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翠連
(河南省平頂山煤業集團總醫院口腔科門診,河南平頂山 467000)
醫原性損傷是指由于醫務人員言談或行為不慎而造成患者的心理或生理損傷[1]。如個別醫務人員責任心不強,在為患者進行治療、護理時無菌觀念不強或動作粗魯,造成某些損傷等。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患者對醫療及護理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法律衡量醫療及護理行為和后果的意識不斷增強。醫護人員一旦侵犯了患者的權利,不管其行為是故意還是過失,都有可能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損害。如果不改變傳統觀念,由此帶來的醫療糾紛也將逐漸上升。因此,應加強防范。
在日常診療過程中,個別醫務人員缺乏必要的人文素養和思想性格修養,職業素養訓練不夠,說話生、硬、冷、頂。人們評價說是“臉難看,話難聽”,使人不舒服、難接受,甚至反感氣憤;還有個別醫務人員不謙虛、不謹慎,對不熟悉、不明確、不是本專業的問題不懂裝懂,夸夸其談,主觀臆斷,以至于露出破綻,留下后患;不顧及患者的感受和情緒,不分時間、地點,有意無意間說出帶有刺激性的話,使患者感到不愉快或受到傷害,或在患者不理解時出言不遜,厲言回擊,以泄氣憤,導致矛盾擴大和激化,造成醫原性損傷。
醫療活動中存在不當的地方,如該及時道歉的不道歉,使小的不滿意非但不能化解,反而把事情弄大;該向患者解釋說明、交代、疏導的話不說,以至于帶來麻煩,影響工作。在為有生理缺陷的患者檢查時,醫務人員用歧視、譏笑的表情或言語,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
表現為觀察病情不認真,對疾病的演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認識不足或處理不到位。例如,患者男,16歲,正畸需要拔牙,在進行利多卡因局麻后醫生要接電話遂交代進修醫生給予拔除,但因進修醫生聽錯導致拔錯牙,給患者造成醫原性損傷。
給患者做處置時,個別口腔科門診醫務人員違反無菌技術操作原則:不帶帽子、口罩;應用無菌物品時不檢查消毒日期,使用過期的消毒包;一套無菌物品未用完再給另一位患者使用,引起交叉感染,造成患者心理及生理上的傷害。
只要醫務人員從主觀上重視,就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范醫原性損傷的發生。口腔科醫務人員定期進行培訓,只有克服麻痹松懈思想,認真學習,才能提高醫務人員對醫原性損傷的認識,掌握預防醫原性損傷的知識和技術。
根據不同病情、不同層次的患者,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口腔科門診診治的對象一般以兒童和老年人較多。因此,診治過程中態度要和藹、耐心;語言力求簡潔準確,通俗易懂,吐字清楚;表情要得體,語調要平和,語速要適中,有節奏感,有邏輯性;事關診斷、治療、手術、愈合等醫療問題時,說話要留有余地,慎重再慎重,三思再三思,每字每句要經得起推敲和檢驗,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馬虎;需要向患者說明和交代的,必須說明,交代清楚。手術和治療前必須讓患者充分知情,自主選擇。該會診的、該轉診的,必須說清楚;對于醫療活動中局限性、相對性和不可避免的瑕疵,要及時向患者解釋說明,取得理解與支持;對個別患者的過激、失態、非禮(理),言辭不要針鋒相對,不要火上燒油,要理智冷靜,既義正言辭,又內剛外柔、內正外圓。
口腔科門診工作的特點是涉及的儀器設備、手術器械、材料、藥品的種類、規格繁多,操作技術復雜[2]。口腔科醫務人員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醫療機構口腔診療器械消毒技術操作規范》,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以保證患者的安全。
口腔是發生交叉感染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對口腔科治療中的整個操作過程和消毒工作更應該加強監督管理[3]。在口腔門診的治療工作中,醫護人員的雙手與患者接觸頻繁,直接或間接地成為各種病原菌的攜帶者和傳播者,尤其是接觸乙肝患者的血液與唾液。為了消除交叉感染,我科采取的措施為:醫護人員操作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每次操作前后要洗手。患者使用一次性漱口杯、一次性吸唾器和一次性口腔治療盤。一次性注射器、針頭用2000 mg/L的含氯消毒劑浸泡后,做無害化毀形處理。凡接觸患者傷口、血液、破損黏膜或者進入人體無菌組織的各類口腔診療器械,包括牙科手機、車針、根官治療器械、拔牙器械、手術治療器械、牙周治療器械、敷料等,使用前滅菌;接觸患者完整黏膜、皮膚的口腔診療器械、各類用于輔助治療的物理測量儀器、印模、托盤等,使用前消毒。我科自采用上述處理辦法以來,由院內感染辦公室對本科室的空氣、物體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無菌物品及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培養,每次培養結果均達標。口腔科門診是患者集中就醫的場所,患者咳嗽噴出的飛沫,口腔治療過程中產生的氣溶膠,修復義齒打磨的粉末等都可造成環境污染。據調查統計,口腔診室的空氣合格率僅為61.4%[4]。因此,我們要保持診室的安靜,做到一醫一患,診室每天通風換氣,定時用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以確保防止和控制護理工作中發生交叉感染[5]。
作為一名合格的醫護工作者,還要學法、知法、懂法,牢記患者的合法權利和義務,加強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時刻牢記患者的利益高于一切,只有這樣才能在工作中做到自覺守法、護法,維護患者的利益不受侵犯,有效防止醫原性損傷。
[1]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8.
[2]傅秀娣,方惠娜,鄭成萍.護理人員在“四手”治療中的配合[J].中華護理雜志,1997,32(8):487.
[3]馮雅君,吳蘭.口腔內科預防交叉感染的護理管理[J].河北醫藥,1996,18(4):238.
[4]王海雪,周慧霞,左亞新,等.淺談口腔的感染管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0,16(2):38.
[5]陳淑敏,郭海山,馬小龍,等.口腔治療過程中醫院感染因素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7):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