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劉亭
轉型發展繪新圖
——“十二五”浙江發展新亮點
文/浙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 劉亭
隨著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落地,浙江未來五年發展的脈絡逐步明晰,亮點一一呈現,美好藍圖正徐徐展開
歷史的車輪隆隆碾過,轉眼間,浙江這一高速行駛的發展列車又已奔馳了五年。在這五年中,我國舉辦了北京奧運、上海世博等盛會,遭受了國際金融危機、國內重大自然災害的沖擊,經歷了經濟的探底復蘇、調控的多次反復。在這跌宕起伏的五年中,浙江恰似中流擊水的快船,“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全省綜合實力再上臺階,科學發展走在前列,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增強。
當“十一五”歸于謝幕,人們不由將期盼的目光又投向了今后的五年。在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外部環境呈現新格局的“十二五”時期,浙江又將迎來怎樣的一個五年,發展之路通向何方,沿途又有著怎樣的風景?隨著浙江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了對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浙江未來五年發展的脈絡逐步明晰,亮點一一呈現,美好藍圖正徐徐展開。
《建議》中就“十二五”時期浙江發展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了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富民強省、社會和諧為根本目的”。三個“以為”,將“轉型發展”這一戰略主導向表達得淋漓盡致。
其實,早在“十一五”時期,轉型發展的相關內涵就已多次得到強調:從中央十六屆五次會議《建議》中提出“創新發展模式”,到隨后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轉軌發展)”;從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央黨校重要講話中提出“轉變發展方式”,到2010年在省部級領導干部研討班重要講話中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然而,始料未及、“百年不遇”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劇烈沖擊,迫使各級政府在抓好轉型發展的同時,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保增長”之上。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當頭棒喝,實質上卻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深刻警醒。在國家刺激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的推動下,浙江經濟增長快速復蘇、趨勢向好,但產業層次偏低、創新能力不強、要素制約加劇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過多依賴低端產業、過多依賴低成本勞動力、過多依賴資源環境消耗的增長方式難以為繼。綜合判斷國際國內經濟形勢,浙江轉型發展已經刻不容緩。《建議》對“十二五”時期浙江發展的基本要求中,首要一條就是“堅持轉型發展”,提出要扎實推進大平臺大產業大項目大企業建設,加快提升國有經濟、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和中小企業發展水平,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構筑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推動經濟增長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和一二三產的協同帶動,切實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轉型發展,正成為經濟社會領域中的一場深刻變革,勢必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只有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才能提高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十二五”規劃《建議》中,圍繞轉型發展這一主導向,進一步明確了多方面的新亮點。
《建議》提出,要堅持把推進產業升級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以信息化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打造具有浙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尤其要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若干個新興支柱產業。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指關系到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經濟社會整體發展,具有全局性、長遠性、導向性和動態性特征的新興產業。時至今日,浙江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核電關聯產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初露端倪。預計到2015年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有望超過2萬億元,占到全省工業比重的30%以上。這些以產業技術重大突破為突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必將成為推動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
圍繞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建議》進一步提出了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進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推進基礎設施現代化,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冀望通過改善提升產業發展的軟硬環境,實現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崛起壯大,進而帶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最終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加快轉變。
《建議》將推進新型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合寫一章,充分體現了浙江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建議》提出要“努力形成主體功能定位清晰、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
首先是加強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等長三角區域中心城市建設,集聚高端要素,發展高端產業,以此充分發揮輻射引領帶動作用。其次是完善縣域城鎮布局,加強縣城和中心鎮規劃建設,促進縣域經濟轉型升級。把中心鎮培育成為縣域人口集中的新載體、產業集聚的新高地、功能集成的新平臺。最后是完善村莊布局,加快中心村建設,深入推進農村新社區和特色專業村建設。中心城市—中心鎮—中心村的空間網絡體系,將推動序列等級式的城鎮體系向多重網絡化的城鎮(鄉)格局轉變,充分發揮城市化的集聚和輻射作用,帶動浙江在“十二五”進入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階段。
《建議》將海洋經濟單列一章,充分體現了對浙江海洋資源和發展前景的新認識。經過努力目前國家已批準浙江成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的試點省份,并將建設舟山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寫入國務院批復的長三角《區域規劃》。浙江的海洋經濟發展加快上升至國家戰略,廣袤的藍色國土,為浙江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建議》提出,要充分發揮海港優良、海島眾多、海域遼闊的優勢,積極推進海洋綜合開發,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強省。
具體在布局上,要以寧波—舟山港臨近區域為核心區,以杭嘉紹、溫臺沿海地區及近岸海域為兩翼,以推進重要海島開發開放為重點。在體制上,加快建設舟山國家級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創新體制機制,用好用足國家賦予的政策,打造國際物流島。在產業上,加快構建集港口大宗商品交易平臺、集疏運網絡和金融信息支撐體系“三位一體”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加快建設港航強省;堅強海洋科技研究開發,發展遠洋漁業、擇優發展臨港工業、加快發展海洋服務業、積極發展海水淡化、努力建設國家清潔能源示范基地,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在資源上,將開發和保護結合起來,尤其是關注海島資源的合理利用。浙江現有海島2878個,約占全國的44%,是開發海洋、維護海洋權益和保衛祖國安全的重要載體,海島資源類型豐富,區位條件優越,沿海經濟的依托雄厚,海島綜合開發的潛力巨大。
《建議》提出,浙江要“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強以全面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和諧社會建設;還要在發展目標中提出“保障改善民生實現新突破”,基本實現充分就業和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居全國前列。
自上世紀末以來,我國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失衡現象嚴重,國民收入分配過多向政府和企業傾斜,勞動者報酬占GDP比例偏低。這不但制約了居民消費能力和意愿的提升,導致經濟發展長期依賴投資和出口,而且還造成了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累積。年初,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題研討班上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出的八個方面30條意見中,第一條中就指出要“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溫家寶總理也提出“讓全體人民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要不斷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轉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今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致辭中,又提出了“包容性增長”這一命題,其內涵也是讓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讓弱勢群體得到保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保持社會發展的平衡,等等,意義深遠。
相比全國,浙江雖素有藏富于民的名聲,城鄉居民收入也是連續多年穩居全國各省區之首。但根據新的發展形勢和黨的五中全會“十二五”規劃《建議》的指引,未來浙江改善民生的力度,仍然會有一個顯著的加大。一系列包括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創業就業和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素質和人口工作水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措施,都將陸續推出、穩步實施,也必將有力地推進平安浙江及和諧浙江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