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碳時代來了。
自哥本哈根大會之后,“低碳”成了知識分子和商業精英津津樂道一個詞。發展低碳經濟正成為各國尋求經濟復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選擇。低碳經濟有望成為經濟復蘇和新一輪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
發展低碳經濟,既是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也是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發展新興工業,建設生態文明。這是摒棄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粗放后集約的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其實說一千道一萬,低碳經濟的核心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發展觀的改變。可以說,發展低碳經濟是“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
正如專家判斷,未來十年,技術的創新會顯著改變全球范圍能源的供應方式。這主要受下一代技術諸如風能、光伏、集中太陽能發電及生物質能平行發展的推動。眾多技術的結合會成為新興 “智能”能源系統的一部分,使消費者能以更為有效的方式管理能源消耗。消費端的創新變革以及工業能耗的優化將進一步推動企業以更低的碳成本滿足其能源需求。
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個能源生產消費大國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中國正面臨著巨大的減排壓力。壓力主要在于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要能源的國家。與石油、天然氣等燃料相比,燃煤產生的碳排放比燃用石油、天然氣分別高出約36%和61%。由于調整能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資源結構的制約,以煤為主的能源供給和消費結構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不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這使中國在降低單位能源的碳排放強度方面比別國面臨更大的困難。但無論壓力與挑戰有多大,低碳經濟都是中國復蘇的一個契機。
低碳,當然遠非城市小資們茶余飯后的談資,更不是一個時尚與流行的標簽。全球發展低碳產業,倡導低碳經濟的整體趨勢已經確立。低碳經濟由主題投資向趨勢投資的轉變也為時不遠。碳將成為影響產業估值的重要因素,在碳稅、資源稅等政策預期下,低碳技術與低碳產業將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價值所在。
所以,與其抱怨政治談判未能達到我們期盼的目標,不如推動企業盡快實施低碳化,因為“只有企業的行為才真正決定可持續發展的實現。”
不低碳,不可持續;不可持續便被淘汰出局。低碳是每一個企業新十年的“通行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