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華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北京市100862)
當今世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全球化速度明顯加快,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形成,以技術競爭為核心的經濟競爭乃至國家綜合實力的競爭日趨激烈,特別是全球性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產業安全問題日趨突出。
1.資金依存度高,導致高投入、低效率,制約產業安全
當前,我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松的貨幣政策。為應對金融危機、拉動內需,中央出臺了一系列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政府在兩年之內投資4萬億元,預期對2009年和2010年的名義GDP有平均接近7.5%的貢獻,大量資金投入驅動的經濟發展,有利于快速應對危機,但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出現重復建設,延緩落后產能的淘汰,會影響產業安全。如何采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在保增長的同時又避免通貨膨脹,在實際工作中是很難把握的。我國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4.8%,而GDP僅增長11.4%,依靠大量資金投入是我國產業發展的一個特點。
2.出口貿易依存度高,產業發展受制于人,制約產業安全
我國產業發展的貿易依存度高達60%左右,這種依賴國外市場的產業發展,極其容易受到各國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影響。近年來,特別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進入貿易摩擦的高發期,連續13年來一直是遭遇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之一。除傳統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以外,近年來,國外針對我國的特保調查以及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環境和勞工保護、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貿易壁壘數量持續增加,手段和花樣不斷翻新。不僅涉及一般商品和貿易活動,而且上升到知識產權、勞工標準、環境標準以及產業政策、人民幣匯率等政策和制度層面,這些問題都嚴重制約我國的產業安全。
3.資源依存度高、利用效率低,制約產業安全
我國原油、大豆、植物油等基礎產品進口量已占國內消費量的50%、70%和38%以上。在全球能源、資源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下,國內物價水平面臨較大的上漲壓力。據國際能源機構預測,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2020年將達到60%,2030年將達到72%。據國際資源經濟研究所預測,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中,2010年能保證需求的只有24種,2020年將減到6種,鐵、銅、鋁等礦產的對外依存度將達到60%~80%。一旦能源和資源供應出現問題,或者價格在短期內飛速上漲,將危及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安全。我國GDP占世界總量約6%,但消耗世界17%的能源、35%的鋼鐵、40%的煤炭、50%的水泥等。德國GDP與我國相當,但其能源消耗只占世界的5%。
4.依靠廉價勞動力支撐產業發展,危及產業安全
我國很多企業雇用廉價的農民工,但隨著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企業利用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將不復存在。從產業競爭力的角度看,較低的勞動生產率、高額的能源投入以及低水平的研發投入,必將使我國傳統的產業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逐漸下降,自有品牌大量流失。例如,雖然美國、日本、韓國、墨西哥的制造業人均工資水平分別是我國的47.8倍、29.9倍、12.9倍和7.8倍,但是其單位產品的工資成本只是我國的1.3倍、1.2倍、0.8倍和0.7倍。很顯然,來自勞動力充裕優勢的國際競爭力正在逐漸消失。
5.創新能力低,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是導致產業不安全的根本原因
長期以來,一些地區的外向型經濟促使我國產業向“高資源性投入、低附加值產出”等產業轉移,嚴重影響我國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升級能力,繼而影響我國產業的持續發展,使中國產業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代工、打工的較低層次。例如,我國出口貿易規模雖然高達1.5萬億美元,但其中50%左右是加工貿易,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都偏低;每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接近4000億美元,但是加工貿易占80%以上,而能夠體現技術含量的軟件和芯片出口的比重不到6%;每年申請的專利達到18萬多件,但其中技術含量高的發明專利只占20%,其他80%屬于外觀設計和實用新型。雖然我國是第一大紡織品生產商,但其利潤總額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經營中國紡織品中間商的利潤總額。因此,創新能力低是造成我國產業安全諸多問題的根本原因。
隨著我國經濟逐步走向國際化,自主創新在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特別是要形成產業持續的競爭力,保持持續增長的空間,就必須在自主創新上有大的突破。
1.把建立創新型國家、培育創新型企業作為保障產業安全的根本舉措
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準確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和經濟發展的最新趨勢,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國務院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突出強調要把自主創新作為核心指導思想。建設創新型國家,從某種意義上說,關鍵在于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只有通過企業,才能真正轉化為規模生產力,才能真正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建立創新型國家,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維護國家產業安全、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
2.把建立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作為推進自主創新的戰略措施
產學研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是由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形成的聯合開發、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新型技術創新組織。在相關部門和地方的積極推動下,我國在若干重點行業和區域已經建立起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這一探索和實踐,對于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形成產業技術創新鏈,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建立產學研戰略聯盟,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創新體制和機制,營造良好環境,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推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這是應對金融危機的當務之急,是實現調結構、上水平的治本之策,是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戰略行動。
3.把建立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創新技術方法作為戰略的突破口
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是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撐,是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性工程。近年來,在中央和地方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一批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基地,為建設和完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后,要進一步構建面向企業技術創新的公共服務平臺,促進國家實驗室、大學、科研機構、檢測中心、大型儀器中心等向企業開放。加大對技術市場、生產力促進中心、企業孵化器、留學生創業園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扶持力度,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白灾鲃撔?,方法先行”,創新方法是自主創新的根本和源泉。針對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的重大需求,推進國際先進技術創新方法與中國本土需求融合,積極開展企業技術方法培訓與示范,大力推進技術創新方法應用,營造企業良好創新文化,切實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4.把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作為戰略的關鍵
人才是實現創新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國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在培養和引進人才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總體來看仍然缺乏創新人才特別是高層次的創新人才。加強企業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一要注重培養企業人才,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聯合培養創新人才;二要注重實踐鍛煉,鼓勵高校學生參與企業創新實踐,特別是在產學研合作中發揮積極作用;三要注重引進高層次人才,積極參加與實施國家“千人計劃”,建立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四要注重提高廣大職工的素質,通過開展群眾性技術創新活動和加強職工培訓等方法,提高企業職工科技素質與創新能力。
5.把完善和落實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作為產業安全的戰略保障
要著眼于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措施,促進科技政策和經濟政策的協調一致。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為落實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國務院出臺了60條配套政策,有關部門制定了70多項實施細則,尤其是對那些企業最關心、最能得到實惠的具體政策(如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國產首臺首套重大裝備應用、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等),更要千方百計采取措施落實好。要加強對政策特別是財政、金融 、稅收等政策落實的監督檢查,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不斷改進和完善,為企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供政策保障。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強盛的源泉,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相信,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大幅提升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必將在維護國家產業安全、促進經濟持續平穩發展中發揮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