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家孝
(湖北省天門市第三人民醫院,湖北天門 431700)
隨著內鏡技術的不斷發展,結腸息肉內鏡下的治療已逐步取代了傳統的剖腹手術。我院2007年3月20日~2009年3月20日使用電子內鏡完成內鏡下高頻電凝切除結腸息肉手術65例,該手術具有創傷小、無痛苦、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結腸息肉患者65例,男性48例,女性17例,男女之比為 3∶1;年齡 18~82 歲,臨床表現以便血、腹瀉、腹痛為主,均為門診就診行結腸鏡檢查而發現并取病檢、排除惡性腫瘤的患者。息肉直徑為0.6~3.5 cm不等。息肉位置:直腸27例,乙狀結腸14例,降結腸11例,橫結腸5例,升結腸8例。
FU JINON WC-88WM型電子腸鏡、抓持鉗、德國ICC80智能電刀、圈套器、電凝探頭。注射藥物為10%氯化鈉20 ml,2%利多卡因20 ml,蒸餾水20 ml,腎上腺素3 mg配制成混合液(簡稱L-HS-E溶液)。
1.3.1 術前準備 ①術前1 d進流質食物,晚餐后禁食,并服番瀉葉液導瀉。②術前2~3 h將配好的結腸灌洗液加入3000 ml溫開水中,1 h內分次飲完。不宜用口服甘露醇做腸道清潔用,因甘露醇做腸道準備后高頻電灼切除息肉時可引起致死性大腸內氣體爆炸或廣泛內臟損傷。
1.3.2 手術步驟
1.3.2.1 體位 左側位或截石位,大腿上固定好金屬電極板。
1.3.2.2 結腸鏡檢查 緩慢插入結腸鏡,吸出殘存糞液,再次觀察息肉的多少和確切部位,將結腸鏡向內放置時,盡量少放氣,以免擴張腸腔,引起患者腹脹或腹痛而影響鏡檢或電灼切除手術。
1.3.2.3 切除息肉 進鏡或退鏡至息肉處,變換患者體位至合適位置,使息肉充分暴露,置于視野中央,對亞蒂或無蒂的息肉于內鏡直視下在息肉根部注射上述混合液2~6 ml,致局部黏膜腫脹、發白,張開圈套器,套進息肉,依據息肉的形狀決定圈套點,蒂長者可保留殘根0.5~1.0 cm,蒂短者圈套于蒂與息肉交界處,無蒂息肉套在基底稍上方,然后輕柔、緩慢收緊圈套器,感覺套住息肉,適度收攏圈套器后則可通電切割。電切圈盡量保持水平面,收攏圈套器不能牽扯過度,還應注意不能圈套周圍正常黏膜,防止因腸蠕動而自行機械切割息肉和損傷腸黏膜導致出血,通電后不能收圈過猛,以防電凝不充分而致殘端出血,同時還須注意電凝不能過深,以防創面過大、過深而致晚期繼發性出血。
1.3.3 術后處理 術后盡可能吸凈腸腔內殘氣并靜臥1~3 d,使出血點凝結牢固。術后流質或少渣飲食3~5 d,以后可半流質漸至普食,忌粗纖維、生硬、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保持大便軟而通暢1個月,術后4~6周做直腸鏡或乙狀結腸鏡復查,觀察療效。切除的息肉做病理切片檢查,如發現有局限性早期惡性變,及時轉外科處理。
65例患者共檢出息肉93枚。多發息肉18例,單發息肉47例,大腸息肉有隨年齡增長而發病增多的趨勢,以60~69歲為最多見,大腸息肉以直腸和乙狀結腸為最多,其次是升結腸。
腺瘤性息肉患者35例,占53.84%;炎性息肉患者23例,占35.38%;增生性息肉患者5例,占7.69%;2例發生癌變,癌變率為3.07%。大腸息肉腺瘤無蒂或亞蒂易癌變,隨體積增大癌變率逐漸增加。
對于所有有蒂息肉或直徑>2.0 cm的寬基息肉,采用圈套器套入息肉根部,給予高頻電凝電切一次性切除;對于直徑>2.5 cm的巨大寬基息肉,根據息肉的具體情況,采用圈套器盡量套住其基底部,分次切除。電凝電切下息肉用三爪取出均送病理檢查。63例患者均一次內鏡下治療成功,2例患者結腸息肉超過10枚以上,僅選擇性切除幾個大的息肉送病檢。術中患者無明顯感覺,術后患者無不適。1例82歲的老年多發息肉患者術后出現膈下游離氣體,反復分析原因可能與患者腸壁較薄,三爪鉗對腸壁的細微損傷及多次抽放氣有關,經內科保守治療,10 d后痊愈出院。
