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俊洪
學科研究與大學精神
□ 肖俊洪
學科研究及其隊伍建設工作,應著眼于國家開放大學的體制架構、辦學功能和運作模式的大背景。
我曾在一篇隨筆中指出:“長期以來,在學科研究領域,電大教師似乎集體患‘失語癥’:在各學科的公開出版發行的專業學術雜志上,電大教師的學術聲音非常之微弱。”(《學科研究的‘失語’》,《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第8期)寫這篇隨筆是有感于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決定在全國電大開展學科論文征集活動,表達一名教師對學科研究的重視的熱切心情和期盼。
稍微留意一下各級電大網站就會發現,電大的會議為數不少,但基本上都是工作會議。我并不是說工作會議不重要,對于電大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而言,工作會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一所大學與學術會議無緣,這還是一所大學嗎?2008年4月,由中央電大承辦的建國以來首次《春秋》 《左傳》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全國各普通高校、研究機構、學術組織和電大系統的學者濟濟一堂,成為電大學術研究的一件盛事。我們衷心期盼著更多這樣的會議在電大召開。今年以來,中央電大文法學院舉辦的“開放大學講壇·社會與文化論壇系列講座”,把名家請進電大,以雙向視頻會議形式,讓全國電大共賞名家風采、共享學術大餐,這種形式的學術活動更加值得大力提倡。
我認為學科研究是大學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如果說大學精神“是薪火相傳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力量”(蘇辛:《精神家園》,《中國遠程教育》2009年第11期),那么,對于大學教師和研究者而言,學科研究就是我們“薪火相傳的理想追求和精神力量”,因為“努力培養一支教學藝術精湛、學科研究建樹的師資隊伍是任何高等學校所追求的目標” (《學科研究的‘失語’》,《中國遠程教育》2007年第8期)。
電大應該把如何進一步提高學科研究水平、鼓勵教師積極參加學科研究活動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這也是電大內涵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首先,必須加強系統內部的學科研究合作,積極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邀請國內本學科領軍人物進行學術指導,提升電大教師的學術研究水平。其次,要鼓勵教師參加全國性學科研究課題或會議,及時了解同行的研究動向和成果,擴大學術視野,更新學術思路,提高研究的針對性。除了面上積極為教師創造良好的科研條件和氛圍外(比如,科研經費、文獻資料、獎懲制度等等),還必須進行科研規劃,根據電大的師資和目前在學科研究方面的優勢,確定重點扶植的學科,從人力、物力和財力上給予重點支持,樹立電大的學科品牌,逐漸擴大在全國的同行中的學術影響,有計劃地承辦一些重要學術會議,促進校內外同行的學術交流。
是否重視學科研究與學校的辦學觀密切相關。作為一所大學,不能滿足于只有“工匠型”的教師,這與大學的宗旨相悖。一所大學能否立于大學之林,為同行所重視,讓學生感到自豪,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所大學有多少“學者型”的教師。在這方面電大應該比其他大學有更深切的感受。比如,在開放教育的招生中,很多網絡學院打的就是師資牌,不少學生也正是“慕”人家的“名”而“棄”電大的。因此,電大教師熱切盼望對學科研究的扶植和支持能落到實處,而不僅僅停留在“口惠”上。唯有把支持落實到行動中,才有可能打開學科研究新局面,出現百舸爭流、百花齊放、人才輩出的新局面。
應當強調的是,學科研究及其隊伍建設工作,必須著眼于國家開放大學的體制架構、辦學功能及運作模式的大背景,避免未來的國家開放大學從一開始就在相關方面的建設上“天生不足”……
(作者系汕頭廣播電視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方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