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皓臣 特約記者 李 麗
自2009年5月11日我國內地出現首例輸入性甲型H1N1流感(簡稱甲流)疑似病例以來,我國衛生行政部門、醫療機構和全國人民開始了抗擊甲流的攻堅戰。當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還在蔓延,我國疫情依然嚴峻,涉及范圍不斷擴大,全國報告的甲型H1N1流感住院及重癥、死亡病例持續增加,流感活動水平仍處于高位,流感病例中甲型H1N1流感病例已達91%。隨著春節的臨近,全國將出現大量流動人口,疫情防控工作壓力將進一步加大。
為促進甲流防治工作更好地開展,2009年12月12日,由中醫雜志社主辦、石藥集團歐意藥業有限公司協辦的“甲型H1N1流感中醫診治專家研討會”在京召開。北京東直門醫院姜良鐸教授、周平安教授,北京地壇醫院王玉光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瘟病學專家劉景源教授,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李國勤教授,西苑醫院王書臣教授、張燕萍教授等出席研討會并發言。
據與會專家介紹,我國甲流疫情的發展分為兩個階段,2009年5月15日至10月6日以輕癥為主;10月6日以后,重癥、危重癥病例不斷增多。姜良鐸教授指出,輕癥的主要癥狀是發熱、咳嗽、痰不多、咽部紅、有淚、惡寒少、苔膩;其中惡寒少可作為甲流與普通季節性感冒的分辨點。對于甲型H1N1流感重癥患者,目前仍不清楚其發展成重癥、危重癥前的決定因素或關鍵指征,僅從病例統計上發現,甲流高熱3天以上不退者、兒童、老年人和孕婦屬于高危人群。此次甲流重癥病機并未遵從“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傳變規律,而是直接入氣,傷肺氣肺絡,絡破形成粉紅色血水,出現所謂“肺之化源絕”的危重病機。同時因為肺氣虛而氣不流津、氣不攝津,津液停則成飲成痰。認為甲流的基本病機還是風熱熱毒,對于甲流輕癥治療上氣分時期仍是關鍵,要注重對中藥、中成藥的使用,包括石藥集團歐意藥業生產的“清熱解毒軟膠囊”,認為“清熱解毒軟膠囊”是可以用于甲型H1N1流感的治療,用量可以比平時大一些,同時由于是OTC產品,可以自行用藥;對于甲流重癥、危重癥,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宜早期使用參類藥物以固護肺氣及正氣。另外,此次甲流重癥的抽風、煩躁等動風的癥狀較少,舌像也多為淡胖,并未出現典型的營血證。
王玉光教授說,目前我國對于甲流的認識和治療還處于探索階段,通過對406例甲流病例的中醫藥治療,得出三個結論:第一,甲流輕癥時使用中藥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療;第二,甲流重癥、危重癥時,中藥加西醫基礎治療較單純的西醫基礎治療效果更好;第三,中藥治療甲流尚未出現安全性問題。所以,目前甲流防治的任務主要是認識甲流進展的階段、拐點或者關鍵點,尋求中醫藥介入的最佳時間窗。對于危重癥病例中醫藥介入主要以個體化辨證論治為主,大部分病例應在病程第3~5天開始中醫藥治療。
據悉,目前我國甲流疫情正處于快速持續上升期,并從城市向農村地區持續蔓延,流行強度持續增加。隨著疫情流行態勢的變化,甲流的防治策略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從最初的“內防擴散與外堵輸入相結合”調整為“強化預防措施,嚴控社區傳播,加強重癥救治,減少疫情危害”。王玉光教授還指出,目前甲流重癥救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對重癥患者的早期識別和早期干預,以及對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預。H1N1死亡病例尸檢結果顯示,有上呼吸道(喉和氣管內表面)水腫、出血或壞死,肺損傷及間質病變,肝臟、脾臟和骨髓中有紅細胞和炎性細胞吞噬,肝臟局灶性小葉中心性壞死,腎上腺皮質出血壞死,急性腎小管壞死,腦出血等表現。肺組織活檢顯示,77例患者中22例(29%)合并細菌性肺炎。
王書臣教授對甲流重癥早期“固護正氣、益氣養陰”的觀點表示贊同,并建議診療方案對于基層單位的指導“宜粗不宜細”,要“因地、因人制宜”。他還提出,目前甲流疫情中還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例如此次甲流在國內開始是從南向北播散,現在卻是從北向南加重,甲流存活、傳播、停止的因素尚不清楚,是否與氣候、溫度等有關也不能確定。
張燕萍教授認為,目前對于甲流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重癥和危重癥上,輕癥已經不是主抓工作。已有的甲流死亡病例提示,患有基礎疾病的甲流患者和年輕的甲流患者,感染后很快進入危重階段,并出現出血性肺炎,最終導致死亡。張燕萍教授、李國勤教授和周平安教授都特別提出,在甲流的臨床治療中,中醫藥治療已顯示出了其有效性,中醫界醫務工作者有必要好好總結,讓中醫藥在甲流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