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利群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250100)
(一)
對經濟全球化的內涵、本質、過程及趨勢予以明確界定,有助于認識經濟全球化運行的本質、規律及發展趨向,從而對我國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及采取的對策進行準確把握和全面分析,避免在認識和參與全球化進程、選擇社會主義發展戰略過程中走入誤區,或失于片面,或走入極端。
國內外有許多不同學科的學者試圖以自己的詞法、句法和語言習慣在各自的學科背景下盡可能地詮釋經濟全球化,也有許多學者超越單學科的局限,嘗試采取綜合視野對經濟全球化進行研究,因此,關于經濟全球化的觀點可謂紛繁復雜。
從當前經濟全球化研究的各種視角和方法來看,西方主流經濟學倡導全球資本主義,為經濟全球化大唱贊歌,認為經濟全球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表現,是世界走向大同、趨于統一的重要特征,完全是一種社會進步。可是,經濟全球化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并沒有使所有國家都實現經濟增長,人民福利也沒有得到普遍提高,反而導致全球貧富懸殊加大,這種現實使得主流經濟學的觀點受到廣泛批評。激進經濟學者對經濟全球化的后果持強烈的批評態度,盲目排斥甚至反對經濟全球化,但他們在否定經濟全球化后果的同時也否定了經濟全球化的客觀趨勢,這顯然與世界經濟發展的現實相悖。
歸納其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者對經濟全球化的理解主要有兩種。一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是指資本、商品、勞動力、科技等經濟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各個民族的經濟由于相互滲透、相互依存、相互合作與競爭,從而形成一個整體。顯然,這種觀點側重的是生產力方面的內容,這種內容是產品市場和要素市場由國內擴展到國際的結果,或者說是市場的一種擴大,它強調的是生產力的全球化。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前首席經濟學家奧斯特雷。然而,這種定義只是從描述的角度或表象上對經濟全球化內涵的界定,并沒有抓住它的本質。另一種觀點是從網絡化的角度對經濟全球化作出解釋。這種觀點認為,經濟全球化主要表現為一種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網絡化的增長。[1]網絡化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斷加深的民族之間的經濟聯系;二是通過網絡所轉移的經濟內容越來越多,從最初的產品形態到現在的價值形態乃至服務與企業職能機構,幾乎涉及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三是世界經濟的主導權有向少數國家集中的趨向,或者說,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處于世界中心的經濟向四周的擴散過程。由于當前處于世界中心的經濟是資本主義經濟,所以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的擴散過程。正如約吉阿姆·比朔夫所言,全球化“與其說是指由于世界范圍內一種新的質的變化而把所有地區都納入市場和市場發展,不如說它指的是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經濟空間的一種更為緊密的聯結。絕對不會由于全球化而使一個多世紀以來形成的、在資本主義區域和邊緣地帶之間使前者居于主導優勢的世界經濟結構瓦解。相反,由于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這個資本主義的優勢地位加強了”。[2]顯然,這種觀點側重的是全球化的生產關系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的性質。[3]
國內外經濟全球化的論壇上之所以觀點林立,論爭四起,至今尚未形成系統和完善的理論體系,除了研究者本身的立場外,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研究者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4]因此,科學的經濟全球化理論有賴于科學方法論的確立。所以,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科學方法,對于當前以科學的態度探討經濟全球化的一系列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告訴我們,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人類活動的基本形式。在生產活動中,人類一方面與自然界發生關系,另一方面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勞動交換。勞動過程的這兩個方面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邏輯主線,而在這條邏輯主線上,生產力是首要的因素。“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5]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不僅在于它明確地把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建立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之上,第一次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指明它是一切社會中最根本和最本質的關系,更重要的是第一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世界市場理論亦蘊含著豐富的經濟全球化思想的理論,無疑也是遵循著這一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的。
從上述爭論來看,其焦點主要還在于各種學術派別和理論分支基本上或者是從生產力或者是從生產關系等某一側面對經濟全球化進行研究,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因而不能邏輯一致地相互兼容,不能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統一中對經濟全球化過程進行全面系統的把握和理解。把經濟全球化的生產關系視角與生產力視角相互對立甚至相互割裂,也就是說運用生產力范疇的概念和分析工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說明和描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軌跡和對現實的影響,但難以說明其發展及影響背后所隱藏的本質關系。而從生產關系視角研究經濟全球化,雖然能夠揭示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種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問題背后的本質是國際經濟秩序的不合理,但難以說明經濟全球化能夠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全球資源配置等客觀現實,即使是從同一種視角解釋經濟全球化的理論,對各種具體問題的看法也不盡相同,差別顯而易見。
