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薦平 呂婷婷
(第一作者為臺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十二五”是臺州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經濟、社會、政府“三大轉型”,突出循環經濟示范區、新型城市化先行區、海洋綜合開發體制改革試驗區建設
圖/金川
今 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編制之年,如何科學謀劃好未來五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臺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筆者認為應該重點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臺州市委書記陳鐵雄在今年全市上半年經濟分析會上強調,臺州的發展要從過去的“求快”轉到“求變”中來。要以全面建設惠及全市人民、具有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目標,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創新轉型”這一主線,大力實施“四大戰略”,切實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見實效,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十二五”是臺州加快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推進經濟、社會、政府“三大轉型”。
經濟轉型。經濟轉型包括區域結構、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等三方面的轉型。一是在空間布局上,應突出主攻沿海。結合全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實施,加快基礎配套建設。在抓好大灘涂圍墾的基礎上,拓展發展空間,深化空間布局研究,開發大港口、建設大交通、引進大項目、培育大企業。重點抓好大石化、臺金鐵路、沿海高速、新機場、新能源等事關臺州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建設為重點,“十二五”期間各縣(市、區)提出抓好一批事關全局、帶動力強的產業集聚區式的大平臺,發展一批傳統產業改造升級項目、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項目、臨港大工業建設項目等。二是在產業發展上,應突出調整提升。做大三產、做強二產、做優一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升,從“二、三、一”向“三、二、一”轉變,構筑現代產業體系。應及早提出創建現代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的意見,加大服務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做好服務業重大項目實施,抓緊研究破解服務業發展體制政策障礙的建議意見。三是在需求結構上,應突出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以民間投資為主的內生增長動力,優化投資結構;擴大內需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積極培育消費熱點;加快外貿結構調整,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從國際分工的低端向中高端轉變。
社會轉型。社會轉型應重點把握三個方面:一是社會事業繁榮。社會事業和民生改善息息相關,要把發展社會事業作為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性工作來抓,力爭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生態建設等方面再上一個臺階。二是社會結構和諧。把社會結構調整作為社會轉型的重點來抓,著力在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就業結構調整以及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的形成方面有所作為。三是社會管理有序。要把提高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水平,作為“十二五”期間社會轉型的著力點。除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平安臺州”建設、妥善處理社會矛盾外,要重點抓好社區建設,努力把社區建成依法自治、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政府轉型。“十二五”是深化改革的攻堅期,要建立有利于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科學體制。進一步健全市場配置資源機制,發揮政府在收入分配體制中的基本責任和基本公共產品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做到“不錯位、不越位、不缺位”,積極推進政府從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法治政府轉變。
規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與上級規劃、重大專項規劃和各橫向規劃等三個層面的規劃進行有機銜接,才能確保臺州市“十二五”規劃能“上天入地”,成為指導臺州“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今年9月初,省委書記趙洪祝專程到臺州考察,提出臺州要力爭建設成為浙江乃至全國的“循環經濟的示范區、新型城市化的先行區和海洋綜合開發體制改革的試驗區”。“十五”末至今,臺州市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立足臺州特色和優勢,超前謀劃,先后提出打造“三張名片”、建設“三個臺州”和實施“四大戰略”的發展戰略。“三張名片”分別從產業發展、城市建設和體制機制角度,提出臺州發展在全省、沿海乃至全國的目標定位;“三個臺州”從區域角度、全局范圍,側重經濟發展,既是階段性經濟發展目標,也是實現目標的途徑和措施;“四大戰略”的提出,進一步明確了怎么發展臺州、發展怎樣的臺州。應該說臺州市委的戰略目標是一脈相承、不斷創新發展的。趙書記從立足全省、放眼全國的高度,提出“三區”建設要求,這既是對臺州的高度肯定,更是對臺州寄予厚望;既是鞭策,更是鼓勵。臺州要以此作為今后長遠發展的戰略目標,抓緊謀劃、研究。
建設循環經濟示范區。充分發揮臺州循環經濟的產業特色,以臺州灣循環經濟產業集聚區為大平臺,構建“三大循環體系”(即企業“內部循環”、區域“產業循環”和社會“資源循環”)、把握“四個環節”(即生產、流通、消費、回收再利用等四個環節)、做強做大“五條主導產業鏈”(即大裝備、大醫化、大靜脈、大石化和大農業),建設成為名副其實的循環經濟示范區,構建世界級石化醫化基地、國家級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能源基地、國家級機電一體化產業基地。
建設新型城市化先行區。新型城市化,即經濟發展、社會和諧、功能完備、生態優美、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城市。臺州建設新型城市化先行區,必須進一步強化大臺州理念,提高市區首位度,加快構建臺州城市群。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目標,以培育發展中心鎮為戰略節點,以城市生態化、農村城市化為特色,實現空間布局層級化、產業分工合理化、基礎設施網絡化、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管理一體化。“十二五”期間,以臺州中心城市為龍頭,副中心城市、縣域城市為依托,積極發展14個省級中心和11個市級中心鎮,按小城市定位加以培育扶持、小城市的標準進行建設,提高其人口和產業集聚能力。突出集聚要素和擴權強鎮兩大內涵,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突破口,在土地調整、產業發展、人口集聚、綜合配套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全面提高中心鎮的統籌協調、自主決策和公共服務的能力。
建設海洋綜合開發體制改革試驗區。臺州是海洋資源大市,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潮灘豐富、島嶼棋布,未來發展的空間在海洋、優勢在海洋、希望也在海洋。抓住浙江省列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的機會,大力推進海洋新興產業、臨港型先進制造業、海洋服務業和現代海洋漁業,打造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注重陸海聯動,海洋經濟和體制機制創新改革相配套,“港、涂、島、漁、能、景”六大優勢相協調,政府引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合理開發與嚴格保護相促進,使臺州的海洋綜合開發水平走在全國前列。
規劃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與上級規劃、重大專項規劃和各橫向規劃等三個層面的規劃進行有機銜接,才能確保臺州“十二五”規劃能“上天入地”,成為指導臺州“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主動對接上級相關規劃。首先,要與長三角區域規劃相對接。今年5月份出臺的長三角規劃,明確對包括臺州在內16個市構成的核心區作了詳細謀劃,提出了兩個時點的總體目標,即到2015年力爭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2020年力爭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所以,臺州市在“十二五”規劃的目標設置上要與之接軌。其次,要與國家、省“十二五”規劃相對接。及時跟蹤了解上級規劃的編制進度和內容,使臺州“十二五”規劃能夠與之對接。
擠入國家、省重大專項規劃。“十二五”將是臺州大投資、大建設和大發展的重要時期,關鍵是要抓關系臺州全局、關系長遠發展的戰略項目。為此,各有關部門要積極主動、密切配合、向上對接,善于統籌謀劃和整合包裝,爭取把臺州的重大戰略、重點項目、改革試點和政策要求擠入國家和省級重大專項規劃。
注重橫向無縫對接。總體規劃要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功能區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等規劃對接,與全市50多個重點專項規劃相銜接。既要體現出總體規劃對項目的指導和引領,同時也要做到項目對區域規劃、專項規劃的支撐,使擬實施的項目一定要“落地”,不能成為“空中樓閣”。同時,要注重前后銜接,在延續“十一五”規劃提出的思路、目標和舉措的基礎上,結合“十二五”發展的新階段、新特點,提出新任務、新措施,做好繼承與創新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