行資源配置,以達到物流組織的高效率,即從軟件方面通過改變物流的組織方式實現物流的現代化。
3.國內流通企業要積極探索多種“走出去”的方式
中國出口商品競爭力的提升與我國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改善,有賴于流通產業競爭力提升和我國流通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目前一些小型的零售商、餐飲企業已經走出國門,在歐美、日本等許多國家開辦了中餐館和專營中國大陸產品的服裝店、鞋店等,像同仁堂這樣的品牌企業,也在以合資、獨資、特許加盟和連鎖開店等方式在海外開拓銷售渠道。2009年中國流通企業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2009年6月,蘇寧電器收購日本老牌家電連鎖企業LAOX株式會社27.38%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這是中國家電連鎖企業首次涉足國外市場。2009年8月,北京集美家居與法國方面簽下了收購巴黎近郊兩幢商業建筑(總面積為2.3萬平方米)的合約,首期投資800萬歐元,將其改造為集美家居(巴黎)商貿中心,由中小家居建材企業對外進行零售與批發,這是中國家居賣場首次走出國門。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也在策劃將交易平臺辦到美國、歐洲乃至世界各地。
此外,中國流通企業應利用互聯網辦好網上商城,用英語乃至多種語言直接面對國外批發商和消費者,并設法解決跨國支付與物流問題,像淘寶網這樣的大型網上交易平臺也應該與其他國家的大型網上交易平臺進行合作,以幫助國內流通企業進入國外市場。
[1]陳文玲.現代流通發展的趨勢與特點[DB/OL].中國商貿專家網,2004-06-14/2010-05-15.
[2]朗咸平.沃爾瑪天天平價的背后[DB/OL].http://blog.sina.com.cn/s/db8b0100elqs.html,2009-08-17/2010-05-21.
[3]陳文玲.現代流通與國家競爭力[J].中國流通經濟,2007(4):15-18.
[4]李駿陽,余鵬.對我國流通效率的實證分析[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9(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