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吉文,黃 霞
(重慶三峽中心醫院中心ICU,重慶 404000)
擠壓綜合征是在四肢或軀干肌肉豐富部位,遭受重物長時間擠壓,在擠壓解除后出現的。臨床以肢體腫脹、肌紅蛋白尿、高血鉀為特點的急性腎功能衰竭。鞭打所致的擠壓綜合征臨床較為少見,現報道如下:
患者,女,15歲,學生。因“咳嗽、咽痛9 d,加重伴胸悶、氣促、咳粉紅色泡沫痰4 d”于 2009年11月24日 21∶20入院。患者入院9 d前出現咳嗽、咽痛,體溫不詳,在某縣人民醫院查血常規示血象不高,后在某私人診所口服止咳化痰藥物等對癥處理,癥狀有所好轉,能堅持上學。入院前4 d,患者出現胸悶、心悸、呼吸困難,咳粉紅色泡沫痰,仍未行正規治療。入院前1 d上述癥狀加重,患者再次就診于某縣人民醫院(兩次接診醫師均是防甲組組長),測體溫為38℃,血常規示血象高,胸片示雙肺滲出性病變,心酶譜高,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其中肌酐1 300 μmol/L,在該院對癥處理治療后(強心、利尿等),患者癥狀未見好轉。該縣人民醫院擬轉重慶救治,但在途中發現患者情況較差,呼吸急促而送入我院。仔細追問病史發現患者入院前11 d,背、臀部及雙下肢有受傷(鞭打)史,以及當天曾服用泡騰片1片。流行病學史:當地為甲流高發地區,其所在地區學校多次因此事放假,之前曾確診幾例。所在班級均有發熱同學。入院時查體:T 36.8℃,P 130次/min,R 42 次/min,BP 88/59 mm Hg(1 mm Hg=0.133 kPa),SPO272%,意識譫妄,全身皮膚黏膜甲床發紺,肢端冰涼。雙瞳等大等圓直徑0.3 cm、光反射靈敏,雙肺滿肺濕啰音,右肺呼吸音較弱,心律齊,腹軟(-),背、臀部及雙下肢皮膚及軟組織廣泛瘀斑、腫脹,病理反射未引出。入院后輔查結果:血常規:WBC 37.7×109/L,N 95%,Hb 71 g/L;血氣分析(上機前):pH=7.28、PaO2、SO2均低,Ⅰ型呼吸衰竭;生化八項:K5.82mmol/L,Cl89.5mmol/L,Ca 1.71 mmol/L,Urea 46.10 mmol/L,Crea 1 172 μmol/L;心肌酶譜:AST 60 U/L,LDH 1 028 IU/L,a-HBDH 921 IU/L,CK 正常,CK-MB 54 U/L,肌鈣、肌紅蛋白陰性。心臟及腹部彩超:未見明顯異常,EF 72%。腦電圖:中度異常。胸片:右肺滲出性病變,左肺中下部片狀影。綜合病史考慮為:Ⅰ型呼吸衰竭,擠壓綜合征,MODS,SIRS,ARDS。入院后立即行氣管插管,給予機械通氣治療(SIMV),激素,強心利尿、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抗感染,增強免疫力,抑酸保護胃黏膜,腸外營養支持,行床旁血液濾過治療糾正腎功能等治療。2 d后停用機械通氣治療及床旁血濾,4 d后患者各項血常規、生化、腎功能、電解質、心肌酶學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胸片示:心肺無明顯異常。患者于11月29日轉入腎內科,12月6日康復出院。
本例患者誤診原因,①流行病學史誤導:患者發病當地為甲流高發地區,其所在地區學校多次因此事放假,之前曾確診幾例,所在班級均有發熱同學。沒有對疾病的整體認識與把握,思考、思維定式。②未仔細詢問病史:入院前11 d患者背、臀部及雙下肢有受傷(鞭打)史,以及當天曾服用泡騰片1片。③首診醫師未仔細查體:患者背部、臀部及雙下肢皮膚及軟組織廣泛瘀斑、瘀點、腫脹。④首診醫師遺漏了腎功能的檢查,患者肌紅蛋白陰性,但貧血是確定的,考慮入我院時已有11 d病程,因此肌紅蛋白相關檢查缺失。
此例患者要考慮擠壓綜合征所引起的MODS。當機體發生擠壓傷后,創傷性失血和血管內成分滲出均可導致低血容量狀態;肌肉破壞還可釋放或刺激機體產生Mb、肌酸、肌酐、酸性代謝產物,及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加壓素、血管緊張素Ⅱ、血栓素、內皮素等血管活性物質,加之多種免疫細胞激活后釋放大量細胞因子,最終發展為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和多器官功能不全[1-2]。患者肌紅蛋白陰性,但貧血是確定的,考慮入我院時已有11 d病程,在11 d內相關的檢查缺失,因此肌紅蛋白可能陽性轉為陰性。患者的治療早期診斷尤為重要,全面完善病史及相關檢查,明確診斷。已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的病死率較高[3],應積極給予保護腎功能處理,盡早行腎臟替代治療;已出現呼吸衰竭的盡早給予機械通氣支持治療,保證組織氧供,同時加強各臟器支持,積極處理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及對癥支持治療。
[1]劉芳,付平,陶冶,等.地震災害后擠壓綜合征及急性腎功能衰竭救治[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8,28(7)∶598-600.
[2]Bonventre JV,ZukA.Ischemic acute renal failure∶an inflammatory disease[J].Kidney Int,2004,66(2)∶480-485.
[3]靳風爍,梁培禾.擠壓傷和擠壓綜合征的發病及救治[J].創傷外科雜志,2010,12(2)∶19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