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子
(盤錦市第一人民醫院,遼寧盤錦 124010)
子宮內膜異位癥(內異癥)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生育年齡婦女發病率約15%,絕經后婦女發病率可達2%~5%[1]。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提高,發生在腹壁切口部位的內膜異位癥患者逐漸增多。現將我院收治的18例腹壁內膜異位癥病例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2004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腹壁內膜異位癥患者18例,年齡23~40歲,平均31.5歲,均有剖宮手術史,其中1例有2次剖宮產史。發病有潛伏期,最短1年,最長5年,平均26個月。病灶大小2.0~6.5 cm,均為單發病灶,除2例位于肌層,部分侵犯腹膜外,其他病例均位于腹直肌前鞘。
18例患者診斷明確后,均選擇在月經期和月經剛過(患者癥狀明顯,結節增大時),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手術治療。
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瘢痕部位或附近的痛性結節,經前期增大,經后期縮小,且隨月經次數增多,結節逐漸增大。腫塊質韌,為實性、不規則狀,與周圍界限不清。
18例患者術前經腹壁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顯示切口部位邊界不清,形態不規則腫塊,有血流分布,可協助診斷。可以判斷病變范圍,幫助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
18例患者診斷明確后,均選擇在月經期或月經結束(癥狀明顯,結節增大)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術治療。術中見:16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原手術切口部位;2例累及腹膜,切除受累腹膜及其周圍0.5~1.0 cm正常組織,切開病灶均見質韌組織,剖面見巧克力樣液滲出。術后病理檢查顯示,在增生的結締組織中可見子宮內膜腺體和組織,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切口愈合良好,其中1例因病灶切除后造成筋膜缺損較大,采用張力線穿過腹壁筋膜、皮下組織和皮膚,術后給予抗感染治療,切口愈合良好;2例侵犯腹膜者,術后給予孕三烯酮治療3個月,余病例未給予,隨診2~4年均未見復發。
腹壁內膜異位癥的發生可能涉及子宮內膜種植理論(經血逆流及醫原性種植)、良性淋巴種植或體腔上皮化生等學說。盆腔手術中子宮內膜組織因醫原性因素播散于傷口處,在激素的影響下增生或誘導周圍筋膜組織化生成為腹壁子宮腺肌瘤,同時子宮內膜細胞也可能通過淋巴或血管途徑進入瘢痕處而逐漸形成子宮腺肌瘤。足月剖宮產后發生率為0.03%~0.40%[2]。本組18例患者均有剖宮產史,說明手術與切口內膜異位癥的發生有一定的關系。
腹壁內膜異位癥的典型臨床表現:①有經腹產科手術史;②手術切口處與周圍邊界不清的質韌腫塊;③與月經相關的周期性切口瘢痕部位或附近的痛性結節,經前期增大,經后期縮小,并隨月經次數增多,結節逐漸增大。一般可根據上述典型癥狀和體征即可作出診斷,超聲可以判斷病變范圍,幫助決定手術切除的范圍。細針穿刺抽吸+細胞學檢查有助于確定病變的性質。
腹壁內膜異位癥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抗感染藥、避孕藥、孕激素、達那唑、GnRH-α等,但藥物治療只能減輕癥狀,停藥后會出現反復。故對于腹壁內膜異位癥,手術切除是首選的有效治療方法,通常一次可以切除干凈。手術時機一般選擇在月經期或月經剛結束時,因此時癥狀明顯,結節增大[3]。切口要充分、逐層解剖,手術切除范圍要充分,需完整切除病灶并至少切除病灶邊緣的0.5~1.0 cm的正常組織,以使切緣干凈并防止復發。如果病灶切除后腹膜或筋膜嚴重缺損,宜采用張力線穿過腹壁筋膜、皮下組織和皮膚達到腹壁重建的目的,人工補片修補更大缺損,防止切口疝的形成[4-6]。我院對18例患者均采用手術治療,其中2例侵犯腹膜者術后輔以孕三烯酮治療3個月,無復發;16例隨診2年,治療效果良好,與其他部位的子宮內膜異位癥相比,腹壁內膜異位癥治療效果較好,是可以治愈的婦科疾病。
[1]Clement PB.The pathology of endometriosis:a survey of the many faces of a common disease emphasizing diagnostic pitfalls and unusual and newly appreciated aspects[J].Adv Anat Pathol,2007,(14):241-260.
[2]王敏,成麗.特殊部位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處理[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5(9):643-645.
[3]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244.
[4]Blanco RG,Parithivel VS,Shan AK,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J].Am J Surg,2003,185:596-598.
[5]楊年,侯艷.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22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07,4(1):78.
[6]申巧云,龔發軍.腹壁切口子宮內膜異位癥18例臨床分析[J].中華名醫論壇,2008,6(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