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義國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影響因素與應對策略
□劉義國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質量問題日漸凸顯,影響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因素包括兩個方面,即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我們需要樹立質量意識,并通過綜合性政策策略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
質量問題;質量責任;質量文化
溫家寶總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將職業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這一戰略性表述包含了發展數量和提升質量兩方面的要求。從數量上看,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規模已實現階段性預期目標,2008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達到820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獲得巨大發展。伴隨著數量的急劇擴張,一方面,原有的并不充裕的教育資源被稀釋,質量問題日漸凸顯;另一方面,在適齡就學人口日益減少、高等教育擴招以及就業形勢趨緊的情況下,職業學校面臨的提升質量的壓力在不斷加大。通過質量建設尋求生存與發展,已成為我國中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首要而緊迫的任務。
質量,在《辭海》中解釋為“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美國質量管理專家朱蘭博士把產品質量定義為“適應性”,即從用戶角度看質量。國際標準ISO9000族則將質量定義為“產品、體系或過程的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顧客和其他相關方要求的程度”,其注釋為:“質量”是一種程度,它可以使用形容詞如差、好或優秀來修飾;“質量”是特性滿足需求或期望的程度;“質量”是一組固有特性滿足需求或期望的程度,這里的“固有’就是指存在于某事或某物中的,尤其是那種永久的特性。①質量定義實際上包括了兩方面的內容:一部分是本質質量,即產品或服務的特征和特性;另一部分是評價質量,即用戶對產品或服務的滿意程度。以此類推,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概念也應包括本質和評價兩部分。本質反映的是對中等職業教育在客觀上應達到什么標準的問題,評價反映的重點則是結果,即社會、用人單位或畢業生根據培養目標對學校所提供的教育服務,特別是對畢業生的質量做出的主觀判斷。
職業教育質量問題指的是職業教育未能達到相應標準,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特別是不能滿足企業對不同規格、不同類型人才的需求和人的多樣化需求。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不同專業的招生人數的結構不合理造成人才浪費。許多中等職業學校自身發展定位不清,缺乏科學的專業發展規劃,過度依賴模糊而不確定的市場信息,盲目設置一些所謂的“熱門專業”,職業學校之間惡性競爭,學校內部專業結構失衡,導致畢業生整體上就業競爭力下降。
其次,中等職業教育特色不鮮明,專業性不強,社會特別是企業不認可中職學生專業能力。盡管2005年之后,中職學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是很多中職學生就業時專業不對口。總體上看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高就業率,低就業質量。②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企業和學校的原因,也有學生個人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則是中等職業教育質量不高。
最后,許多中職學生對中等職業教育不滿意,59%的中職畢業生認為學校就業前培訓作用不大。③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正視并解決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已成為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不容回避的議題。
影響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因素有很多,已有研究多關注投資對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影響。近年,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投資的增多,部分職業學校特別是示范性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多數學校辦學條件還比較差,實訓設備缺乏,基礎能力仍不足。同時,也應看到,造成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的因素不只是投資因素,不只是硬件因素,也包括軟件因素,不只是舊有的因素,也有新增的因素,不只是單一的因素,也包括復合性因素。總體上看,這些不同的因素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即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
內在因素包括:1.部分職業學校由原來的教學質量較差的普通高中轉過來,基礎條件不足,專業課教師匱乏,學校培養目標定位模糊,盲目模仿、照搬其他職業學校、高職或普通高中的教學目標,沒有結合自身實際立足于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學校現有資源條件等設定目標,目標脫離實際;2.受培養體制不暢、資源不足等約束,許多中職學校聘請不到高技能技師做兼職教師,而學校現有教師實際操作能力又比較欠缺,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缺乏足夠的擁有教師證書和技師證書的“雙師型”教師;3.課程教材內容陳舊,沒能與社會需求有效銜接,課程安排與工作崗位能力需要脫節,而且實訓基地和設備不健全,不能適應培養現代技能型人才的需要;4.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落后;5.受高等學校擴招的沖擊,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下降,學生知識底子薄、基礎差,中職學生素質整體下滑。中等職業學校的師生自我發展預期偏低,對未來發展信心不足;6.職業教育科研滯后,職業教育得不到有力的科研支撐。
