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繼斌,謝敬東
(1.沈北新區中心醫院,遼寧沈陽 110121;2.沈陽醫學院,遼寧沈陽 110034)
“中醫坐堂”起源于起始于東漢名醫張仲景,其后歷經風雨,最終形成一種固有模式,廣布于全國各地的城鎮鄉間,長期在我國基層醫療體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具有無法撼動的歷史地位。但在我國市場經濟環境下,受利益驅動等因素影響,一些零售藥店的經營者開始通過中醫坐堂開“大處方”,誤導、誘騙就診者購買高價高利潤的藥品。以至于在2001年,有關部門對藥店中醫坐堂采取了“一刀切”的無奈舉措?!爸嗅t坐堂”從此進入業界的廣泛爭議之中。2007年,在構建符合中醫藥特色的中醫藥服務體系的背景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衛生部聯合下發 《關于開展藥品零售企業設置中醫坐堂醫診所試點工作的通知》[1],宣布 “中醫坐堂”重出江湖。但其試點工作開始兩年多來,藥品零售業內從剛開始對其的新奇和興奮的態度,到如今的平靜和觀望的心態,這前后巨大變化真實地反映了“中醫坐堂”的發展現狀。難道“中醫坐堂”真成為藥店的“雞肋”,落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下場?本文對“中醫坐堂”的前景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中醫藥作為我國原創的醫藥科學,是我國具有自主創新潛力的領域,它對建設創新型醫學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醫藥作為有效防治疾病的手段,其對疾病的認知方法和治療理念,與當今健康觀念的深刻變化和醫學模式的深刻變革趨勢是一致的,順應了21世紀醫學發展的新趨勢和世界醫藥市場的新需求,展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發展前景。
2009年年初國務院公布的“醫改意見”中指出,我國要建立具有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其中要大力發揮中醫藥的作用,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優勢。要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更加注重“防重于治”的原則,要讓老百姓懂得健康和保健知識。而“中醫坐堂”則會有利地促進中醫在全社會中的應用,從而達到“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的目標[1-3]。
目前,我國醫藥體系存在中醫藥和西醫藥體系兩大體系,其中,中醫藥在人類歷史上曾經輝煌,只是近代以來,在西醫藥的沖擊下,使得傳統中醫實踐不斷萎縮。尤其在現代,受“科學”觀念影響,人們更加難以理解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中藥現代化在理念和實踐上都出現一定程度的混亂。相比之下,西醫藥憑借完整的理論和實踐體系,在醫療體系中占據了上風,并成為世界醫療體系的主流。但隨著世界疾病譜的迅速發展,西醫注重局部的治療理念和過于借助器具和手術的治療方法,不僅易造患者的損傷,同時也極大地推動治療費用的上升,給各國醫療保障體系帶去沉重的壓力。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對健康保健的需求必將越來越高,而中醫藥追求整體治療和簡易的治療方法將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中醫坐堂”這種模式,通過聘請合格的中醫師在藥店坐堂,利用他們豐富的臨床診斷經驗為患者開出的中醫處方,這種治療模式既符合中醫的行醫模式,同時也為藥店帶來顧客,增加零售藥店的品牌形象和經濟效益,為中醫藥和藥店零售模式聯合提供了完美結合點。
在新的醫改方案中,我國藥店在國家醫療保健體系中的地位并沒有得到實質的增強,這跟藥店沒有儲備高技術含量的醫療技術人才存在一定的關聯。雖然國家逐步推行執業藥師制,這將會增強藥店技術人員的層次,但是由于在短時間我國醫藥無法實現真正的分業,而且藥師法律定位的不明確,藥店的發展空間仍然沒有得到真正的改變。
但如果“中醫坐堂”能夠真正在藥店迅速開展起來,把中醫藥的特色跟藥店的經營模式相結合,使之構成我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重要組或部分,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中治療保健作用。這不僅解決了中醫藥的出路問題,同時,也提高了藥店人員的技術含量,從而提高了其競爭力。
本次醫改方案提到,“建立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作用”,并指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民族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服務中的作用;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中,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建議國家將“中醫坐堂”納入到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控制的作用中。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嚴格規范并監管藥店中醫藥坐堂的行為。
利用社會媒體,廣泛宣傳中醫藥的作用[4],讓大眾正確了解、認識中醫藥,為“中醫坐堂”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盡快提高藥店的服務水平,如增加中藥煎熬等服務項目,以方便顧客服藥。同時,為“中醫坐堂”提供良好的經營環境,樹立正確的經營觀念,勿借診所之名,實施非法行醫或推銷藥品的經營行為。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疲▽2。╉椖拷ㄔO管理辦法的通知[Z].國中醫藥辦發(2007)51號.
[2]新浪網.衛生部”全國十市(區縣)試行藥店中醫坐堂制[EB/OL].]http://news.sina.com.cn,2007-11-07.
[3]吳晶.我國將開展藥店中醫坐堂醫診所試點[EB/OL].http://www.zjol.com.cn,2007-11-07.
[4]陳剛.中醫應該加強自己的宣傳[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8):116-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