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剛,白全召,王慧玲
(河南省許昌市第二人民院骨傷科,河南許昌 461000)
2005年1月~2009年1月,筆者采用外固定架固定脛腓骨骨折,并用可吸收生物膜修復合并神經損傷42例,效果良好,報道如下:
42例患者中,男29例,女13例;年齡10~54歲。其中,交通事故傷24例,切割傷9例,擠壓傷4例,墜落傷5例。所有患者均有脛腓骨粉碎性骨折合并神經損傷。
連續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常規止血、清創,選擇小腿前外側弧形切口,仔細檢查神經束的分布與損傷情況,在無明顯張力情況下,顯微鏡下采用8-0無創傷線行改良Kessler's法縫合神經外束膜[1]。對骨折進行復位,X線檢查骨折對位情況,若對位較好則以外固定架固定,對位對線欠佳時調整外固定架至位置滿意位置后固定。
術后抬高患肢,對癥抗感染、補液及營養支持。自術后第2天開始功能鍛煉。囑患者用敷料包扎螺釘,封閉針眼,保持干燥;術后2周開始部分負重,術后6周開始根據患者情況調節外固定架。X線片顯示骨折線模糊,則表明骨折已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可逐步拆除外固定架[2]。同時結合按摩、酸生物膜包繞、針灸等理療促使損傷神經修復。
術后隨訪,骨折療效根據Merchant評分標準,按功能、疼痛程度、步態、關節穩定程度及活動范圍等5項進行綜合評分,分優、良、中、差 4 級[3]。
對神經損傷,按照英國醫學研究院神經外傷學會的標準[4]結合臨床分為優、良、可、差4級。
4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1~4年。所有患者均骨折愈合良好,患肢功能完整,行走時無明顯疼痛,步態較穩,關節無變形及活動受限,無嚴重并發癥發生。骨折綜合評分優21例、良15例、中5例、差1例,優良率為85.71%。受損神經功能恢復良好,優16例、良14例、可10例、差2例,優良率為71.43%。
隨著社會的發展,交通意外、墜落傷等的發生幾率有所增加,在這些高能量損傷中多發生脛腓骨骨折或多臟器損傷。在搶救傷員的過程中,多臟器損傷和骨折多容易被發現,而神經損傷多較隱匿,多得不到及時、正確修復,如骨折復位、固定不當還會加重神經損傷,導致患肢功能障礙。因而筆者認為及時正確的復位、固定及修復受損神經成為治療的關鍵。
研究證明鋼板固定可使骨折盡可能達到解剖復位,固定牢靠,但筆者認為采用鋼板固定手術復雜,且二次手術可能造成神經再次受損,進而影響患肢功能恢復。外固定架固定有較大的靈活性和準確性,且操作簡單,可以在床邊進行,避免對患者進行過多搬動,從而減少不必要的損傷;而且手術時間短,出血少,手術創傷小[5-6];便于患肢受損神經吻合術進行。因此筆者在骨折合并神經損傷時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本組42例全部采用外固定架固定,手術時間縮短,為其他后續治療節約了時間,術后傷口觀察、換藥方便,且可早期開展功能鍛煉,結果患者患肢無嚴重并發癥發生,功能恢復良好。外固定架固定后應注意防范針眼感染,本組有9例出現針眼感染,經積極換藥達到愈合。
無張力吻合是神經損傷修復的基本原則之一,我們根據神經損傷部位、斷面情況采用改良Kessler's法縫合神經外膜或神經束膜,并于神經斷端吻合口處采用可吸收生物膜包繞,以形成生物膜管室,可使局部維持相對較高的內源性神經生長因子濃度,利于神經纖維的再生修復,且生物膜管室還可起到封閉、支持的作用,能阻止外界因素對其內受損神經的干擾,有利于神經的再生,且生物膜無毒、不具有生物抗原性,還可減輕吻合口與周圍組織的粘連[7],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脛腓骨骨折發生時,外固定架結合生物膜治療,操作簡便,對神經組織損傷較小,能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李震華,許峰,張中興.外膜束膜聯合縫合法在治療上肢神經損傷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19):2864.
[2]張忠新,王一穎.嚴重脛腓骨骨折治療體會[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16):1278-1279.
[3]陳博來,林定沖,孔暢,等.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J].廣東醫學,2005,26(10):1391-1392.
[4]朱盛修.現代顯微外科學[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51-805.
[5]李青,鄧進,鄭昆.外固定架在嚴重多發傷并股骨干骨折中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5,14(2):106-107.
[6]吳世良,張開坤,鐘斌.外固定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脛腓骨復雜粉碎性骨折[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0):82.
[7]張哲敏,凌形,張克亮,等.生物膜包裹神經縫合口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手外科雜志,1999,15(1):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