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繼珍 特約記者 呂寶君
據記者了解,我國目前每年新發癌癥患者220多萬例,高昂的癌癥治療費用令人生畏;即便當今最領先的治療方案,對改善中晚期癌癥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存質量效果也不甚明顯。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大多數人都清楚“早期預防、早診早治”的重要性,然而對于如何進行癌癥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卻不甚明了。如何預防腫瘤的發生?防癌體檢和普通體檢存在哪些差別?怎樣做才能既經濟節省又不會漏查漏診……帶著諸多問題,記者走訪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徐志堅主任。
癌癥來勢兇猛,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人們往往談癌色變。徐志堅主任向記者介紹了一組數據信息,透露了目前很多人并不了解的關于癌癥的重要現實:已知癌癥的種類有100多種,身體的任何部位均可能受到侵襲;2005年,全球有760萬人死于癌癥,占全球死亡總數的13%;在我國,造成男性死亡的5種最常見癌癥為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造成婦女死亡的5種最常見癌癥為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胃癌和肝癌。
據徐志堅主任介紹,如能及早發現和充分治療,有1/3的癌癥患者可以治愈;全世界有1/5的癌癥是由慢性感染引起的,例如:HPV感染可引起宮頸癌,HBV感染可引起肝癌;吸煙是癌癥獨立的、最大的可預防因素;通過戒煙、健康飲食、鍛煉身體,可預防40%的癌癥;如果應用目前關于疼痛控制和姑息治療的知識,可幫助需要緩解疼痛的所有患者。
徐志堅主任說,人們應該認識到癌癥是可防、可控、可治的。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顯示:1/3的癌癥完全可以預防,1/3的癌癥可以通過早期發現得到根治,1/3的癌癥通過適當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命,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所以,癌癥防治的關鍵在于“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關于如何做到癌癥“早發現”,徐志堅主任認為,第一要重視自我檢查,警惕身體的各種微小變化,一旦發現異常應該及時找專科醫生檢查;第二要定期參加防癌體檢,尤其是40歲以上的成年人,更應該定期進行防癌體檢。
針對現代人對于體檢認識的一些誤區,徐主任詳細介紹了普通體檢與防癌體檢的區別。他說,普通體檢不等于防癌體檢,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普通體檢不易發現早期癌癥,做過普通體檢的人還應該到腫瘤專業醫療機構做腫瘤篩查,并且堅持每年定期檢查。
徐志堅主任介紹說,防癌體檢與普通體檢主要有四點差異。其一,兩者的著重點不同。防癌體檢是腫瘤專業人士通過專業的技術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全身檢查,目的是發現早期癌癥或獲取受檢者高危因素從而預防癌癥的發生;而普通體檢主要用于發現慢性疾病。其二,對腫瘤的認識不同。腫瘤學是一個獨立的醫學分支,對一個腫瘤專業人士的培養需要八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完成。社會上一般健康體檢機構里的醫師,大多數并不具備腫瘤學的培訓經歷,對癌癥的認識不夠深刻,容易在遇到癌癥時造成漏診或誤診。其三,體檢的目的不同。防癌體檢的目的,除了早期發現存在身體內部的癌癥之外,還可預防癌癥的發生。專業的腫瘤醫療機構通過對受檢者未來罹患癌癥的因素進行分析,建立長期的追蹤隨訪檔案,對受檢者進行健康教育和不良生活方式行為干預,盡最大可能地預防癌癥的發生。其四,檢后醫療服務的內容不同。在專業的腫瘤醫療機構中篩查癌癥的另一個好處是在不幸獲診癌癥時,受檢者可以得到最快、最權威的后續醫療服務。專業的醫療機構可以為癌癥患者提供從確診到治療、再到治療后的隨診康復等一系列服務;而一般的體檢機構并不具備這樣的功能。
從事腫瘤防治工作多年的徐志堅主任介紹說,專業的防癌體檢方案是由腫瘤專科醫師制定,為受檢者提供肺癌、乳癌、肝癌、胃癌、結(直)腸癌、食管癌、宮頸癌、胰腺癌、甲狀腺癌等常見癌癥的風險評估、癌前病變或疾病檢測、生物致癌因素檢測、防癌體檢、健康改善建議和跟蹤隨訪等一系列全面的體檢和服務方案。
受檢者在進行防癌體檢時可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或健康管理師的指導下選擇防癌體檢套餐。防癌體檢套餐的檢查項目主要包括:第一,癌癥預警信息基線調查,通過問卷調查采集的人口學資料、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流行病學信息,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常見腫瘤的患病風險進行分析評估;第二,物理檢查,包括頭頸(五官)、胸部、腹部、直腸指診、婦科檢查等;第三,實驗室檢查,包括尿常規、血常規、便潛血、血液生化檢測(乙肝表面抗原、肝功能、腎功能、血糖、血脂、尿酸)、血液腫瘤標志物檢測(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糖類抗原CA199、糖類抗原CA125、前列腺抗原、EB病毒等)以及血生化等檢查。第四,其他如超聲檢查(甲狀腺、乳腺、肝、膽、胰、脾腎及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的超聲)、隱血珠、胸部低劑量薄層螺旋CT、宮頸TCT、乳腺鉬靶檢查、胃鏡、結腸鏡、PET-CT等檢查。
