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玲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后遺癥常見癥狀之一,其典型臨床表現為三低,即情緒低落、思維遲緩、語言動作減少。臨床男女發病比例約1.7∶1。PSD發病率占卒中后患者的40%~50%,其中嚴重抑郁患者占10%左右。長期以來對PSD患者采用抗抑郁藥物治療,但不良反應不容忽視。有不少臨床報道采用針刺包括毫針、頭針、電針及針藥結合等,都取得了滿意療效,筆者自2005年以來采用毫針配合梅花針局部叩刺治療PSD患者,臨床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均為我院2007年10月—2008年12月住院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8歲~74歲(62.0歲±3.6歲);病程最短2周,最長1年。
1.2 納入標準 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診斷標準及腦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腦卒中后抑郁的診斷標準符合腦卒中情感障礙中抑郁癥診斷標準;發病時間在腦卒中后3周以上,抑郁癥狀持續2周以上;既往無精神疾病,排除嚴重心、肝、腎臟疾病。
1.3 治療方法
1.3.1 毫針治療 主穴:四神聰、神庭、神門、內關、太沖、合谷、三陰交;配穴:心脾兩虛者選脾俞、心俞、足三里、血海;肝陽上亢者選風池、太沖;氣郁痰結者選氣海、陰陵泉、足三里、豐隆;心腎陰虛者選神門、太溪、命門。采用毫針針刺,主穴取穴均平補平瀉手法,配穴穴位心脾兩虛、心腎陰虛行補法手法;肝陽上亢、氣郁痰結行瀉法手法,毫針治療每日 1次,留針40 min。
1.3.2 梅花針叩刺 循經叩刺頭部督脈、足太陽膀胱經及足少陽膽經,尤其以卒中病灶側為主,叩刺強度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宜,每日1次,每次叩刺30 min。
治療10 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 d,治療2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觀察。
1.4 療效評定標準 用漢密頓抑郁量表減分率評價臨床療效。減分率≥75%為痊愈;減分率≥50%為顯效;減分率≥25%為有效;減分率<25%為無效。
本組入選病例 60例,痊愈 16例,顯效24例,有效 16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3.33%。
PSD為腦卒中后常見并發癥,卒中后抑郁癥的發病機制現在還不太清楚,大多數學者認為主要原因是由于腦內定位的神經病理學改變所引起的神經遞質活動和腦整合調節功能障礙,而針刺能夠提高卒中患者體內降低的單胺類神經遞質含量,這為針刺治療PSD提供了依據。劉偉華[1]對近10年針刺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臨床研究進展進行了分析,總結出針刺治療本病多采用毫針、頭針、電針、針藥結合療法,其中毫針法包括醒腦開竅法、調理髓海法、顳三針、手三針等,大都療效滿意,而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探索發現采用毫針配合梅花針局部叩刺對PSD效果亦滿意。
PSD當屬祖國醫學“郁證”范疇,主要是肝、心、脾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靈樞?本神》“憂愁者,氣閉塞而不行”,把情志因素看做人體氣機失調的主要因素,朱丹溪首倡的“六郁”之說,以氣郁為先,認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于郁”。郁證的發生,多因七情所傷,致肝失疏泄,脾失運化,心神失常,臟腑陰陽氣血失調而成。毫針刺所選主穴,以醒腦開竅為主,根據其證型不同選取不同經脈穴位相配伍應用。而梅花針叩刺屬叢針淺刺法,是在古代“半刺”“浮刺”“毛刺”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素問?皮部論》曰:“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故運用梅花針叩刺皮部,可以調節臟腑經絡功能,促進機體恢復正常[2]。卒中后抑郁之直接病位在腦,督脈,能夠調節人體一身之陽氣,膀胱經和膽經主治神志病,故梅花針循經叩刺頭部此三條經脈,具有通經活絡、升陽開竅之效,從而使腦部經脈得以疏通、郁滯得以驅散。毫針在臟腑辨證的基礎上與梅花針之經絡辨證共同作用,具有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醒腦開竅,條達氣機,安神解郁之功。經臨床應用觀察,療效肯定,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劉偉華.針灸治療中風后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針灸臨床雜志,2007(3):48-50.
[2]楊兆民.刺法灸法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