外在因素包括:1.教育相對滯后于社會經濟發展,隨著社會發展、產業轉型的加速,中等職業教育按照先前規格培養的人才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變化;2.職業教育政策法規不健全,或者實施狀況不理想,盡管我國已頒布《職業教育法》,但是缺乏與之配套的法規,而且受教育觀念、經濟發展水平等限制,許多地方并沒有按照《職業教育法》規定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和支持,致使辦學條件改善嚴重滯后,教學實習、實訓、圖書、體育設施、學生活動場所及食堂配套設施緊張;3.評估機制不健全,缺乏中等職業教育相關利益群體的參與,而且評估對職業教育的特殊性考慮不夠;4.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與監督機制,企業不愿意合作,校企合作不暢。
事實上,在中等職業教育的日常教學中,這些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往往復合在一起,共同作用于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即使單一的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也常常由不同的因素疊加累積而成,而且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通常糾結在一起,這增加了解決質量問題的難度。
策略是為目標服務的,解決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問題,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策略應該服務于國家能力建設。從國際經驗看,解決職業教育質量問題的策略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側重公平的保障性策略。針對相對落后地區的職業教育,以及相對薄弱的學校,實施有補償性的基礎能力建設;二是發展優質職業教育策略。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的具體情況,結合現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打造特色和品牌專業。
二戰之后,受人力資源理論的啟發,許多發展中國家采取了中等職業教育優先策略,將中等職業教育放在優先位置,但是由于沒有綜合考慮本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其實施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資源浪費。吸取國外經驗,我國提升中等職業教育質量需要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中級技術人才的現實需求以及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發揮制度優勢,調動不同主體的積極性,改革創新職業教育的模式和機制,力爭實現職業教育的整體性優化。
當前,我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模式可以分為三種,即政府主導模式、政府主導企業協同模式以及職業學校自主發展模式。政府主導模式主要是由政府承擔經費、提供政策支持并由政府進行評估,政府既是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制定者也是實施者和監督者;企業協同模式是由職業學校在政府相關政策的允許范圍內與企業就中等職業教育的某些方面或環節展開合作,如企業和職業學校合作按照“定單”培養企業需要的各類人才,企業和中等職業學校是發展的主導者,政府只起部分督導作用;職業學校自主發展模式主要是指民辦中職學校在政府沒有投入的情況下,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根據市場靈活設立適銷對路的專業,調整課程,積極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同的發展模式中,政府、企業、社會和學校承擔的角色、功能并不相同,彼此之間的關系也不同,因而在質量建設中需要承擔的責任也不同。
從整合三種模式,發揮不同模式優勢的角度出發,盡管模式不同,在三種模式中政府、企業和學校都是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主體,他們并沒有層級區割,政府、企業和學校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隸屬關系,而是協同發展的伙伴關系。三者在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建設中承擔的責任只有類型的不同,而沒有質或量的差異。
政府的作用更多體現在宏觀層面上。主要負責制定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最低標準,中職學校的基本辦學標準,建立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認證制度,完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負責國家層面中職政策的制定、實施和評估,主動聽取企業和學校的反饋意見并為其質量建設提供組織和制度保障,并與市場和企業協調,進行宏觀調控。
行業、企業應該是協同者,積極參與專業標準、人才規格的制定,以及專業教學計劃、課程的開發等,以使得中職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夠符合行業、企業的崗位要求。
學校是執行主體,忠實履行自身職責,按照政府和行業企業制定的標準,通過精心組織的教學管理活動培養合格人才,滿足政府、社會和企業提出的合理要求。
質量工程既可以是全國規模的,也可以是區域性的,既可以指向整個職業教育,也可以指向中等職業教育的某些方面或某個環節,既可以是保障性的也可以是提升性的。不過不論何種質量工程都需要緊密結合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狀況。為此,我們需要統籌政府、企業和學校三方的力量,共同推進。
