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雄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北京市 100872)
分工是交換的前提,沒有分工就沒有交換,社會性分工產生社會性交換,流通是一連串的交換,是總體上的交換。從這一點來看,沒有流通就沒有交換,社會分工的目的就無法實現。不過,在商品流通問題上始終存在不同的認識,需要深入探討,這里需要解決以下四個方面的基本認識問題:
1.流通是否生產性勞動,是否創造價值
長期以來,我們衡量生產性勞動的標準有兩個:其一,是不是創造有形產品;其二,是不是體力勞動。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才是生產性勞動,才是創造價值的,這種觀點在理論界長期占主導地位。而本人認為,流通是生產性勞動。對于生產性勞動的衡量應建立一個這樣的標準,即能否為社會提供有益的產品或有效的服務。只要符合這一標準,就是生產性勞動。這樣,我們就可以把許多創造價值的服務歸為生產性勞動,而不是單一地認為只有體力勞動者和產業工人才能創造價值。生產性勞動的衡量標準需要轉變,應把能否為社會提供有益的產品或服務作為我們的衡量標準。只有如此,我們才能正確認識“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深層含義,才能確立商業服務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才能更為深刻地體會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以第三產業為主體的原因以及我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戰略部署的深遠意義。
2.生產與交換的關系到底如何
傳統觀點認為,生產決定交換,交換在一定條件下也會影響生產。把交換、流通和商業放在被決定的依附地位,于是就產生了諸如流通無用論、流通依附論等觀點。而實際上,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生產與交換的主體地位也會發生變化。本文認為,生產與交換的關系大體經歷了以下三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小商品生產條件下,交換完全取決于生產,沒有生產就沒有交換,交換的是剩余產品。生產多少就交換多少,生產什么就交換什么,交換依附于生產,被生產所決定。
第個二階段: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是為了交換而生產的,生產與交換是互相決定的關系。
從社會再生產的第一個階段來看,沒有生產就沒有交換,生產決定了交換的內容和范圍。而進入社會再生產的第二個階段,沒有交換就不可能進行再生產。沒有了交換,就沒有了生產的條件,生產的價值就無法實現,生產就會失去意義。因此,生產與交換互為條件,互相決定,互相促進,共同推動社會再生產的不斷進行。
第個三階段:交換決定生產。一切生產都是為了交換而進行的,交換集中體現了社會的需要,交換的深度和廣度決定了生產的規模與結構,決定了社會價值的實現。這就是訂單經濟的本質,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交換決定生產的現實含義。
3.流通的利潤來源是什么,流通是否創造利潤
流通本身是否創造利潤呢?我們傳統的教科書里曾經提到,流通不創造價值,流通的利潤是產業的讓渡。本文認為,流通的利潤是多元化的,是價值創造的最終成果,是社會總價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流通的利潤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是生產企業利潤的讓渡,是生產職能在流通領域的延續。例如,包裝、整理、加工、保管等活動是生產在流通領域的延續,而為實現產品價值、開拓市場所作的貢獻則是生產企業給流通產業應有的報酬或者說價值讓渡。
第二,是追加利潤,是流通產業的勞動者作為一般勞動者所創造的價值和應得的回報。它既包括作為一般勞動者所應獲得的平均價值,也包括作為流通產業勞動者所創造的行業平均利潤。
第三,是級差利潤,指商業企業由于距離市場遠近不同而導致的收益差別,以及由于投入狀況、設備條件、消費環境不同而創造的級差收益。
第四,是轉移利潤,指由于政策性原因,對某些商品和服務的收費采取特殊政策而產生的轉移利潤。比如,煙酒行業實行的高稅高價政策及其他壟斷價格。
第五,是管理利潤。主要包括:(1)機會利潤。利用市場的間隙,抓住市場機會,使商品能夠首先或搶先進入市場,獲得他人沒有的機會利潤。(2)信息利潤。信息創造利潤,信息帶來利潤,借助信息指導企業行為能夠產生利潤。(3)集聚利潤。有效利用產業內部的各種元素進行集聚、配備,可產生群體效應,提高勞動或工作效率,進而產生利潤。(4)因勤儉管理而使自身費用率降低,使自身成本低于社會成本,從而獲得利潤。
4.商業行為是利他行為還是利己行為
很多人認為,商業是利己行為。而本文認為,商業本身是利他經濟、利他行為,商業所有的利潤都建立在利他的基礎之上。商業只有為社會提供有益的產品和服務,才有價值,才能得到社會的承認并取得合法收入。因此,商業行為必須以利他為前提,以利他為手段,只有如此才能達到利己的目的。任何利己不利他甚至損人利己的行為,都違背商業道德,是商人、商法人機會主義行為和逐利行為的表現,這樣取得的收益是非法或違法的,要受到社會的譴責。因此,應對商業本質與商人個人行為的關系以及合法經商與非法經商的界限進行嚴格區分。“投機倒把”、“長途販運”已經成為歷史名詞,而把許多社會惡習和不道德行為全部視為商業現象也有失公允。
對流通產業認識的正確性,并不能完全代表流通產業在社會中的地位。改革開放以來,流通產業的地位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從無用論發展到先導論,又發展到現在的支柱論、基礎產業論。這在理論上是一個重大的突破和創新,是對市場經濟本質的認識。流通產業的地位應該是:
