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紅,紀寶玉,董誠明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
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之芻探
蘇秀紅,紀寶玉,董誠明
(河南中醫學院,河南鄭州 450008)
為適應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針對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筆者對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內容和考核方法做了相應的調整和改革,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實驗中得到鍛煉和培養。
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教學改革
藥用植物學是植物學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是運用植物學的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具有防治疾病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一門學科,它與中藥的基源研究、品質評價、臨床效用及開發研究密切相關,是中藥學和藥學及有關學科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因而在中藥、藥學及相關專業的課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1]。藥用植物學實驗課是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實驗教學有助于學生理解理論課所學知識,并幫助學生用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準確識別、鑒定生藥原植物的種類、藥用植物顯微構造,確保藥材來源的準確性,同時培養學生具備觀察、鑒定生藥的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為今后從事中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打下基礎[2-3]。因此,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藥用植物學課程的教學質量,也是提高藥用植物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
目前,我國設有藥用植物學課程的高校,其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主要分為驗證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4],但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驗證性實驗主要以當地常見藥用植物為實驗材料觀察植物細胞的后含物(淀粉粒、晶體),植物的組織形態、根、莖、葉的正常及異常構造,根莖的構造,花、果實、種子的類型及其構造。綜合性實驗主要包括檢索表的使用及觀察常見科的藥用植物標本。實驗過程大多為授課教師首先講解實驗目的,然后對實驗內容及實驗操作技術進行詳細講解。比如觀察植物細胞后含物(淀粉粒、晶體)時,重點講解觀察淀粉粒及晶體的方法,也就是臨時水裝片及水合氯醛透化片的制作過程中的關鍵技術步驟,制作過程中的主要注意事項及操作要點。最后要求學生根據本節課所觀察材料的特征,繪制相關的淀粉粒及晶體圖。
自開設藥用植物學課程以來,這種實驗教學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然而這種教學模式沒有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很好地調動起來。這樣經過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的學習后,大多數學生對所做實驗的內容印象并不深刻,他們僅僅對實驗報告中繪圖的美觀性感興趣(實驗成績考查內容),并未在理論知識方面得到鞏固和提高,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創新意識的能力上也沒有得到鍛煉。因此,現行的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既不能達到實驗教學的初衷,也遠遠不能適應21世紀對人才培養的需要,必須及早改變目前實驗教學的模式和內容,提出切合實際的改革措施,以適應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培養出既有扎實的理論知識,又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筆者認為,既然藥用植物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且實踐性很強,尤其是學習中藥鑒定學的基礎,所以,應該適當增加實驗課的學時數以及至少10天的野外實習。通過增加實驗和野外實習的時間,使學生能夠熟練使用顯微鏡,充分熟悉植物顯微結構的觀察,掌握組織透化技術以及提高學生對常見藥用植物的識別技能,必要時可將其作為一門單獨的課程進行考查,計入學期考試成績,以引起學生足夠重視。
2.1 實驗內容調整的建議