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當代資本主義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現實,筆者認同學界觀點,[6]并進一步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作為一種國際經濟現象,只進行生產力層面或體制層面的分析,抑或僅僅作網絡化的解釋,或者脫離生產力水平單純作生產關系方面的闡釋,都有其一定的片面性。應該提出從社會生產方式出發,即從社會生產方式所包括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運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從世界經濟總體上來研究經濟全球化這一重大經濟現象,在經濟全球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互動層面揭示經濟全球化的實質及發展趨向,理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在機制,把握經濟全球化的規律,是經濟全球化問題研究的時代命題和方向。而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正是馬克思預示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國際政治經濟整體關系中矛盾運動的邏輯結果。確切地說,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研究經濟全球化,通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經濟關系新變化中生產力、生產關系及其相互關系的研究,方能揭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所蘊涵的國際生產關系的實質。唯此,不僅能夠科學地闡釋經濟全球化的本質,理解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內在機制,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基本特征,而且能夠更好地尋找其演變的基本規律,揭示其產生的根本原因,掌握其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的可能走向。
因此,經濟全球化既包括商品、服務、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不斷地進行著物質生產方面的全球化過程,又包括全球范圍一定生產關系的全球化過程。它是指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在全球化范圍內相互融合的歷史過程,也是指各個不同類型的國家、各種不同類型的生產方式在全球經濟中的現實體現。
從生產力方面來看,經濟全球化指的是在貨物、資本、生產、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跨國流動加速發展的條件下,全球市場經濟進一步形成,國家和其他政治經濟力量出現整合、重組,各國經濟在世界范圍內高度融合,并通過不斷增長的各類商品和勞務的廣泛輸送,通過國際資金的流動,通過技術更快更廣泛的傳播,形成相互依賴關系和各國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
從生產關系的角度考察,經濟全球化是由于資本的擴張本性與增值需要而使世界各國和地區的經濟相互融合日益緊密,逐漸形成全球性的經濟關系的過程。由于資本的本質是追逐最大利潤,因而資本的擴張必然帶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全球化。
事實上,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起源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邏輯結果。因此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不僅體現在生產力方面,更主要的是體現在生產關系方面。所以,要從根本上把握經濟全球化的內涵、基本特征、影響和作用,就要從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生產方式與社會關系、理論與觀念的相互聯系上確立經濟全球化對國際生產關系的研究,并且把這種對全球國際經濟關系的研究置于“世界生產力發展—國際生產關系(國際經濟基礎)—國際上層建筑”為主要序列的社會結構當中,形成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社會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現實與歷史相統一的整體觀念。[7]
(三)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是一個系統,不能作簡單化理解,正如有學者認為的那樣:“馬克思的總體方法可以概括為總體性、社會性、制度性、歷史性和階級性五個基本方面。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中深刻地蘊涵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總體規定性、社會規定性、制度規定性、歷史規定性和階級規定性的理解。這些對我們現在的經濟全球化研究是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8]這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體系,而“經濟全球化研究中的非社會性、非制度性和非歷史性的傾向,是當前阻礙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發展和創新的主要根源之一”。[9]因此,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對經濟全球化的宏觀認識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方法論啟迪。
1.對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必須從總體上而不是從某一方面進行理解。
“馬克思是最早將資本主義發展全過程描述成一個系統的人之一”。[10]這里值得提出的是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體系論者關于世界體系理論的研究具有的方法論借鑒意義。美國經濟學家、社會學家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運用一體化的研究方法,從整體上揭示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發生、發展及演變的脈絡和歷程,探討了體系內部的“中心—半外圍—外圍”結構,即組成要素中的能動變化對體系演變和不同要素在體系內的變遷造成的影響等問題,說明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核心地區國家的經濟發達和政治強盛及邊緣地區的國家經濟貧窮和政治弱小的原因。對這種體現西方中心主義,把在全球化即世界歷史形成過程中,西方就是坐標,東方從屬于西方并建立起了世界秩序的主從關系——這種不公平、不公正的關系概括為“中心—外圍”關系(弗蘭克)和“核心—半邊陲—邊陲”關系(華勒斯坦)等觀點,我們不完全贊同,但“世界體系論”畢竟提出了一個嚴肅的課題,即如何從國際經濟關系的整體上來理解世界經濟體系的新變化。沃勒斯坦提出的“中心—半外圍—外圍”的“世界體系”學說,既從整體上描述了世界經濟的體系性,強調了世界經濟運行的統一性,又分解了世界經濟體系的各個層面,研究了“中心”、“半外圍”和“外圍”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闡述了三者之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對立的格局及其性質。沃勒斯坦的觀點,對理解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現實是有重要啟示的。
今天我們研究經濟全球化時也必須從總體上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也就是把整個世界經濟作為一個體系,揭示經濟全球化的組成要素及其能動變化對整個世界經濟演變的影響,同時把經濟全球化納入歷史進程中考量。從歷史發展中揭示經濟全球化的概念和本質以及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社會主義的發展戰略和發展前景,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總體方法論視域下的世界歷史、世界市場理論等豐富思想的當代價值及給予我們的重要的方法論啟迪。
