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榮
(湖北省十堰市精神病醫院,湖北十堰 442012)
隨著精神醫學的不斷發展,精神分裂癥的治療日益多樣化。此外,精神分裂癥患者合并軀體疾病日益增多,在精神科進行靜脈輸液也日益多見,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知、情、意不協調,自知力有不同程度的缺乏[1],他們對治療依從性差,又由于靜脈輸液操作流程涉及諸多環節。因此,在靜脈輸液治療的過程中存在著較多的安全隱患。為此,全面評估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靜脈輸液流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加強風險評估制度及防范對策,對減少精神病患者治療的安全隱患及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精神分裂癥患者出現思維及行為障礙,表現為疑心、被害、沖動、傷人等,給患者進行穿刺時,會突然出現沖動,傷及護士。此外,若輸液瓶為玻璃瓶,一旦被患者打破,有刺傷自己或他人的危險。棉簽、止血帶、塑料包裝紙等若遺留在病區,會給患者造成一定的安全隱患。
由于疾病的支配,患者表現為緘默不語或胡言亂語、錯報姓名或拒絕承認自己的姓名等,若護士責任心不強,未認真核對面孔或輸液前的查對制度未認真落實,容易出現差錯。
臨床上最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過敏反應、配伍反應、熱源反應等[2]。患者可出現各種癥狀和體征,如皮疹、紅斑、發熱、寒戰、呼吸困難,但是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主訴差或零主訴時,若護士未及時發現,則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甚至延誤搶救時機,造成生命危險。
部分患者治療依從性差,自行調節滴數。此外,個別護士責任心不強,未認真執行輸液速度,若速度過快會出現急性左心衰、休克等危及患者的生命。
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疾病的影響,普遍缺乏自知力,治療依從性差,尤其靜脈穿刺造成一定的痛苦,護士若沒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及耐心細致的服務意識,解釋不到位或粗暴對待患者,很容易激惹患者,造成穿刺不成功或多次穿刺,甚至沖動拔針。
靜脈輸液與其他護理操作相同,均有明確的操作流程,如核對制度、巡視制度、護理記錄等[3],但在實際工作中有時會發生由于違反操作規程或不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在精神科除了常規的三查七對外,若不仔細核對面孔,易出現護理差錯。
由于精神科病房大多是無陪護房間,一旦患者出現藥品不良反應或輸液反應,很少有護士能主動按要求封存液體及輸液器,若為此發生醫療糾紛,護理上陷入被動的局面,給科室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乃至經濟損失。
近年來,精神病患者合并軀體疾病越來越多,往往涉及多個臨床學科,因此精神病患者臨床用藥日益增多,而以往藥物配伍禁忌表已不能滿足臨床需求,加之護士忙于工作,未認真閱讀藥品說明書及專科知識的局限性,造成對臨床藥物的藥理特性及配伍知識知之甚少,導致出現藥物配伍禁忌的不良反應。
輸液前,護士對患者的癥狀要做到認真評估,對有沖動、傷人的患者進行暫時的保護性約束,并在輸液前做好耐心、細致的解釋工作,以減少患者的疑慮;在輸液中加強巡視,不僅要觀察輸液部位,必要時與患者溝通,以了解其全身反應,并要把輸液器調節活塞顯現于高端,教育患者勿隨意調節輸液速度。輸液完畢后,棉簽、止血帶、塑料包裝紙等及時清理,拔針時要幫助患者正確按壓,輸液瓶盡量用塑料瓶。
針對靜脈輸液的各個環節建立質量控制制度,如藥品和輸液采購關、執行醫囑關、藥品核對關、精神病患者身份核對關、巡視關。嚴格執行各種操作規程,認真履行輸液崗位責任制,加強輸液過程質量監控,及時查找并解決問題,以提高靜脈輸液的管理水平。
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輸液過程中已經出現的或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除提出環節整改措施外,還應定期進行評估。對出現頻率高、后果較嚴重的問題,如沖動、傷人、緘默不語、皮試等,建立風險評估流程管理[4-5]。定期組織護士學習流程管理細則,提高護士的風險意識,將輸液中的不安全因素扼殺在萌芽狀態。此外,若在輸液過程中出現問題,醫院除給予積極的救治以外,應及時與患者家屬溝通,必要時來院共同協商解決方案,最大程度地減少糾紛。
[1]張雪峰.精神科護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1-54.
[2]張俊麗,張紹敏.靜脈輸液引發護患糾紛的安全隱患分析及防范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27):179.
[3]黃美娥.靜脈輸液過程中的護理缺陷分析及對策[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49-50.
[4]畢娜,劉玉瑩,黃津香,等.靜脈輸液發熱反應制度的建立及應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5,5(5):47-48.
[5]李俊英.淺談靜脈用藥的不良反應與處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0):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