目前藥用植物學的實驗主要包括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其中,驗證性實驗在藥用植物實驗教學中占很大比例,是藥用植物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其目的主要是通過實際觀察常見藥用植物的外部、內部組織構造,驗證課堂理論知識,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也是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目前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常開設的實驗項目主要有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植物細胞的構造,植物細胞后含物(淀粉粒、晶體)、分生組織、保護組織、機械組織、輸導組織,根的形態、類型和變態,根的初生構造等。從所開設的實驗項目來看,在藥用植物實驗教學中驗證性實驗所占比例較高為72.2%,而綜合性實驗所占比例較低為27.8%,設計性實驗為0。因驗證性實驗主要針對某一個方面,如莖的初生構造或根的初生構造去驗證課堂理論知識,這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極為不利,所以筆者建議在保證實驗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將驗證性實驗的某些實驗項目進行合并,將其比例降低到60%左右??蓪⒎置诮M織和維管束類型與其他組織實驗進行合并,因為維管束類型多作為示教,學生通過教師的講解,了解維管束的類型即可。在減少驗證性實驗的同時,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適應學生的個性發展,應開設一些設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內容應以校園內現有的藥用資源為實驗材料,讓學生自己去校園內的藥用植物院內觀察常見藥用植物地上部分(莖、葉)的外部形態特征、對于根類藥材必要時可挖去地下部分進行觀察。外部形態特征觀察完畢后,可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臨時水裝片,以觀察莖、葉及根的內部構造,進行顯微鑒別,必要時可對其進行理化鑒別,確定其內部主要化學成分。另外可鼓勵學生自己查閱文獻,并根據相關學科的知識,但以藥用植物學為主,設計一些有創意的實驗,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這部分實驗在藥用植物教學中比例應為10%左右。
2.2 實驗考核方法的改進
長期以來,藥用植物學的實驗成績僅僅根據學生實驗報告的好壞進行評定,這種考核方法,很難檢查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方法的理解把握程度[5-6]。為此,筆者建議根據藥用植物學實驗課的特點,應將實驗成績分為三部分(實驗成績采用百分制)。
2.2.1 驗證性、綜合性實驗的考核(60%)藥用植物學的驗證性實驗主要為植物的形態學部分,包括顯微鏡的操作技術、植物細胞、植物組織及植物器官的內部構造。實驗課程結束后應對這部分內容進行考核。考核分為兩部分:問題問答和操作技能。問題問答為抽簽式,可主要針對實驗過程一些關鍵的問題進行考核。如在制作水合醛透化片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或通過觀察莖和根的初生構造,列出兩者的主要區別之處,或通過觀察蠟葉植物標本、新鮮的植物材料,寫出其所屬科的特征。關于操作技能的考核,教師可讓學生動手制作一些臨時水裝片或透化片,或采用徒手切片法制作一些實驗材料,然后對所做實驗材料進行觀察,教師可根據其做片及顯微鏡的操作技術是否規范等現場評價。
2.2.2 平時實驗成績(30%)實驗報告的成績評定重點是實驗繪圖是否規范,顯微繪圖是否與所觀察實驗材料相一致,比如在觀察淀粉粒時,馬鈴薯淀粉粒的形狀、臍點的位置、層紋的明暗程度與半夏的明顯不同;顯微構造的各部分結構標注是否準確,如莖的初生構造由外到內依次為表皮、皮層、髓及髓射線。另外在評定實驗成績時還應注意顯微圖的各部分比例,如在毛茛根的初生構造中皮層發達,在整個根的橫切面上占的比例約為2/3。這些均應作為實驗評分標準。
2.2.3 設計性實驗的評價(10%)設計性實驗成績的評定應在實驗課過程中,根據學生對自己所選擇的藥用資源生物學特性(植物各器官外觀形狀)的描述、顯微結構的觀察及理化鑒定結果給予評分。另外對于學生自行設計的實驗,可根據其實驗思路是否合理給予評分。
筆者認為,通過上述三部分的綜合評分,能較客觀地反映教與學的情況,對學生成績的評定也較為合理,可以全面反映學生實驗的實際水平。
[1]楊春澍.藥用植物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7.
[2]歐麗蘭,朱燁,莊元春,等.藥用植物學實驗教學的改革探索[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6):936-937.
[3]邵世光.《藥用植物學》教學方法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6):1475-1476.
[4]邱金東,湯昆,邱娜,等.藥用植物學驗證性實驗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探索[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7):1790-1791.
[5]王利國,潘超美,杜勤,等.藥用植物學實驗考核體系初探[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7,25(12):2631-2632.
[6]朱蕓,成玉懷,譚勇,等.開設藥用植物學設計性實驗的思考與體會[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5(2):69-70.
G424.31
B
1673-7210(2010)04(c)-167-02
2009-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