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亞麗
物流管理指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根據物質資料實體流動的規律,應用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科學方法,對物流活動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和監督,使各項物流活動實現最佳的協調與配合,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和經濟效益。通常認為,物流由采購、運輸、存儲、包裝、裝卸等諸多環節構成。晉徽商在商業貿易中都從事長途販運,物流管理效率對于能否以最低的成本實現最高的利潤具有決定性作用。
對企業而言,產品不同則物流各環節的管理方式也不盡相同。本文以晉徽商均從事的茶葉販運為例,通過茶葉的采購、包裝以及運輸方式和路線等環節來說明晉徽商在物流管理方面的異同。
茶葉采購是晉徽商茶葉貿易中的首要環節。由于晉商、徽商各自面對的市場主體的需求不同,導致晉幫茶商和徽幫茶商在茶葉采購的品種、地區、加工、包裝、運輸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
徽州本土就是全國重要的產茶區,據弘治《徽州府志》記載,明初全府共有茶樹19656102株,僅茶株課就要征245441斤。在明代,歙縣、休寧兩縣是茶葉的主要產地。清朝嘉慶時期,婺源縣行茶引兩萬道,占全府茶引總數的35.5%,成為徽茶主要的產地。而且徽茶品種齊全,茗品眾多,較為著名的有松蘿茶、老竹大方、黃山毛峰、屯綠、祁紅以及各種花茶,為徽州茶商提供了充足的貨源??梢哉f,徽州茶商與晉幫茶商相比具有絕對的資源優勢,徽州茶商的采購主要以本地所產的徽茶為主。但徽商也去其他產茶區如福建、湖北等地采購?!锻ㄉ谈麝P華洋貿易總冊》卷下《光緒十七年九江華洋貿易情形論略》講到:“業此項綠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俱由本山所出……”。①除此之外,徽商也在其他地方收購茶葉,據《清史稿》記載,清朝在江西發放茶引,征收茶課的事務大部分都交由徽商辦理。②
山西并非產茶之鄉,晉商一般深入閩、贛、湘、鄂等產茶區收購茶葉?!吨袊止I史資料》中的《茶市雜詠》記載:“清初茶葉均系西客經營,由江西轉河南運銷關外”。③《天津海關冊》記載:“1861年前,一向是山西人自湖北湖南販買并包裝了磚茶,由陸路一直運往恰克圖。”晉幫茶商不僅在各茶區采辦茶,而且注重開拓新的茶區,為其采購開辟茶源。清朝咸豐年間,因紅茶需求旺盛,“晉皖茶商,往湘經商,該地(羊樓司、羊樓洞)為必經之路,見該地適于種茶,始指導土人,教以栽培及制造紅綠茶之方法”。[1]羊樓司、羊樓洞一帶形成了著名茶區。見此機緣,渠源潮適時派員赴鄂,“占據”羊樓司、羊樓洞產茶的寶地,使之成為晉幫茶商的定點采購基地。僅山西茶號王玉川、巨盛川到鄂南羊樓洞設莊制磚茶,每年就可生產磚茶近八十萬公斤,[2]其后祁縣、喬氏設立的大德興茶莊[3]、榆次車輞村常氏開設的茶莊也紛紛在此開發不毛之地,買山植茶,并鼓勵和指導當地山民種茶,當地農民也因之溫飽。[4]至“光緒初年,茶葉貿易極盛”,羊樓司、羊樓洞“經營茶莊者,年有七八十家,……當時尚用土法制造,有磚茶廠十余家,統由山西幫經營”。④
從采購區域上看,徽州系產茶區,徽州茶商具有絕對的資源優勢,而晉商為了節約采購成本只能另辟蹊徑,在適合種茶的山地開發茶區,這也間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晉商在采購茶葉的過程中,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是茶商到當地購茶,先投至當地茶行,由茶行派人同茶商一起看茶定價,茶行負有引導評價之責,并分別向茶農、茶商收取傭金;二是茶商在茶葉產地開設分莊(或稱子莊),由茶號派人進山直接購茶,議定價格后,送毛茶回茶號?!镀羁h茶商大德誠文獻》中記載了祁縣茶商在安化辦茶的過程:首先,“擇點應用什物家倨器皿以及蔑器、木器,……再要擇選(茶)行內先生、管樓、管廠、管行人等”,這是采購前的準備工作;其次,采購時講究茶葉的質量,“勿惜價,貪便宜,豈有好貨業”;⑤此外,采購人員還要從茶的色澤、味道、形態等方面辨別茶的優劣,“重條緊、色順、紋直、沉重、味佳,外烏油色,內朱干色,必是安化正路茶”。⑥
