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曉菊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國看到了發展國內消費市場的重要性。一年多來,為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我國著力擴大內需。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2.5%,拉動GDP4.6個百分點。其中,農村消費功不可沒,農村消費市場在擴大內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家電下鄉、增加收入等多項政策引導下,2009年農村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0210億元,農村消費增幅自1986年以來首次超過城市。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市場巨大,在經濟復蘇背景下,要想從根本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擴大內需,關鍵在于開拓農村消費市場,擴大農村消費需求。但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消費市場啟而不動,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面向農村消費市場的金融支持不足。現有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制約了金融對農民消費需求的支持。本文試圖從金融視角分析我國拓展農村消費市場的發展戰略與對策。
首先,從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來看,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一直存在,并未因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而改變。在2000~2008年的9年間,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比一直穩定在3.6~3.8之間,①農村消費水平低下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觀。其次,從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支出比來看,近20年來,農村居民消費支出在社會最終消費支出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其中1990~2005年間占比下滑顯著,16年間下降了22.6個百分點;2005年以來,由于各種增收政策不斷出臺和落實,農村居民收入有了較大提高,相應地提高了消費支出占比,但仍未扭轉下滑趨勢,農村消費水平依舊不高。
導致農村消費水平低下、消費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水平限制了即期消費,到2009年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34;二是不確定性因素(包括醫療、養老、自然災害、住房、教育等)影響了預期消費;三是傳統觀念(如“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等)制約了總體消費;四是消費環境落后,如農產品等流通渠道不暢、農村市場不規范、產品質量沒有保證等。
近20年來,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出現新特征,即由生存型向發展型、享受型過渡。[1]與1990年相比,2008年農村居民消費支出構成中,食品、衣著支出占比分別下降了15.13和1.98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交通、通信等支出有了明顯的提高,分別上升了3.47、3.22和8.4個百分點。
截至2008年底,在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費支出構成中,衣、食、住占到了生活消費總支出的68%,其中食品支出占比最大,雖然較1990年下降了15.13個百分點,但仍然占到生活消費總支出的43.67%,因此,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一直居高不下,且高于城鎮居民。交通、通信、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等發展型、享受型支出雖然有了一定的增長,但增幅不大,占生活消費支出的25.12%,分別比2000年和1990年增長了3.12、15.09個百分點。
首先,從城鄉來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高于城鎮居民。[2]盡管總體而言,城鄉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都呈下降趨勢,但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高于同期的城鎮居民。這也進一步表明,擴大消費、啟動內需的關鍵在農村、在農民。其次,從收入水平來看,低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高于高收入群體。總體來看,農村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與其收入呈反向關系,收入水平相對越低,邊際消費傾向相對越高。因此,這說明擴大農村消費的重點對象是農村中低收入戶。
