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艷濤,王春花,陳亞芬
(大慶市中醫醫院,黑龍江大慶 163111)
毫針法是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一種針刺技術,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將金屬制成的針,運用各種不同手法刺入人體不同部位(穴位)的一種技術操作。此法廣泛應用于臨床各科,對痛證療效尤為顯著,療效是否明顯與臨床護理息息相關。
針刺時先根據醫囑準確選擇穴位,然后按腧穴深淺和患者胖瘦選擇大小合適的毫針,《靈樞·序針》篇說:“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1]。”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式》云:“針入貴速,既入徐進。”當毫針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患者于針刺部位出現酸、麻、脹、重等感覺,醫師的手下也常有沉緊感,即謂得氣。得氣后,根據病證虛實,施以相應的補瀉手法。下面將毫針刺法中的護理體會敘述如下:
主要護理有,①評估患者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及既往史;針刺取穴部位的局部皮膚情況;對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狀況[2]。②禁忌針刺的情況:疲乏、饑餓或精神高度緊張時;皮膚有感染、瘢痕或腫痛部位;出血傾向及高度水腫;小兒囟門未閉合時頭頂腧穴禁止針刺。③告知患者在針刺過程中出現頭昏、目眩、面色蒼白、胸悶、欲嘔等現象屬于暈針,及時通知醫師;針刺時還可能出現疼痛、血腫、滯針、彎針等情況,患者不必緊張,醫護人員會妥善處理,如有酸、麻、脹、重、沉、緊、澀等感覺,屬正常針感。④操作前,檢查用物是否齊全,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⑤做好解釋工作,消除患者的緊張情緒。選擇合理體位,暴露腧穴,注意保暖。⑥遵醫囑準確取穴,正確運用進針手法、進針角度及深度,勿將針身全部刺入,以防折針。刺激強度因人而異,急性病、體質強者宜強刺激;慢性病體質弱者宜弱刺激。⑦針刺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發現病情變化時,報告醫師并配合處理。⑧起針時要核對穴位及針數,以免毫針遺留在患者身上。⑨用過的針具,經滅菌處理后再進行檢查和修理,經再次滅菌處理后備用,有條件者使用一次性針具。⑩對胸脅、腰背部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以免刺傷內臟;孕婦禁止針刺。
針刺過程中發生暈針多由于初診患者懼怕針刺,而致精神過度緊張;或體質虛弱,操作手法過重,患者不能忍受所致。醫護人員發現暈針時不能驚慌,首先給患者起針,讓患者平臥,抽掉枕頭,注意保暖。輕者服溫開水,即能迅速恢復;重者可指掐人中、中沖穴,亦可用艾條灸百會穴。為避免發生暈針,對初診、精神過度緊張及體弱者,應先作出解釋,消除其對針刺的顧慮,選擇舒適體位,手法宜輕。隨時注意患者的神色,以便早期發現暈針先兆。
針刺入后,針下異常緊澀,不能捻轉和提插的為滯針。因肌肉一時性緊張所致的滯針,可留針一段時間后再捻轉,或在所刺腧穴的周圍循按、輕彈針柄或針刺,以緩解局部緊張狀態,便可順利出針。對懼針者,應先與患者交談,分散其注意力;對精神緊張者,應先作出解釋,消除顧慮。操作時捻針幅度不宜過大,避免單向連續捻轉。整理針具時,對不符合質量要求者,應剔去。
由于進針時指力不勻、用力過猛,或患者在針刺后移動體位,或針柄受到外物碰撞,均可使針體彎曲。如系輕度彎曲,可慢慢將針退出;彎曲的角度過大時,應順著彎的方向輕輕捻動,向針柄傾斜的方向慢慢退出。如果由于體位移動造成,應先矯正體位,再行退針。
由于進針后強力捻轉,肌肉痙攣,或體位移動,尤其是針的材料不純,針跟剝蝕,或針跟損傷,都可造成折針。遇到這種現象,必須沉著機警,囑患者不要驚慌,不要移動體位。如果針體尚露在外,用鑷子取出;如針折在皮內,用示、中兩指在針兩邊擠壓使針體露出,然后用鑷子取出;如針體已陷入深部,須經手術取出。因此臨床上必須注意,仔細檢查針的質量,針刺時針身必須露出皮膚2~3 cm,這樣就能防止發生折針。
出針后,如果針孔處皮下微量出血而致紅色小點或小塊青紫,是臨床常見現象,不需處理,自可消失。如出針后皮膚大塊青紫或腫脹、疼痛較劇時,是誤傷血管所致,可冷敷幫助止血。
由于針刺時誤傷肺臟,空氣進入胸腔,發生氣胸。出現氣胸時,立即報告醫師,絕對臥床休息,通常采取半坐位,避免咳嗽;重癥者應及時配合醫師行胸腔穿刺減壓術、給氧、抗休克等搶救措施。為防止氣胸的發生,對胸背部及鎖骨附近部位的穴位進行針刺治療時,應嚴格掌握進針角度及深度,留針時間不宜過長。
綜上所述,對毫針刺法的護理,要根據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部位及腧穴,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尤其要細心、耐心地觀察,及時發現、及時配合醫師處理,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有利于提高臨床療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復。
[1]王義烈.中醫護理學[M].江蘇: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53.
[2]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程[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