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敏
(昭通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云南昭通 657000)
小兒腦積水是腦脊液分泌過多,循環吸收障礙而導致腦脊液在腦室系統及蛛網膜下腔積聚過多并不斷增長。通常伴有顱內壓增高,其主要變化為腦室擴大[1],腦組織受壓萎縮、變薄、腦回平坦、腦溝變淺而出現臨床癥狀。多見于嬰幼兒,如不及時處理腦積水就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我科近年收治腦積水患兒13例,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現將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收集2005年3月~2008年9月腦積水患兒13例,全部均為男性,年齡7個月~3歲。主要癥狀頭顱增大、嘔吐頻繁、哭鬧3例,雙眼落日征2例,前囟膨隆6例,頭沉、嗜睡2例。本組病例術前經CT掃描確診為腦積水。
所有病例經CT掃描確診后均在全麻下行腦室-腹腔分流術。即通過手術將硅膠導管的一端放入側腦室,另一端放入腹腔、中間埋在皮下并通過防反流泵相連使高壓顱腔中的腦脊液流入腹腔,依靠腹膜的吸收功能吸收腦脊液,緩解腦室壓力。使腦細胞發育正常,提高患兒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
1.3.1 術前護理 ①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要親切、熱情、耐心照顧患者,了解病情、家庭和社會環境,與家屬進行交流,做好解釋工作。操作應熟練規范,給家屬以信任感,對擔心手術失敗者要介紹手術的原理、方法、手術的可靠性及同類手術患者信息介紹,穩定家屬情緒積極配合治療。②術前準備。完善術前檢查,控制感染,遵醫囑抽血、配血,解釋各項檢查的必要性,準確安全地給予抗生素。術前1 d晚剃頭,術晨再剃頭1次并用消毒巾包扎,特別注意頸部和臍周的皮膚清潔。
1.3.2 術后護理 ①環境要求。患者術后安置在清潔、安靜、安全、舒適的病房,溫度保持在18~21℃,濕度55%為宜。②術后體位。術后去枕平臥6 h,患者清醒后可取平臥和半臥位并觀察不同體位的病情變化。
1.3.3 病情觀察 定時測生命體征,術后早期嚴密觀察囟門張力大小,即前囟是否擴大,分流管的流量是否合理,若分流過度患者會出現體位性頭痛,立位時加重,臥位時頭痛減輕,若分流不足患兒癥狀不緩解[2]。由于患兒不會說話常以撓抓頭部、搖頭、哭鬧表示頭部不舒服,這就要求我們認真觀察,耐心傾聽家長敘述,根據患兒的病情調整合適的體位,指導家屬不要大幅度地翻身和抱起患兒。
1.3.4 嚴防并發癥的發生 ①預防分流管堵塞。分流管堵塞是常見的并發癥[3],臨床工作中應注意觀察分流管的通暢情況,術后1~3 d應定時按壓分流泵1~3次,每次10~15次,按壓時力度要均勻,壓力不能過大,防止分流管阻塞,按壓分流泵時無阻力說明分流管通暢,如按壓分流泵有阻力應立即報告醫生進行處理。②預防感染的發生。感染是腦室-腹腔分流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在臨床護理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a.保持病房空氣新鮮,盡量減少探視。b.嬰幼兒進行分流術時分流管及分流泵將皮膚隆起和皮下隧道過淺,導管長期與表皮磨擦、受壓可使皮膚發生壞死,感染導管外露。分流管皮下途徑長,切口較多,由于患兒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撓抓切口,污染敷料增加局部感染的機會。因此術后應遵囑按時、準確使用抗生素,定時更換臥位,必要時適當約束患兒肢體以防撓抓傷口而致并發癥的發生。c.定時測量生命體征,觀察腹痛、腹脹、腹膜刺激征及腸鳴音、排便、排氣等變化。保持切口敷料的清潔、干燥,一旦發現切口敷料有污染可能或潮濕立即更換,保持床單元的清潔干燥,預防感染的發生。
感染多發生于術后2個月[4],可有傷口感染、腦膜炎、腹膜炎、分流管感染,因此,患兒出院時應囑家長定期復查,3個月內應每月復查1次,6個月內每2個月復查1次,1年內每3個月復查1次,如患兒出現嗜睡、頭痛、嘔吐、胃腸道反應、發熱等癥狀應及時就診。
13例患兒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無并發癥發生。其中1例出院后6個月因頭皮缺損,導管暴露再次入院,其余在出院后3個月、6個月、1年后隨訪,CT掃描腦室明顯縮小,基本恢復正常,神經細胞生長增快,四肢功能無障礙。
小兒腦積水時由于腦脊液在腦室內增多而直接引起腦室內壓力增高,最后使整個顱內壓增高和腦功能障礙。早期發現尤為重要,所以對影像學等檢查確診為腦積水的嬰幼兒應盡早積極手術治療行腦室-腹腔分流術緩解腦室壓力,使腦細胞生長發育正常,提高患兒的神經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小兒腦積水行腦室-腹腔分流術雖然是治療小兒腦積水的有效方法,但仍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護士對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對治療成功與否起重要作用。
[1]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2版.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1997:811.
[2]曹偉新,李樂之.外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97.
[3]黎興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慢性腦積水患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8,14(23):32.
[4]姚潔民,梁承鋼.腦積水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s):141-144.
[5]孟曉峰,史保中,程小兵,等.腦積水合并顱骨缺損的手術治療[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5):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