結腸息肉可分為炎癥性、腺瘤性、增生性、幼年性等類型,大部分是腺瘤性,可引起腹部不適癥狀,引起大便性狀改變,部分息肉尤其是較大息肉可引起出血致黑便、血便。已證實大多數大腸癌是由息肉惡變而來,腺瘤性息肉屬癌前病變已被公認,故臨床一經發現就應切除已達成共識。目前治療消化道息肉的方法主要是鏡下治療,包括酒精注射法、冰凍法、微波凝固法、高頻電凝電切法、射頻技術等,各有優缺點。高頻電凝電切法是目前消化道息肉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具有手術損傷小、痛苦少、花費少、簡便快捷、術后恢復快等特點。
內鏡下息肉電凝摘除術引起的并發癥以出血為多見,穿孔次之,其他還有灼傷性漿膜炎、氣體爆炸等。其原因大致與操作者水平、助手的配合、電流功率的選擇以及息肉的大小、有無蒂、圈套器的位置等有關。
電凝前局部注射L-HS-E溶液可有效預防出血和穿孔并發癥,其中腎上腺素可使血管強烈收縮,高滲鹽水可使局部產生高滲環境,并可使組織腫脹。因此,局部注射該藥后能阻斷息肉的血供,有效地防止出血。此外,局部注射該藥后可增加息肉基底部黏膜層和黏膜下層的厚度,在電凝時起緩沖作用,避免腸道深層組織的熱損傷,對穿孔有一定的預防作用。利多卡因則能免除治療時及治療后的疼痛。而無蒂息肉局部注射L-HS-E溶液后,可使息肉隆起或形成假蒂,便于圈套和高頻電凝。
有關注意事項:①切除息肉過程中,要根據息肉形態不同采取不同的操作方法,特別注意收攏圈套器的技巧。對于無蒂或蒂短息肉,圈套器位置應在基底稍上方,收緊后輕輕提拉,將息肉提起,使基底呈天幕狀時即可通電,應先電凝后電切或使用混合電流;對于長蒂息肉亦應套在距黏膜上2~5 mm處,然后再通電切割,否則會造成術后潰瘍,甚至穿孔。如息肉蒂較小、較細時,切勿收縮過猛、過緊,以防未通電即形成機械切割而致出血;未收緊時亦不能通電,避免灼傷黏膜;如息肉蒂較粗,應逐漸加大收攏圈套力度,當接觸點有白色煙霧、黏膜變白、蒂中心血管完全凝固后再切斷,以避免出血,并注意不可過度電凝,以免使組織損傷過深、過大致腸穿孔。②分次切割易造成息肉出血,應盡可能采取一次性電切法,但對于廣基、較大息肉,如一次圈套切除可能使較薄的結腸壁同時圈入,切除時會造成腸壁損傷,可采用分次切除的方法。③電凝電切術后要認真觀察局部有無出血,對出血者應立即燒灼止血或上鈦夾止血,直至出血完全停止方可退鏡。④電切前,應反復幾次充氣換氣,以降低腸內易燃氣體 。
總之,局部注藥加高頻電凝法切除息肉能有效防止電凝所致的出血及穿孔,且操作簡便,藥源充足,價格低,具有手術損傷小、痛苦少、花費少、簡便快捷、術后恢復快等特點,值得推廣應用。
[1]潘國宗,曹世植.現代胃腸病(下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260.
[2]劉運祥,黃留業.實用消化內鏡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56.
[3]霍繼榮.凌奇荷,吳小平,等.內鏡下結腸息肉的高頻電凝電切治療——附518例報道[J].中國內鏡雜志,1996,9(3):67-68.
[4]Waye JD.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of colon polyps[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2001,11(3):537-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