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艷麗,李秀紅
(河南省平頂山煤業集團總醫院感染科,河南平頂山 467000)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慢性傳染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上升。結核病療程長,病情易反復,短期內治療效果不明顯,患者往往要院外帶藥治療,耐藥結核患者也逐漸增多,都給治愈增加了困難。切實加強對初治結核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可以促進患者建立良好的遵醫行為,提高患者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可以減少傳染源,促進疾病盡快治愈;減輕患者的思想及經濟負擔;提高生存質量。
我科2008年1~12月共收126例初治肺結核化療患者,其中,男性104例,女性22例;年齡15~78歲,平均53歲。患者多來自煤礦地區或農村,生存狀況較差。自設問卷對結核病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需求調查。
本研究經調查表明,86.5%的患者對疾病隔離及消毒知識有需求,82.5%的患者對用藥知識不了解,75.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68.0%的患者想更多地了解后續治療和院外指導,62.0%的患者想知道復發的因素與預防等。在以患者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應將健康教育貫穿到滿足患者的身心需求中去,以使患者滿意,達到治愈的目的。
患者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向患者及家屬介紹病區環境、作息時間、探視制度、隔離用藥知識等。
每周四下午舉行宣教活動,由醫師、護士參加,給患者講解有關疾病的知識,對患者的疑問認真給予解答。也可由患者介紹自己的治療經驗,加深患者對疾病的認識。
把肺結核的傳播途徑、消毒及隔離知識、用藥知識、藥物的副作用、不良生活習慣等印成小冊子發給患者;在病區走廊張貼相關內容的圖片及文章。
護理人員利用治療、護理、巡視病房等機會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及時提供切合實際的幫助。
出院的患者做好出院指導,提供科室的電話,患者在院外有疑問及時給予指導。
患者被確診為肺結核后,不僅要受到疾病的折磨,更痛苦的是自己成了對別人造成威脅的傳染源。被隔離后常常感到自卑、孤獨和憤懣。結核病病程長,易復發,使患者產生急躁、焦慮或悲觀情緒。不良的心理和生活態度對身體的康復和機體免疫功能造成負面影響[1]。心理干預對患者的軀體、心理、免疫功能等方面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及早、有效的心理干預,不僅可以調節患者的心理狀態,促進心理健康,還可以顯著提高治療效果[2]。護士應針對患者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心理指導。與患者多談心,多交流,安慰體貼患者,循序漸進、有針對性地幫助患者認識和了解結核病,調整好心態,盡快適應患者的角色,消除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與患者及家屬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和諧相處的醫療環境。
抗結核藥對結核病的控制起決定作用,臨床上采用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全程、使用敏感藥物的原則。督促患者按時、按療程服藥,以有效控制肺結核,提高治愈率,減少復發的機會。讓患者充分認識到不規律治療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可造成耐藥病例,治療費用上升,還使病程延長,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由于抗結核藥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利福平、異煙肼、吡嗪酰胺等,可引起肝功能損害,出現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應嚴密觀察,給予對癥處理,監測肝功能變化。鏈霉素可引起耳聾、耳鳴、眩暈、面部麻木等癥狀,嚴重者需立即停藥。治療過程中的藥物反應和中毒反應,要認真對待,但也不必大驚小怪,造成恐慌。
據報道,每個傳染性患者每年可傳染10~15個健康人。肺結核為呼吸道傳染病,告訴患者不能隨地吐痰,外出時戴口罩。有痰時吐到紙盒內用火焚燒或痰盂內用84消毒液浸泡30~60 min后棄之。固定餐具,剩飯、剩菜消毒處理后倒去。室內定時開窗通風,紫外線空氣消毒,被褥經常在日光下暴曬2 h以上。介紹家庭的消毒知識,讓家屬感到踏實放心,共同參與實施家庭督導化療。
肺結核是慢性消耗性疾病,需要良好的均衡膳食。多食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如肉類、牛奶、豆漿、蛋類、新鮮蔬菜和水果等,有助于增強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禁食辛辣及刺激性食物。盜汗患者應鼓勵多飲水,保持皮膚清潔。發熱、結核活動期應臥床休息,恢復期可適當戶外活動,要避免勞累,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堅持規律、合理化療,時間一般為6~9個月。囑患者不能擅自停藥或漏服,家屬要監督服藥情況。定期復查痰、肝、腎功能及血常規,每3個月進行胸部X線檢查。服藥后如有不適,應及時與醫師取得聯系,長期提供院外咨詢。生活上避免過度疲勞,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糾正不良的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不隨地吐痰。
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患者積極參與到治療中去,以愉快、輕松的心情面對疾病,服用化療藥物的依從性達100%,對結核病的防治工作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并且使醫患關系輕松、和諧,患者滿意度大大提高,為醫院贏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患者不再被動地接受治療,他們更渴望了解相關知識及自我護理技巧。健康教育是一項低投入、高產出、高效益的保健措施[3-6],其目的是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識。肺結核化療失敗最普遍、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規律化療或過早停藥[7-9]。患者多來自農村,對結核病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通過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大大提高患者對化療藥物服用的直接監視下的依從性,保證直接監視下的短程化療(DOTS)的有效實施,達到控制結核病的目的。
[1]周受杰,張盼龍,崔魁麗,等.肺結核合并糖尿病的健康教育[J].國際護理學雜志,2007,26(9):952-953.
[2]邢彩霞,余益兵,葛明貴.心理干預在肺結核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5,20(11):850-851.
[3]陳敏玲,王敏珠,羅巧環.健康教育對冠心病患者的影響[J].天津護理,2005,13(3):163.
[4]張玉芹.心理護理在肺結核咯血中的應用比較[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18):45,49.
[5]吳英.70例肺結核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13):124.
[6]李娜.肺結核對患者家庭成員心理的影響[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8):90-91.
[7]曾國艷.健康教育提高肺結核患者遵醫行為的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1):807.
[8]邵麗婷.肺結核患者家庭護理干預模式及效果的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8):83-84,86.
[9]李宏偉.肺結核患者的心理特點及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2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