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曉
(山東省冠縣司法局,山東冠縣 252519)
2009年12月26日由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侵權責任法》將于2010年7月1日施行,這是中國的第一部專門的侵權法,這部法律施行后,取代了過去由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解決侵權問題的做法。專家表示,繼《物權法》之后,侵權責任法是民法典中另一部重要的支撐性法律。在這部法律中,對醫療損害賠償專門列了一章,即本法的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下分十一條,分別從醫務人員的職務行為,患者的知情權及醫療機構的緊急救助,醫療機構的過錯賠償、推定過錯、墊付賠償、免責條款,病歷管理,患者的隱私權保護,過度醫療,醫療機構和人員的保護等七個方面對醫療行為進行了規范,其中第五十九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將藥品致人損害第一次明確地寫進了法律里。
藥物是醫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容易直接引發醫療糾紛。主要的情形包括:一是藥物質量不合格,二是藥物因存放而失效變質,三是藥物使用不當,四是因患者特殊體質而發生醫源性醫療糾紛;但不包括藥物副作用,藥物副作用是最常見的藥物不良反應,它是指藥物在治療量下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副作用是藥物固有的作用。
通過第五十九條規定可以看出,醫療糾紛中藥物損害責任的法律適用遵循的是產品侵權責任的原理。在醫療過程中,使用醫療器械、消毒制劑、藥品、血液以及血液制品等醫療產品,造成患者損害的,是醫療產品侵權責任,在最終責任的承擔上,醫療機構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只有存在過失才能承擔賠償責任;若無過錯,并不承擔最終責任,其承擔了損害賠償責任之后,有權向應當承擔最終責任的責任人請求追償。
在醫療實踐中,由藥物引起的醫療糾紛不時發生,新的《侵權責任法》將藥品致人損害第一次明確地寫進了法律里,使藥品質量損害賠償與《產品質量法》的規定相統一,從立法上保障因藥物致損受害人的合法權益。擴大了受害人追償的責任對象,既可以向醫療產品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為患者行使權利提供了便利。新法規定,干擾醫療秩序,妨害醫務人員工作、生活的,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意味著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也被列入被侵權的主體,這有利于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運用法律武器對“醫鬧”、“醫騙”等情形進行反擊,維護自身利益。同時,也讓實踐中的相關醫療糾紛有法可依,兼顧了受害患者、醫療機構和全體患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加強對醫療糾紛司法實踐的規制。
基于新的《侵權責任法》的相關規定,對于醫療糾紛的處理,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不能生硬地消極對待,而是應積極面對。首先,要在第一時間保護證據,如病歷和住院病案,患者或者其代理人有權要求復印或復制病歷,但只能復印或復制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體檢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書,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11種客觀病歷資料,而病程記錄、會診意見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等五種主觀記錄則不能先由患者復印。只有到了法院審判階段,當醫院一方將此病歷以證據形式提交給法庭時,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患者才有權利進行復印。患者還有權利封存病歷資料,封存時,由雙方在封條上蓋章或簽名,封存件應存放在醫院保管。若涉及藥物所致的醫療糾紛,醫患雙方還應對醫方開具的并售出的藥物,患者口服或輸液剩余下的藥物,由醫患雙方共同封存;但對于患者自行外購的藥物,如果患方不予以配合,醫院則應該申請公證處做現場封存。其次,要積極與受害患者或家屬商談。以筆者的相關經驗來看,患者是消費者中的弱者,其向醫院提出的相關要求大部分都是基于利益嚴重受損的情形下的合理要求,也就是說,除去專業的“醫騙”、“醫鬧”,受害患者向醫療機構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若最終訴諸法律程序,鮮有不被法院支持的。
當然,醫療機構要避免藥物醫療糾紛帶來的不利,最根本的還是做好防范工作。首先,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嚴格遵守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以及診療護理規范、常規,恪守醫療服務職業道德。因為發生醫療糾紛后,鑒定機構、行政機關、司法機關都會以此作為評估,判斷是否構成醫療過錯的依據,即衡量是否構成醫療過錯的尺子。其次,醫務人員應當積極參加醫療機構舉辦的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的培訓和醫療服務職業道德教育,以提高自己的執業能力和水平。第三,醫療機構應當設置醫療服務質量監控部門或者配備專職人員,或者聘請醫療律師作為法律顧問,具體負責監督本醫療機構的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工作,檢查醫務人員的執業情況,接受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投訴,并向其提供咨詢服務。第四,醫療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要求,書寫并妥善保管患者病歷資料。因搶救急危患者,未能及時建立病歷的,有關醫務人員應當在搶救結束后6小時內據實補記,并加以注明;并且,嚴禁涂改、偽造、隱匿、銷毀病歷資料,因為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五十八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②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③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第五,在醫療活動中,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將患者的病情、醫療措施、醫療風險等如實告知患者,及時解答其咨詢;但是,應當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后果。另外,醫療機構還應當制訂防范、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減輕醫療事故的損害。當發生或者發現醫療過失行為時,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減輕對患者身體健康的損害,防止損害擴大。
新的《侵權責任法》通過,標志著民事侵權專門法的最終誕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得到進一步貫徹實施,有利于更好地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是中國法制化進程的重大發展。同時,其對醫療事故糾紛的具體實踐影響巨大,醫療產品生產商、銷售商、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和受害患者的權利義務更加明確,責任的歸結也更顯合理。隨著新法的施行,不管是醫療機構方還是受害病患方,在認真遵循的同時,也要運用這項新的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
[1]余明永.醫療損害賠償糾紛[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2]柳經緯,李茂年.醫患關系法論[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3]王才亮.醫療事故與醫患糾紛處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4]張新寶.侵權責任法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