1.交換是經濟的基礎
所有的經濟行為最終都要表現為交換行為,經濟始于交換,終于交換,也是為了實現交換而進行生產,為了交換而從事一切經濟活動。沒有交換的經濟實際上會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和停滯。所有的經濟學研究基本上都是圍繞如何交換、在什么地方交換、以什么形式交換、誰與誰交換以及如何提高交換效率而展開的。比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前34屆中有29屆獲獎者都是在研究交換的程序、交換的效益、交換的場所、交換的手段等。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交換是經濟的基礎,產品賣不出去,既不能實現商品的價值,也不能實現企業的增值,不僅會使企業失去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且會對社會資源造成極大的浪費,企業社會責任的實現也就無從談起了。
2.流通是國民經濟運行的基礎
流通直接服務于各個部門,為各個部門的生產創造前提和條件,為各個部門產品價值的實現提供服務,流通所有的設施都是為社會服務的。對于這一點,我們應該有所了解。如果沒有流通,恐怕沒有哪個部門能夠生存和發展下去。本文認為,應該從貢獻率、就業率、社會性及不可替代性等方面去驗證流通的重要作用,重視流通的發展,加大流通的投入,完善與提升為所有產業服務的流通平臺。
3.商業是現代城市的基礎
工業園區的產生、工業集群的出現、新工業區的開拓、城市化的發展以及環境的改變,導致了城市由工業城市轉變為商業城市這一世界性現象的產生。西方國家僅用一百年左右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工業城市到商業城市的轉化,我國所實施的“退二進三”策略正是要推動這個進程。因此,今后我們應該以第三產業為主體、以商業為基礎構建城市經濟的基本框架。
4.零售業是人民生活的基礎
計劃經濟條件下,人民群眾的生活是通過分配來實現的;而市場經濟條件下,是以交換的形式通過零售來完成的。零售業本身是一項民生工程,應該體現民情,反映民心,維護民權,推動民生的發展。零售業正在引導生活,改善生活,促進生活方式的改變。沒有哪一個行業能夠像零售業這樣,與廣大消費者建立起了如此密切、親切、廣泛的經濟聯系,零售業已經構成了人民生活的基礎。零售業在營造宜居環境、營造和諧生活、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流通是再生產的中間環節,它的狀況不僅取決于自身的效益與生存的條件,而且直接關系到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關系到社會和企業的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其中,需要特別注意流通領域存在的“九五”現象。
第一個“九五”現象。指一般條件下我國產銷率只有95%左右,也就是說有5%的產品有產值而沒有價值,第一次就在生產部門沉淀了下來,再加上流通領域商品積壓,銷售不出去,導致我們的經濟發展有速度而缺乏效率。世界平均經濟增長速度達到2.5%就可實現正常發展,這是因為多數國家推行的是訂單經濟,按訂單組織生產,產值幾乎可以百分之百實現。而我們是按產能生產,按計劃生產,按就業需要生產,有相當一部分產品是脫離市場需要的,容易造成產能過剩、產品滯銷問題,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有效運行。
第二個“九五”現象。指社會再生產時間中,生產時間不到5%,而流通時間卻超過95%。在流水線作業條件下,一部汽車或一件襯衣只需很短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而產品走出車間、進入市場到最終銷售出去的過程則十分漫長,需要經歷運輸、儲存、待售、營銷等不同的階段,所占用的時間甚至不止95%。特別是在現代生產條件下,生產時間的壓縮非常有限,而加速商品周轉、壓縮流通過程卻存在著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第三個“九五”現象。指社會再生產對物質的占用,生產過程所占用的物資不到5%,而產前的采購、儲備和產后的銷售卻占用了大量的物資,許多產品散落在流通的各個環節,盡管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必要的,但更多是由于人為或制度性原因所造成的,部門利益、條塊分割、市場待售、重復運輸等占用了大量的物資和商品。
第四個“九五”現象。指社會再生產費用方面,生產領域占用的不到5%,而流通過程卻占用了95%。當然,其中也有必要、合理的成分,有各環節、各部門應有的利潤,但更多是由于環節過多、層層加碼而形成的。歐洲市場上銷售的漢特爾切割機,價格為600歐元,而我國的出廠價只有30歐元,僅占銷售價格的5%;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生產的聲控地球儀,成本3美元,出廠價5美元,而在美國市場上的售價卻在100美元以上。
“九五”現象對我們最大的啟示在于,它告訴我們不論從宏觀角度看,還是從微觀角度看,要改變經濟增長的方式,必須重視市場,重視流通,重視交換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作用,擺正它們的位置,發揮它們的效率。只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加快流通過程,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進而以較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產出。我們要借助流通改變社會進程,通過流通提高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