此外,我國農村消費還存在明顯差異。首先,從區域來看,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農村居民消費因地區而不同。東部地區農村居民純收入相對較高,因而生活消費支出也較高,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最低,并且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區,農民生活消費支出在純收入中的占比相對越高。其次,從收入層次來看,不同收入層次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不同。按2009年農村貧困標準1196元測算,年末農村貧困人口為3597萬人,占農村人口的5.05%。該部分貧困人口以及其他低收入人口,相對于中高收入層次的居民而言,入不敷出,消費的主要目的是解決溫飽問題,中等收入居民收支基本平衡并稍有結余,而高收入層次居民在除去生活支出外仍有較大剩余。
截至2009年末,農村人口占我國總人口的53.4%,另外,2009年我國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40210億元,增長15.7%,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32.08%,農村消費潛力巨大。另一方面,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雖呈上升態勢,但實際對GDP的拉動不到5個百分點,而其中農村消費支出在最終消費支出中的占比卻是一直下降的。
農村是落后地區,農業是弱質產業,農民是低收入群體,擴大農村消費的一個致命約束就是農村金融落后。[3]
對農村交通、電信通信、水利等方面的金融支持不足,造成農村消費環境相對落后。農村消費市場的金融支撐乏力,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緩慢,阻礙了農民落后消費觀念的轉變,影響了對消費品特別是對勞務消費的需求,甚至一些邊遠山區和牧區的居民仍然只能接受有限的電視通信信號,降低了農民與電視、電話、電腦等商品的結合度,從而使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面臨著巨大的消費環境障礙。
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萎縮,其設施及服務落后。近年來,先后有農村營業網點撤并,弱化了對農村的金融服務,事實上形成了農村信用合作社“一農”支“三農”的局面,并且農村政策性金融功能缺位。2007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農村金融服務分布圖集》顯示,全國30136個鄉鎮中,銀行業網點平均不足3個,有3302個即11%的鄉鎮無任何銀行業金融機構營業網點,有8231個即近30%的鄉鎮只有一家。作為支農主力軍的農村信用合作社,目前只能辦理傳統的存款貸款業務,滿足不了“三農”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由于抵押擔保政策等諸多問題的困擾,農村信用合作社只針對信用評級通過的農戶辦理小額信用貸款,以滿足農民的簡單需求,而對于進行農產品開發、加工及大型項目需要投入的大額資金則難以給予信貸資金支持。此外,農村金融網點設置不合理,大多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縣城、城郊和中心城鎮,而邊遠鄉鎮的農民卻得不到有效的金融服務。
農村金融環境差是新農村建設中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農村信貸的風險控制比較難,致使農民“貸款難”和信用社“放貸難”矛盾日益突出。而企業惡意逃廢農村信用合作社債務,更嚴重惡化了農村信用環境和金融生態環境。另外,政府服務無法及時跟進、相關配套服務政策缺位,導致貨幣信貸政策孤立和有效供給不足,農村信貸資金供給跟不上消費需求發展。貸款“申報過嚴、手續過繁、時間過長、審批權過分集中”的現狀給農村金融環境建設也增加了難度。[4]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消費信貸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有效推動了城鎮消費水平的提高。但城市和農村的消費信貸發展狀況表現出明顯的二元化特征,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緩慢。2007年,我國縣及縣以下農村地區的人均貸款額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貸款額則近4萬元。當前,中國農村居民正面臨著從以吃、穿為主要特征轉向以用為主要特征的消費結構升級,并正在不斷提高勞務消費特別是文化教育消費的比重,消費結構正在優化。因此,農村消費信貸需求十分旺盛,但是目前農民的消費支出主要還是來自于自己的純收入,消費信貸等金融業務在農村沒有得到很好的開展。
目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還不夠完善,農村消費信貸供給主體缺失嚴重。一方面,盡管相繼出現了農村信用組織、小額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但這些機構只能提供小額的生產性貸款,滿足不了農村的信貸消費需求。另一方面,鄉鎮的金融市場還沒有形成有效競爭。分布在非縣城所在地鄉鎮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主要是農村信用合作社或郵政儲蓄機構,只設有一家銀行網點的鄉鎮在全國約占30%,當地金融市場基本處于壟斷經營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提供農村消費信貸動力不足,農民貸款需求與償還能力不對稱。在農村地區,雖然農民也有強烈的改善住房條件的信貸需求,但由于缺少抵押物,從而使信貸風險無法控制,而農業生產風險的不確定性和突發性也增加了農業消費信貸風險,降低了農村信用合作社開展消費信貸業務的動力。
