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飛,候 靜
抑郁癥是一種以情緒低落、思維緩慢以及言語動作減少、遲緩為主要特點的常見的情志障礙性精神疾患。臨床上常表現為對工作失去興趣、自罪感、自覺無用、常有自殺傾向。據調查抑郁癥在我國的發病率約為10‰~15‰,其終生患病率為6.1%~9.5%,13%~20%的人一生曾有過一次或一次以上抑郁體驗,15%的重度抑郁癥可因自殺而導致死亡[1]。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情感沖擊的加大,其發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程為平教授通過多年臨床實踐,采用加強揚刺百會穴的方法治療抑郁癥,收到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15例患者均為黑龍江中醫藥大學神經內科門診抑郁癥求診患者,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 D)[2]評分在20分~25分,符合中國精神疾病(CCMD-Ⅲ)[3]抑郁癥診斷標準的輕中度抑郁癥患者,男6例,女9例,年齡 17歲~60歲,平均43歲,平均病程2.4年。所有患者皆無顱內器質性疾病。
1.2 治療方法
1.2.1 取穴 主穴:百會﹑四神聰及前后神聰穴左右延長線和左右神聰穴前后延長線交點處。隨癥配穴:肝氣郁結型選太沖、期門;氣郁化火型選行間、俠溪;痰氣郁結型選豐隆、陰陵泉;心脾兩虛型選足三里、三陰交;肝腎陰虛型選太溪、肝俞、腎俞。
1.2.2 針刺方法 揚刺百會穴:在督脈百會穴向后平刺1針,平刺0.5寸~0.8寸,四神聰以及前后神聰穴左右延長線和左右神聰穴前后延長線交點處各平刺1針,平刺0.5寸~0.8寸,針尖方向均朝向百會穴。隨癥取穴均以補虛瀉實為則施以針刺手法,針刺期門穴時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搖大針孔出針。
1.2.3 針刺時間 留針45 min,每15 min行針 1次,15 d為 1個療程,治療2個~3個療程。
1.3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HAM D評分減分率療效標準[4]評估療效。痊愈:HAMD減分率≥75%;顯效:HAMD減分率≥50%;有效:HAMD減分率≥25%;無效:HAMD減分率不足25%。HAMD減分率=[(治療前總分-治療后總分)/治療前總分]×100%。
治療2個療程后,痊愈 2例,顯效 7例,有效 5例,無效 1例,總有效率達93.33%。
患者,男,50歲,2008年 3月17日就診,于兩年前因工作緊張出現情緒低落,對周圍事物沒有興趣,不愿與他人交往,并自覺前途無望,乏力,胸脅脹痛,脘悶噯氣,食欲不振,夜寐欠佳,舌紅薄白,脈弦。曾在當地醫院診斷為抑郁癥,給予藥物治療,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我院就診。自帶頭顱磁共振成像(MRI)無異常。HAMD評分為22分。遂診斷為抑郁癥,中醫診斷為郁證肝氣郁結型。采用加強揚刺百會穴法,配合針刺期門、太沖、足三里、三陰交。每日針灸1次,其中足三里、三陰交針用補法,其余均用瀉法,留針45 min,每15 min行針1次。治療3 d后,患者胸脅脹痛、脘悶噯氣有所減輕,HAMD評分為20分;治療8 d后,患者自覺情緒低落癥稍減輕,并開始與他人交往,HAMD評分為17分;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諸癥均有所好轉,但夜寐仍較差,HAMD評分為11分。經過辨證,在前法基礎上,增加針刺神門、內關等穴,經再治療1個療程后,患者癥狀明顯改善,HAMD評分為4分。
本病與督脈及足厥陰肝經關系密切。督脈“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抵于風府,入屬于腦”,其經脈又循行于頭頂正中,內屬于腦,本著“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其對于與腦有關的神志病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督脈又為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陽氣,統領諸經,對各經病變均有調整作用,可調節整體生理病理狀態,使得“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抑郁癥主要累及腦、肝、心、脾、腎等臟器,可通過督脈的全身性調節作用,使得各臟器恢復正常生理功能,腦自寧,則神自安。足厥陰肝經與督脈會于巔頂,且與任脈會于中極、關元,任督同源于胞中,因此針刺督脈經穴對于郁結之肝氣具有疏導作用。百會穴為督脈與手足三陽經及足厥陰肝經之會,位居頭之巔頂,為百脈聚會之處。《針灸大成》云:“主心煩悶,驚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靈樞?官針》:“揚刺者,正內一,傍內四,而浮之,以治寒氣之博大者也。”采用加強揚刺之法,可增強醒腦神,止抑郁之功。期門位于乳頭之下,第七、八肋間,為肝經募穴,是肝經經氣在腹部聚集之處,可治療諸如肝氣郁結,氣滯血瘀,肝氣乘脾等表現出的脅肋脹痛,胸脘滿悶。該穴位既可減輕胸脅部癥狀如脅肋脹痛以治標,又可疏理肝氣以治本。《靈樞?九真十二原》:“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太沖為肝經原穴,此穴為肝臟原氣輸注之處,主“胸脅支滿……終日不得太息”,對于肝氣郁結所致的疾病療效較好。足厥陰肝經與督脈兩經脈氣交通于巔頂,太沖位于肝經上,亦可以治療神志病。足三里可調理肝脾,安神定志,《靈樞》有載“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倡倡,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取三里以下胃氣逆”。《玉龍賦》:“心悸虛煩,刺三里。”三陰交穴與內關、神門相配具有鎮靜安神作用,對抑郁癥的主癥失眠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正如《甲乙經》所云:“驚不得眠……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三陰交主之”。內關穴具有寬胸解郁之功,《甲乙經》云:“心澹澹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神門穴具有寧心安神的作用,《醫學綱目》指出:“呆滯,刺神門一穴,沿皮向前三分,先補后瀉”。《玉龍歌》:“失志,呆凝,取神門、中沖、鬼眼、雞尾、百會”。
[1]Nemeroff CB.The neurobiology of depression[J].Scientific American,1998,278:42.
[2]湯毓華.漢密爾頓抑郁量表[J].上海精神醫學,1984,2(2):61-62.
[3]中華醫學會精神分會.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 D-Ⅲ)[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87.
[4]符文彬.針灸對抑郁性神經癥的治療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2,6(5):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