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五榮 ,王俊松 ,范揚卿
(1.廣東省四會市中醫院婦產科,廣東四會 526200;2.廣東省四會市中醫院內科,廣東四會 526200;3.廣東省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婦科,廣東廣州 510405)
圍絕經期綜合征是由于卵巢功能的逐漸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動性下降,影響植物神經系統及各臟器的功能,致植物神經系統紊亂為主,伴精神心理障礙的一組癥候群,嚴重影響婦女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隨著社會及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營養狀況的改善,人們對健康的要求也明顯提高,如何改善減少婦女圍絕經期綜合征的癥狀,是目前醫學上比較重要的問題之一。西醫多用雌激素替代方法(ERT),然而ERT有許多不良反應。發生癌癥、陰道出血、乳房脹痛和發胖等不良反應,使許多圍絕經期的婦女不愿使用ERT治療[1-2];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在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陳莉[3]報道溫膽湯合甘麥大棗湯配合尼爾雌醇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及李亞松等[4]用自擬益腎固沖調肝湯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等均取得明顯療效。近3年來,筆者在婦科門診及病房以中醫綜合療法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40例,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圍絕經期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參考《中醫婦產科學》[5]擬定臨床表現:月經紊亂或閉經,烘熱汗出,煩躁易怒,腰背酸軟,潮熱面紅,眩暈耳鳴,心悸失眠,情志不寧等。婦科檢查:子宮大小正常或偏小,雙側附件無異常。B超示:子宮大小正常或偏小,40例患者年齡45~55歲,平均49.3歲,均已婚已育及排除其他疾病。
1.2.1 內服中藥 全部病例均用自擬調補方為基本方,藥物組成:太子參 30 g、浮小麥 30 g、龍骨 30 g(先煎)、牡蠣 30 g(先煎)、百合 20 g、白芍 15 g、夜交藤 30 g、生甘草 10 g、女貞子 15 g、旱蓮草15 g、大棗15 g、白薇30 g。隨癥加味:見頭昏耳鳴,腰酸腿軟,五心煩熱,口干,失眠多夢,舌紅苔少,脈細數者為腎陰虛,加丹皮15 g、地骨皮15 g、山萸肉15 g;見形寒肢冷,小便頻數,帶下量多,舌淡白胖嫩,脈沉細而遲者為腎陽虛,加仙靈脾15 g、杜仲15 g、菟絲子30 g;見時而畏寒,時而烘熱汗出,舌紅苔薄,脈沉細者為腎陰陽兩虛,加巴戟15 g、棗仁15 g、仙靈脾15 g,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連續20 d為1個療程。
1.2.2 耳穴貼壓 內生殖器、神門、卵巢、內分泌、腎、心,以王不留行籽貼壓,每次每穴按壓8次,每日3次,兩耳交替、隔日更換,連續20 d為1個療程。以上兩法,觀察3個療程。
參照《中醫婦產科學》[5]擬定,治愈:癥狀完全消失,停止治療3個月未見反復者;顯效:主癥如腰膝酸軟乏力、烘熱汗出、心煩易怒等基本消失,停止治療4周未復發者;有效:治療后癥狀改善或個別主癥消失,停藥1周未復發者;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者。
治愈35例,顯效2例,有效1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87.5%,總有效率為95.0%。
患者,女,50歲,2006年8月26日初診。患者近3年來月經紊亂,周期、經期均不規則,經量時多時少,色鮮紅,無血塊,無腹痛,烘熱汗出,夜間尤甚,頭昏耳鳴,心悸失眠,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口干,舌紅少苔,脈細數;婦科檢查:外陰已婚式,陰道暢,分泌物少,色白,無異味,宮頸輕炎,宮體前位,大小正常,質中,活動正常,無壓痛,雙附件未及異常;B超示:子宮、附件未見異常聲像,性激素六項檢查示E2低、LH、FSH稍偏高。診斷,西醫: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絕經前后諸癥。辨證:腎陰虛型。治療:予調補方加丹皮15 g,地骨皮15 g,山萸肉15 g內服及以王不留行籽貼內生殖器、神門、卵巢、內分泌、腎、心6個耳穴,2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癥狀明顯減輕,2個療程后癥狀完全消失,3個療程后停止治療,跟蹤半年未見復發。
圍絕經期綜合征又叫絕經前后諸癥,是腎氣漸衰,天葵將竭,陰陽失調而致,本病以腎虛為主,并可累及心.肝.脾而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治療中二至丸補肝腎育陰,清虛熱療失眠,浮小麥、生甘草、大棗養心潤燥緩急而安神;龍骨、牡蠣平肝潛陽、鎮靜安神;太子參、白芍益氣養血斂陰;百合、白薇能清心肺之熱、寧心安神;夜交藤能補養陰血而養心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寧心安神之效。而耳穴中,內生殖器、卵巢屬相應部位取穴,可調節卵巢功能,緩解因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各種癥狀;內分泌調節內分泌功能;神門能安神而治療煩躁、失眠,心腎相配可交通心腎,使水火相濟,陰陽平衡。
[1]顧美皎.現代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2:1234.
[2]張冬梅.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體內激素水平與病情關系探討[J].中國當代醫藥,2009,16(9):137-138.
[3]陳莉.中西醫結合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30例[J].江西中醫藥,2006,37(278):39.
[4]李亞松,馬加良,馬菁璠.中醫藥治療圍絕經期綜合征70例[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8,19(2):101-102.
[5]劉敏如,譚萬信.中醫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4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