據徐志堅主任介紹,常用的防癌檢查有癌前病變或疾病檢測(適用于黏膜白斑、交界痣、慢性萎縮性胃炎、宮頸糜爛、乳腺囊性增生及乳腺纖維腺瘤、某些良性腫瘤、骨密度檢測、糖尿病等)和生物致癌因素檢測,采用影像學檢查、內鏡檢查等癌癥早期篩查技術,腫瘤標志物檢測,還有更先進的癌癥分子診斷技術如BRCA1/2基因突變檢測(可用于遺傳性乳腺癌/卵巢癌患病風險 評 價、乳 腺 癌 早 期 診 斷),MLH1、MSH2基因突變檢測(用于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高危人群篩查)等。
徐志堅主任所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是國內第一家腫瘤專科醫院,也是亞洲地區最大的腫瘤防治研究中心。該所集腫瘤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全方面進行腫瘤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的研究。在肺癌、肝癌、胰腺癌、大腸癌、乳腺癌、宮頸癌、食管癌以及頭頸部腫瘤、惡性淋巴瘤等方面的診治水平居國內前列,在腫瘤基礎研究領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談及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的概況、發展歷史以及目前承擔的主要課題和開展的工作,徐志堅主任給記者作了簡單的介紹。
他說,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成立已有20多年,是我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以癌癥預防研究、防癌篩查體檢、癌癥早診早治為專業方向的臨床科室。科室成員大多是多年從事腫瘤臨床與科研工作的腫瘤專科醫生,多數擁有碩士、博士學歷。先后多次參與了我國常見癌癥高發區現場篩查與防治的臨床研究,目前還承擔著國家級課題以及衛生部“中國城市防癌課題合作項目”等工作。
徐志堅主任介紹說,2008年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批準了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新華人壽保險公司和北京健康金標準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三方聯合實施的“中國城市癌癥預防與健康管理項目”暨“中國城市常見癌癥早診及風險控制研究”(又稱“1+3”項目)。該項目旨在研究探索癌癥預防、風險控制和早診早治的模式和優化方案,以及多方合作的運行機制,為推動我國癌癥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據了解,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還開展了“早期肺癌篩查計劃”。徐志堅說,根據WHO最新統計,肺癌已成為全球第一癌癥殺手,肺癌在我國也是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癥。目前國際上開始使用低劑量螺旋CT進行早期肺癌的篩查。多年的臨床試驗證明,低劑量螺旋CT是目前發現早期肺癌的較佳手段,參加早期肺癌篩查計劃的人群的肺癌治愈率和生存率較未參加人群大大提高。早期肺癌篩查計劃主要針對40歲以上,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有吸煙史,吸煙指數≥20包年(吸煙的年數×每日吸煙的包數);被動吸煙史≥10年;長期工作在密閉的環境中;有肺癌家族史;有意愿參加肺癌篩查的成年人。
該科室還開展了乳腺癌的評估和早診,主要針對有下列情況的女性:一是希望進行乳腺腫瘤篩查者,可與醫生商量篩查開始的時間、方式以及篩查的利弊,并和醫生建立長期的聯系;二是有疑似腫塊者;三是超聲檢查結果有異常,需要對異常結果進一步明確者;四是具有家族史者;五是欲了解乳腺患癌風險者。
此外,徐志堅主任還帶領科室醫師,依據國際上最新的癌癥高危因素循證醫學(EBM)研究成果,開發出了《癌癥預警信息基線調查表》,用于常見癌癥的患病風險評估。通過問卷調查采集的人口學資料、既往病史、家族史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生活環境等流行病學信息,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結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常見腫瘤的患病風險進行精確的分析評估,并給出改善建議及腫瘤早診篩查方案。
徐志堅主任說,防癌健康管理是防癌的重要環節。通俗地講,防癌健康管理就是將防癌體檢得到的信息有效利用,進行癌癥風險的持續跟蹤管理。專業人員依據體檢及相關資料進行分析,量化未來一段時期罹患癌癥的風險,針對性地進行持續的健康教育、生活方式干預,并在此基礎上建立長期的追蹤隨訪檔案,達到長期管理,降低癌癥風險的目的。
專家簡介
徐志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防癌科主任。現擔任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教育與培訓專業學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管理和健康保險專業委員會常委,北京市健康保障學會副會長。1993~2001年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外科主治醫師;2004年獲得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醫學院醫學碩士學位。多次參加國際癌癥早診會議,發表學術及科普文章20余篇;參與多項有關腫瘤早診的國家級課題、北京市首發基金等重大課題研究;在腫瘤篩查和早診方法、癌前病變和癌前疾病的干預研究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