徽州茶商收購毛茶一般在茶區水陸交通便捷之地開設有茶號。茶號每年收茶前掛牌,當年茶葉貿易結束后,撤牌停業。茶號在各產茶地設有數目不等的小茶莊,具體從事收購毛茶的業務,而茶葉的種植、培育及采摘則由各地茶農負責。在茶農和小茶莊之間還有眾多小茶販,當地俗稱螺司。螺司走鄉串戶收購茶農的毛茶,再轉賣給小茶莊,由小茶莊將毛茶運至茶號。其基本的采購流程為:茶農→螺司→小茶莊→茶號。
由此可見,在茶葉采購方面,徽商與晉商一樣也講究茶葉質量,拒絕收購死茶、爛茶以及斷折或紅蒂較多的毛茶。為了保證茶葉原料的品質,避免在毛茶中摻假或雜以劣質茶梗、茶子、茶樸等情況的發生,免遭損失,杜絕假冒,徽州茶商還總結出了一套鑒別毛茶真偽的方法,教給采購人員。
茶葉采購完成之后,進入生產加工環節,由明至清,制造茶葉,習俗相沿。茶葉加工工序十分繁復。美國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發現了l9世紀30年代廣州畫家庭呱所繪制的線描作品,其中有18幅就是當時制作茶葉的繪畫,工序依次為:篩茶、踩茶、搓茶、曬茶、猴子采茶、斬茶、渡茶、裝茶、舂茶、揀茶、試茶、托茶、分茶、整茶餅、號茶箱、裝茶、炒茶、灑水。由此可見制茶工序之繁,耗費之多。以上這些都是具體的生產環節,不必詳述。毛茶加工完畢后,成茶要進入包裝環節。
晉幫茶商多雇用當地人在其所辦的茶場中制茶,進行連續性生產。經過踹、揀、焙、篩等多道工序后,對成茶進行包裝。洋箱茶用錫罐或鉛桶,外裱以板箱,平均每箱可裝茶50斤到70斤不等,口莊茶由簍袋盛貯或“帶篾包箱”。所以制茶場中一般都有篾工、裱工、鉛匠、錫匠等包裝人員。磚茶是蒙古牧民和俄國人喜歡的茶葉品種,主要產自湖南。茶商大盛魁的分號三玉川在湖南產地自采自制各種磚茶。磚茶的包裝也很講究,將茶“壓作方磚,白紙封,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自芙蓉?!繗q西客于羊樓司、羊樓洞買茶,其磚茶用白紙緘封,外粘紅紙,有本號監制、仙山名茶等語”,⑦每塊磚茶大約五十五兩重,用紙封好,粘上商標,裝入箱內。裝磚茶的箱子大小是固定的,一箱子裝三十六塊的名為三六茶,一箱子裝二十四塊的名為二四茶。除此之外,還有三九磚茶、三七磚茶。磚茶的包裝不同其運輸的目的地也不同,例如三六磚茶、三七磚茶主要推銷給張家口的旅蒙商,二四磚茶主要運輸到歸化、包頭,三九磚茶主要由茶商大盛魁自己售賣。
徽茶出號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包裝。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歙縣知縣何潤生在《茶務條陳》中對徽茶包裝規格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紅茶只一色,綠茶分三,總名曰珠茶、曰雨前、曰熙春(三種內又各分四五等),均為洋莊。內用錫罐,外裝彩畫板箱。箱分三,名曰二五雙箱(連罐計重不過十一斤有奇)、曰三七斤箱(十二斤有奇)、曰大方箱(十五斤有奇)?;詹鑳蠕N不及十分之一二,專用簍袋盛儲,茶樸、茶梗、茶子、茶末居多。”
綜上所述,晉徽茶商在茶葉的包裝方法上基本相同,都是根據茶葉的特性來包裝的。茶葉性畏潮,又“經火烘炕,其質甚脆”,⑧茶商為了防止茶葉受潮,茶葉內包裝都采用防水防潮的錫罐或鉛桶密封。為防止茶葉在運輸途中受壓,“茶碎裂細末極多”,⑨一般外包裝都用箱子來包裝。
茶葉包裝好后,進入運輸環節。運輸成本在茶商的販運成本中所占比例最高,運輸費用的高低與運輸路線和路程、運輸工具以及運輸方式等密切相關。
晉幫茶商以運茶至恰克圖與俄商進行貿易為主,同時兼營與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區的茶葉貿易。他們從產茶區出發,水陸兼程,貫穿數省,抵達晉省后,再北上經恰克圖將茶葉輸入俄國及歐洲腹地。茶葉運至晉北后,其貿易路線有三條:
一是對庫倫、恰克圖的“北路”貿易路線:東西兩口(從大同至張家口或從右玉殺虎口至歸化)→庫倫(今烏蘭巴托)→恰克圖。
二是赴新疆、伊犁、塔爾巴哈臺的“西路”貿易路線:歸化→百靈廟→漠北賽爾烏蘇、布彥圖、烏里雅蘇臺、科布多→塔爾巴哈臺、古城、烏魯木齊。
三是赴東北邊陲與俄進行貿易及越界赴伊爾庫茨克、涅爾琴斯克、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等地的“東路”貿易路線:張家口→多倫諾爾→漠南錫林郭勒、察哈爾、昭烏達、呼倫貝爾、漠北喀爾喀蒙古車臣汗部、土謝圖汗部。[5]
徽州茶商主要是運銷徽茶,從徽茶的主要流向來看,徽州茶商的貿易路線也主要有三條:
一是徽州至京津:徽州茶商在徽州境內多借助新安江、青弋江、水陽江水系運輸茶葉。出徽州地界,經寧國府、溧水縣、句容縣,在河口附近渡江到儀征,然后沿漕河北上,沿途經過揚州府、高郵州、淮安府、清江浦、宿遷縣、邳州、沛縣、濟寧府、樂昌府、臨清州、德州、滄州、靜??h、天津衛、通州,抵達北京。10這條水路是明清時期徽茶北運的主要路線。清朝后期,海運開通,徽州茶商大多沿新安江東下,抵達杭州,經內河到上海,然后從上海坐海輪直抵天津。
二是徽州至廣州:該路線以屯溪為起點,往西南過休寧、祁門,在倒湖附近入江西地界,途徑浮梁縣、景德鎮、獅子山、饒州府、竹雞林、康山,抵達江西省南昌府,再由南昌府南行,經樟村鎮,新淦縣,吉安府之廬陵縣、泰和縣、萬安縣,贛州府之贛縣、南康縣,南安府之大庾縣,在梅嶺頭入廣東界,復經南雄州、韶州府、英德縣、清遠縣、三水縣,最終到達廣東省城廣州。11該路線全長3000余里,據《道光二十五年江祥泰進廣謄清賬冊》記載,徽州茶商攜茶前往,水路雇船,旱路雇夫,途中費時兩個月以上。清初在廣州為唯一通商口岸時,此路是茶葉外銷的必經之路。?
三是徽州至上海:從徽州到上海有水旱兩條路可走,陸路由徽州府出發,經績溪縣、寧國縣、廣德州、回安鎮、湖州府、吳江縣、蘇州,再到上海;水路的行程是,在屯溪搭船,沿新安江東下,途經淪潭、深渡、山茶坪、街口、威坪、慈灘、淳安縣、塔行、茶園、小溪灘、白沙埠、嚴州府、烏食灘、張村、釣臺、桐廬縣、柴埠、橫梓關、程墳、當陽縣、魚浦口、毛家堰、范村,抵達杭州,在杭州過塘,經過回回墳、龍平山、長安壩、崇德縣、皂林、嘉興府、七里橋、嘉善縣、泖橋、斜塘橋、松江府、黃浦,到達上海。徽州茶商販茶走水路,全程大約需要20天,成本相對低廉,所以徽州茶商多走水路?;罩莸缴虾5穆肪€自古就是徽茶重要的運輸之道。行銷北方的“京莊”茶多由上海海運至京津。道光中葉“五口通商”之后,徽茶不再長途販運至廣州外銷,而是由上海出洋。所以該路是道光中葉后徽茶行銷海內外最為重要的運輸路線。
徽商的運輸方式主要是水路運輸,運輸工具主要是船,但也有陸路運輸。凡遇旱路,則雇挑夫肩挑背馱,若走水路,又臨時雇船。在從徽入粵的長途茶路上水陸輾轉,需要不時地更換運輸工具?!兜拦舛杲樘┻M廣眷清賬冊》中記載了祥泰茶號的茶葉運輸情況。祥泰茶號利用五個月的時間,進行毛茶的收購、加工工作并包裝成箱茶30814斤,然后由專人押運赴廣州。首先,他們雇船從屯溪出發把茶貨運至漁亭,再雇挑夫300余人,經60余里山路運抵祁門,從祁門雇用駁船、竹筏船沿昌江運輸至繞州。在繞州雇用三板七倉船兩只、六倉船一只,經鄱陽湖、贛江湖水運至贛州,改用六只駁船運載至南安,從南安起旱路,雇挑夫搬運,翻過大庾嶺達南雄,從南雄水運至韶關,再雇老龍船運抵廣州,全部行程用時近兩個月。歙縣坑口江氏茶商在《徽州至廣東路程》中,詳細說明了由徽入粵,在何處雇夫、何處雇船的情況。力夫或船家將茶葉運送到某一地點后,徽州茶商給付運輸費用。
晉商的運輸方式主要是陸路運輸,輔之以水路運輸,使用的運輸工具主要是馬車和駱駝。晉幫茶商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運輸茶葉,遇水路,雇船裝之,遇旱路,則賴馬、?;蝰橊勢d之。晉商的駝幫和車幫就是晉商的專業運輸隊。駝幫結隊而行,組織為“隊”和“房”。15只駱駝為一隊,由兩人騎馬駕馭。10隊為一房,共計駱駝150只,馬20匹,趕駝者20人。駝幫常集數房相隨,成千列隊而行。車幫分駝車、馬車、牛車三種。“日入而駕,夜半而止。白晝牧牛,必求有水之地而露宿焉?!章室孕腥氖餅槌?。”為了保證運輸貨物的安全,每幫都有“鏢師數人,更番巡邏,入寢,則以犬代之”。[6]這種專業的運輸為晉幫茶商提供了便利,確保了運輸途中的安全,節約了運輸成本。駝幫和車幫運輸是徽商茶葉運輸中所沒有的特殊方式。