(1)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是商業性金融支農的主力軍,業務涉及農業生產、農村消費、農產品流通等環節,在農村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自1994年4月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中國農業銀行分立以來,中國農業銀行的涉農業務減少,特別是基層機構大量撤離農村陣地。從1995年到2008年,中國農業銀行的機構網點數呈逐年下降態勢,機構網點由67092個減少到24552個,14年間撤銷機構42540個,導致農村金融出現“真空狀態”。
(2)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作為政策性銀行,主要任務是籌集農業政策性信貸資金,承擔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和經批準開辦的涉農商業性金融業務,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但是農業發展銀行實際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從其機構來看,只有總行、省級和地市級分行以及部分縣級支行,相對于廣大農村來說,其覆蓋面過于狹小;從業務來看,業務范圍也在逐步縮小。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從1997~2006年間,涉農貸款量并沒有多大變化,10年間基本穩定在7000億元左右。盡管從2003年以來貸款余額呈現出增加勢頭,但增幅十分有限。
綜上所述,由于主要涉農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基層機構的不斷回撤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支農力度有限,農村金融供給不到位,難以適應農村金融需求,不僅弱化了農村金融服務,也限制了農村經濟發展,制約了農村消費的擴張。
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著主體性和基礎性作用,特別是在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方面更是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農村需要大量資金的情況下,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存貸款差額近年來卻一直呈上升趨勢。農村信用合作社在支農力度上雖然逐年加大,表現為貸款余額的不斷增加,但另一方面,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存貸款差額也同樣在逐年遞增,導致農村金融供給不足,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
(1)金融需求方面。隨著農村經濟和農村企業的發展,不同收入水平的農戶以及不同規模的企業對金融需求是旺盛的,并且需求的方式呈現出較大的差異。
(2)金融供給方面。當前,我國農村金融供給的主體主要有中國農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機構。但金融資本的逐利本性所表現出的經濟人特征從根本上制約了金融機構對農村的金融服務。從交易風險看,農民分散且素質相對較低,再加之農業的弱質性,使金融供給主體面臨著較大的道德風險和市場風險。從交易成本看,僅以在鄉鎮增設儲蓄所為例,除了職工的工資外,特殊的農村環境還將大大增加管理、營運和安全成本。從交易收益看,金融供給主體的涉農服務收益低。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無論是從產業還是從地區來看,涉農貸款的收益都是最低的。
從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給兩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農村存在金融需求,而且呈現出多樣化、層次性特征,但單個需求規模小;另一方面,受風險、成本、收益的影響,金融供給不斷萎縮,除政策因素外,涉農金融服務有限,農村金融供求失衡,受抑制的農村金融需求最終制約了農村消費市場的開拓和農村消費的啟動。
農業作為弱質產業,在發展中更加需要金融支持,尤其是農業貸款資金的大量注入。但實際情況是,從1996年以來,農業從金融機構獲得的短期農業貸款占比一直不高,還不到6%,且波動性大、不穩定。有限的農業信貸不僅制約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也不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消費的擴大。
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克服目前農村金融制度的缺陷,不僅要有國家和地方政府獨資和控股的金融機構、合作金融機構,還要大力發展民間中小金融機構,特別是應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地區發展和推廣社區基金或社區性金融機構,建立互助性農村合作金融組織,實行農村金融機構所有制方面的多元化、多樣化,使農村金融機構能很好地服務于“三農”,并可以有效地控制農村信貸風險,活躍農村消費市場。