2.經濟全球化具有二重屬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自然屬性反映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就是經濟全球化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產生,并能夠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屬性體現經濟全球化的本質,它是世界經濟中人與人、地區與地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應該把二者統一起來進行研究。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奠基人的世界歷史理論就不僅揭示了“生產和消費世界性”的趨勢,即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方面所體現的自然屬性,而且揭示了其資本擴張的社會階級內涵或它的社會屬性。那么,為了把握當今經濟全球化的性質,也應該在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屬性和自然屬性有機統一中加以考察,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多元性及其復雜性。經濟全球化一方面推動生產力發展,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能量和利益;另一方面也給國際生產關系帶來了新的深刻變化。由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下建構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制度的全球化,當代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資本主義主導下的全球化,從一定意義上講,經濟全球化就是發達國家把資本主義的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推向全球。經濟全球化在把資本主義文明擴展到全球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把資本主義的矛盾擴展到了全球并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如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超越主權與主權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對立以新的形式表現了出來,世界經濟中新的大量不平衡、不平等和不穩定現象,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掠奪世界的方式和途徑等,正是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通過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經濟政治秩序發展起來并得以實現的。
3.經濟全球化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具體地說,經濟全球化是世界經濟進入20世紀80年代跨國公司和國際壟斷資本形成與發展的產物。但經濟全球化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在歷史上的軌跡從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開始萌芽。從那時到18世紀中葉,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殖民地,直接剝削和掠奪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資源。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后半期,資本主義主要借助國際貿易的形式進行擴張、剝削和掠奪。隨著19世紀中期工業化進入高潮、世界市場形成、全球化啟動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出現了大規模的資本輸出,借貸資本的國際活動成了資本主義擴張的主要形式,并使資本主義的擴張達到了高潮。這種發展由于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而受到阻礙,并于戰后形成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到20世紀80年代,由于跨國公司的大發展和國家壟斷的強化,開始走向國際壟斷。
由此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競爭和壟斷(包括私人壟斷資本、國家壟斷資本和國際壟斷資本以至跨國金融壟斷)的發展中,對外擴張的形式雖然發生了變化,但不合理的國際分工格局始終沒有改變,發展中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的原料供應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由此所導致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世界范圍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整個世界的貧富分化更加嚴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世界范圍內進一步激化和深化,經濟全球化的本質也正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
從總體上看,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作為物質生產力和一定生產關系相結合的全球化過程,其本質深深地蘊涵在資本主義擴張的歷史進程中,資本主義對利潤和資本積累永無止境地追逐的根本目的,決定了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本質上就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把資本主義的制度、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推向全球的過程,或者更進一步說,經濟全球化在把資本主義文明擴展到全球的同時,不可避免地使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激化、深化并將其擴展到全球。
4.經濟全球化不是一種目標,甚至也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是一種客觀趨勢和一個主觀的過程。
作為一種客觀趨勢,經濟全球化是由于世界生產力高度發展、資本的內在沖動、以信息技術為特征的科技革命、跨國公司的擴張滲透和全球市場經濟的推行而導致的一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必然性。但經濟全球化又是一個主觀的過程,它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以發達國家獲取最大利益為目的而不是以全人類共同利益為宗旨的主觀過程。為了在經濟全球化中實現其經濟利益最大化,發達國家操縱國際經濟組織,把一切能夠攫取最大利潤的機構、組織和地方都納入其剝削體系之中,同時根據自己的需要利用一切手段最大限度地實行貿易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不是一種目標,甚至也不是一種穩定的狀態,而是一個過程。這就要求我們具有過程性思維,即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社會主義仍然可以大有作為,社會主義能否在全球化時代贏得自身的發展,關鍵在于全球化背景下社會主義能否在全球化運行中學會機制性戰略選擇和解決機制性生存問題,同時也是一個“迫使民族國家不斷對自己的制度和價值進行創新”的問題,[11]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戰略選擇有一個不斷進行調整和優化的過程,從而使改革、發展與創新變成一個持續的過程。從一定意義上講,現代社會主義是全球化的產物,社會主義具有世界選擇性。資本主義的全球擴張雖然給社會主義的發展造成一定的困難,但也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創造了必要條件。只要我們善于在挑戰面前抓住機遇,在全球化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自己,全球化的前景必將是社會主義。
[1]裘元倫.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利益[J].世界經濟,1999(12):4.
[2]、[3]邱尊社.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經濟全球化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3.
[4]、[6]、[7]、[8]、[9]顧海良.馬克思的總體方法論與經濟全球化研究[J].廣東商學院學報,2003(6):4-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33.
[10]張一兵.社會理論論叢(第1輯)[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22.
[11]戴維·赫尓德,安東尼·麥克格魯.全球化理論研究路徑與理論論爭(全球化譯叢)[M].王生才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