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大源在《教育發展研究》2009年第19期中撰文指出德國在“跨界”的法律框架下構建了成功的法制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我國職業教育立法必須形成系統集成、跨界的理性思維。
經濟發展是職業教育立法的永恒動力。2005年德國頒布了新的《職業教育法》,成為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適應21世紀經濟發展需要的職業人才的重要保障。我國在1996年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教育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但是面對不斷變化的經濟形勢,需要職業教育迅速做出應對。
跨界思維是職業教育立法的基本前提。雙元制中的企業是具有特殊社會形態的“教育機構”,決定了職業教育的立法必須有跨界的性質,表現在新的《職業教育法》中即州和聯邦、教育部和經濟部共同對企業擁有管理權,行業協會和州職業教育委員會擁有咨詢權,表現出“橫向架構”特點。《職業教育法》還規定了企業這一辦學主體的權利和義務,形成“教育調節的企業中心模式”。相對于德國,我國《職業教育法》是《教育法》的子法,各級政府、各類職業院校都必須遵守這兩個法律,法律表現出“縱向架構”的特點。盡管規定了政府、行業、企事業組織發展與實施職業教育的基本職責和義務,但企業只是參與者,因此應在我國建立“市場調節的學校中心模式”。在修訂、完善我國《職業教育法》時體現“跨界”特點,融入“市場調節的學校中心模式”思想顯得十分必要。
科學研究是職業教育立法的理性支撐。《聯邦教育法》中對中微觀層面的職業教育研究、規劃、統計和職業教育研究機構進行了明確規定,構成職業教育強有力的服務支撐體系。而我國在這兩方面只有原則性條款,需要從中微觀層面對服務支撐體系進行“跨界”思考。
我國應借鑒德國《職業教育法》實施與修訂中所蘊含的“跨界”思維,在法律層面創設職業教育的運行環境,保障職業教育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