農業政策性金融是國家為扶持農業這一基礎產業而進行的一種特殊性資金融通行為。它具有政策性、優惠性、有償性,其目的是為了貫徹國家針對農村的優惠金融政策而非營利,是政府進行資源配置的有效工具之一。農業政策性金融的貸款對象應是經營農業產業的組織或實體,徹底打破現行體制下只支持行業的局限,可以更好地發揮政策性金融兼有財政與金融功能的優勢,更好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首先,增加貸款種類。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不能局限于目前的農副產品收購貸款,應當優化信貸結構,不斷增加直接的農業信貸投入。逐步把各種農業、林業貼息貸款納入農業政策性銀行的業務范圍,大量增加農業綜合開發、農林牧水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貸款規模。要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業融通資金,如為農業提供擔保,按一定的比例向農業項目進行投資等,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向農業流動。其次,實行有差別的利率優惠政策。對農業和農村的貸款利率應有別于非農產業和城市,適當提高利率浮動水平,以貼息貸款為主要形式,減輕農業企業的利息支出。對于那些暫時仍需實行優惠利率貸款的地區,應在稅收和利潤分成上給予農村金融機構一定的優惠政策,以彌補因農業貸款風險加大所帶來的利潤損失。第三,擴大貸款范圍。農業政策性銀行應逐步收縮收購貸款,增大農業綜合開發貸款、林業貸款等專項貸款計劃,擴大開發貸款,從重點支持農業價格轉向支持農業開發性貸款,把主要力量放在增強農業發展后勁上,把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辦成真正的發展農業產業的銀行。
加快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革,在相對落后地區重建信用社合作機制,發達地區則可以探索商業化的運作模式。財政要對偏遠、落后地區的農村信用合作社加大支持力度,給予一定的補貼,嘗試免除營業稅和所得稅,繼續擴大向農村信用合作社注資的規模,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應根據當地情況全面推行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從實際出發,認真研究、分析農村資金需求狀況,在確保信貸資金政策性、優惠性和有償性的前提下,放寬貸款條件,從而滿足農戶多層次、全方位的金融需要。農村信用合作社要擴大支農再貸款,緩解農村信用合作社支農資金緊張的局面,平抑部分農村民間借貸行為,促進農村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此外,農村信用合作社可以創新服務方式,為農民提供一些非營利性服務,如為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發展生產,還可以創新針對農民的理財產品。
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民消費的增加,但農村消費信貸是其中的重點,要改善支付、征信等農村消費環境,積極發展農村住房、汽車和教育消費品種。研究制定符合農村消費需求特點的消費信貸政策。
針對目前農村消費市場的現狀,應大力推廣以下幾種消費信貸業務:(1)住房信貸。通過住房信貸,幫助農民改善居住條件。(2)車輛信貸。農民的購買力有限,但對生活和生產使用的小汽車、農用車、摩托車以及運輸車輛和加工、收割等方面的農用機械有著強烈的消費需求。(3)家庭耐用消費品信貸。目前在農村,彩電、冰箱、洗衣機等大件家用電器需求仍然旺盛,但農民的購買力有限。(4)教育信貸。教育成本對農民來說相對較大,尤其是上大學的費用,對有些農民來講更是天文數字。政府部門和村民自治組織要加大宣傳力度,積極鼓勵農民開展信貸消費,同時配套信貸消費方面的法規,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促進農村消費市場健康發展。
農業企業抵押擔保能力較非農產業低,風險較大,銀行對農業企業的金融支持必須承擔更大的風險,因此可以通過設立信用擔保基金,建立有效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來提高農業企業的擔保能力,以保證擔保機構的擔保償付能力。其基金來源以從金融資本市場中直接籌集為主進行多渠道籌集,其管理實行普通的投資基金運作方式,以保證擔保資金的擔保償付能力。當然,還要建立包括農業法、農業金融法、農業信用保證法、農業保險法等法律以及支持農業信用保證體系運行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等法規,保障農業信用保證體系的順利運行。
*本文系教育部社科項目“新農村背景下中國金融業協調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編號:07JHQ0052)、教育部社科項目“金融危機下我國產業轉型的金融支持研究”(項目編號:09YJA790207)及產業結構調整和北京中小企業發展研究(項目編號:SM201010011003)、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首都流通業研究基地項目(項目編號:JD-2010-Y-02)的部分成果。
注釋:
①本文數據除特別說明外,均來自《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金融年鑒》。
[1]蔣玉霞.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和消費信貸的對策 [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24):11-14.
[2]古炳鴻,李紅崗,葉歡.我國城鄉居民邊際消費傾向變化及政策含義[J].金融研究,2009(3):199-206.
[3]張凱,李磊寧.農民消費需求與農村金融發展關系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6(3):16-22.
[4]胡方勇.完善我國農村金融體系的研究[J].金融與經濟,2009(9):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