運輸費用因運輸方式的不同而不同,若是臨時性的短途運輸,晉徽茶商一般都臨時雇夫或雇船。力夫或船家將茶葉運送到某一地點之后,茶商再給付運輸費用。途中遇盜或碰上船覆等不測變故,貨物損失一律由茶商自己承擔。若是長途運輸,茶商一般都委托大型的駝隊、船隊等運輸隊來托運茶葉。托運的付款方式是,起貨前預付一定的費用,到達目的地后,再結清余款。
如前所述,晉商在長途的陸路運輸中多采用駝幫、車幫來托運茶葉。對于駝幫的運輸費用,一般分兩次付清,雇車駝時,先預付大部分費用,余者到埠后再行給付。若延誤貨物到埠,車駝幫負責賠償。凡途中所遇關卡,由茶商自行納稅。[7]
道光中葉以后,在由徽州至上海的水運線上,徽商茶葉運輸也采取了托運的方式?;丈膛c船商簽訂托運茶葉的船契和船行票。從現存的船契和船行票可以看出,船商的運輸費用一般分兩次付清,雇船時先預付大部分款項,余款則在貨物到埠時給付。除茶葉運費之外,商人在船上的伙食費用另計,并預先交付。船戶包攬運輸途中的一切事務(只有納稅除外)。如果茶貨遭遇盜賣或出現缺少數目、上漏下濕等情況,茶商有權扣留船只并向船戶索賠。運價及費用一次性談妥后,途中不再給付其他任何名目的運輸費用,即便遇到“路無水盤灘體駁”等需要額外開支之事,也由船戶負責。
綜上所述,晉徽商在商品貿易中主要通過長途販運、謀取地區價格差來獲利。因此,商品流通過程中的物流管理尤為重要。晉徽商都能積極發揮各自的優勢來利用和擴展采茶區域,并根據自己所經營產品的特性來進行產品的采購和包裝,根據目標市場的遠近來選擇成本低、效率高的運輸工具和運輸方式,能有效節約物流成本,實現商品貿易利潤空間的最大化。
注釋:
①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卷2[M].北京:三聯書店,1957.
②[清]趙爾巽.清史稿·食貨志:卷 124[M].北京:中華書局,1997.
③衷干.茶市雜詠[Z]//中國近代手工業史資料:第1輯,第304頁.
④渠紹淼.山西外貿志[M].山西地方史志資料叢刊,山西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印行,1984.
⑤、⑥史若民,牛白琳.平祁太經濟社會史資料與研究[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⑦風俗[Z]//(道光)蒲圻縣志:卷4.
⑧、⑨光緒十三年九月初四日,蕪湖關稅務司李華達申呈總稅務司,訪察茶葉情形文件,第30頁。
⑩盧明輝,劉衍坤.旅蒙商[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5.
[1]劉建生,吳麗敏.試析清代晉幫茶商經營方式、利潤和績效[DB/OL].http://www.studa.net/lishi/060419/10433344.html,2006-04-19.
[2]茶人、兩湖茶的過去和現在[J].中國茶訊,1953(3):77.
[3]黃鑒暉.山西票號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599.
[4]程光,梅生.儒商常家[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04:31.
[5]劉建生,等.晉商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33.
[6]徐珂.清稗類鈔:第 5 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4:2309.
[7]劉建生,等.明清晉商制度變遷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