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工程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對外部利益相關者開放,需要行業、企業的積極參與。嚴格職業教育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行力度,由國家和省一級財政扶持幫助薄弱學校,抓好職業學校基本能力建設。如通過稅收減免等措施鼓勵支持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鼓勵他們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規劃、實習和實訓等方面提供合作與服務等。
學校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狀況、辦學規模和辦學資源等各方面情況,加強能力建設。從師資聘用與培養、專業建設、課程規劃設計、實訓和內部教學管理體制建設等方面不斷完善自身建設。中等職業學校作為質量建設的主體,需要對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管理,充分發揮管理者、教師、學生在能力建設中的積極性、主動性。需要加強校企合作,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讀制度。
由政府統籌,構建全國性或區域性職業教育合作機制,在專業建設、課程規劃、師資培養和基地建設等方面實現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構建政府、行業、企業和中職學校等人才培養的合作機制,促使他們實現風險分擔、責任分擔和利益共享。
由行業協會或專門職業教育研究機構牽頭,構建全國性或區域性科研和教學的合作機制,以現實教學問題促進科研,以科研推進教學。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科研機制,鼓勵科研機構和中職學校合作搞科研,充分發揮研究機構科研優勢和教學機構對實踐比較熟悉的優勢。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平臺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由政府牽頭,整合各方面資源,組織實施中等職業教育的數據庫建設,對不同行業、不同職業的現狀及其發展態勢、社會就業狀況、職業教育師資現狀、基地建設狀況以及接受中等職業教育適齡人口數及其分布狀況等進行統計分析和實時追蹤,為全國或區域性的職業教育改革、職業教育合理布局提供信息服務。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建設的平臺應該是開放的、全員參與的,中等職業教育的其他利益相關者都可以基于自身的立場和位置公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彼此平等而有效的對話與交流。
建立由政府、行業、企業、專家和和職業學校組成的評估督導機構,制定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估的相關制度法規,建立規范、科學、切合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狀況的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估指標、程序與方法,保證學生、企業和社會參與對中等職業教育質量的評估和監督,并適當增加師資、專業教學和實訓基地等關鍵質量因子的權重,嚴格按照制度法規定期對中等職業教育質量進行評估,引導中職學校加大質量建設的力度。
貫徹“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指導方針,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緊密聯系市場、行業和職業需求,培育良性的職業教育文化,塑造積極的職業教育形象,同時在全社會營造重視職業教育的氛圍,逐步建成有時代特色的自尊自強的中等職業教育質量文化。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建設是一項長期而緊迫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綜合性政策措施。社會對中等職業教育的質量要求會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變化,中職學校需要隨之不斷調整。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需要把質量建設擺在各項工作的中心位置,把質量意識落實到日常工作中,充分調動和發揮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積極聘請行業、企業和職業教育專家參與學校的管理和建設,不斷推進職業學校的觀念、制度和教育教學創新。對于中等職業學校的管理部門來說,則需要樹立質量觀念,并將它落實到各項政策、制度中。
對于中等職業教育而言,質量是其生存發展的根本,質量低劣必然導致被市場淘汰。職業教育發展絕不是單純的數量擴張,也不意味著可以犧牲哪怕是暫時放棄質量。將質量放在突出位置是中等職業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經濟危機下我國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職業教育自身健康發展的需要。為此,我們“要把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④,這絕不是權宜之計,它是對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深思熟慮的轉型性改革計劃,是一項長期而戰略性的決策。
注釋:
①程鳳春.教學全面質量管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3,P43-44.
②戴林東.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低就業質量形成原因及高質量就業保障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09,1上.
③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07年全國職業院校學生就業質量評價報告[J].職業技術教育,2007.
④黃堯.要把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5).
責任編輯 劉揚軍
book=75,ebook=1
劉義國(1973-),男,教育學博士,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G710
A
1001-7518(2010)01-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