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元
試論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
——兼論職業基礎教育
□張振元
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應當具有明晰的概念、完善的功能體系,能夠為各類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中小學階段的相應基礎性教育。在結構方面,它應當打破“普通中小學教育”的一統天下,在深化普通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同時,厲行制度創新,發展和完善其他各類中小學階段的教育,使之成為一種成型性與發展性有機統一的學校教育,既為學生階段性成才創造條件,又為學生進一步求學深造打下基礎;通過整體優化,形成大文科類、大理工類布局均衡,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翼互動,知識型人才和其他各類人才的培養共同繁榮,系統整體健康發展的局面。
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基礎教育;普通中小學教育;職業基礎教育;健康發展
基礎教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教育工程。我國在把教育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性、先導性、基礎性領域適度超前發展的同時,把基礎教育作為基礎設施建設和教育事業發展的重點領域,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1],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不過,面對新世紀、新任務的挑戰,基礎教育決不能沿著傳統的道路盲目發展,而應當用改革的眼光、改革的方法推動其良性運行、健康發展。對此,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教育學術界的諸多知名專家、學者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和實踐,筆者對他們深表敬意。目前指導我國今后12年教育工作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訂[2],該《規劃綱要》與中共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要“形成比較完善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體系中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目標之一)時間正好契合[3];而胡錦濤同志曾強調要圍繞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目標,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4]。在此情況下,若能把基礎教育放在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戰略目標中加以思考,對其概念進行深入辨析,對其功能和結構進行深入研究、合理設計,則對我國基礎教育功能、結構的優化和完善,乃至對我國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試對此進行探討,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1.主要概念的歧異性。基礎教育的主要概念以顧明遠先生主編的《教育大辭典》為代表,凝聚了我國學者的長期認識和研究成果,具有開拓創建之功,有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但是毋庸諱言,它同樣也有可以推敲和商榷的地方,而其中突出的一點就是歧異性。《教育大辭典》關于基礎教育的定義和解釋是:“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是培養公民基本素質的教育。也為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打好基礎的教育。一般指小學教育,有的包括初中教育”,“它經常與普及義務教育相聯系。”[5]筆者認為,這里的概念含有兩個方面的歧異性。一是范圍上歧異性。“一般指”、“有的包括”的表述不夠確切,且均與我國的有關實際不相符合。我國的基礎教育主管部門所管轄的范圍,實際上不止小學階段乃至初中階段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還包括普通高中教育[6]。基礎教育的實際學習階段,也包括了普通高中階段的3年(即高一、高二、高三或十年級、十一年級、十二年級)[7]。二是層次和類型的歧異性。教育既有層次之分,也有類型之別,而有關的概念必須在兩者之間有一個確切的定位。基礎教育究竟是一個層次概念,還是一個類型概念,二者必居其一。而這里“基礎教育”的概念中則既有層次的成分(中小學教育),也有類型的成分(普通教育)。這些歧異性使概念本身不可避免地面臨著一些現實的矛盾。
2.主要概念所面臨的現實矛盾。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多樣化、高等教育大眾化、全體社會成員個體發展道路多向度化的迅猛推進,教育的類型結構日益豐富多樣;而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樹立,“終結性教育”的概念也逐漸邊緣化,逐步失去社會認同感,從而使現有的基礎教育概念面臨諸多矛盾。
首先是人才類型多樣化與基礎教育單一性的矛盾。在現代社會中,除了傳統的知識型人才之外,已經形成了包括知識——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識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等其他各類人才的基本人才類型結構[8];在教育實踐中,培養這些人才的學校教育也漸具雛形。而在我國基礎教育的概念中,“基礎”一詞顯然具有一定的比喻性。在其本體學科——建筑學中,“基礎”就具有明顯的區別性。不同類型、不同結構的建筑物(如工業與民用建筑物、農業建筑物、水工建筑物、道路與橋梁建筑物,或木結構建筑物、磚石結構建筑物、磚混結構建筑物、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物、鋼結構建筑物、索膜結構建筑物等等)各自需要適應自己建筑特性的不同形狀、不同材料的基礎 (如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箱形基礎、樁基礎,或磚基礎、毛石基礎、混凝土基礎、鋼筋混凝土基礎等等),區別相當大。同樣的道理,教育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體社會成員自身發展的全面需要,適應人才需求的多樣性,也必然要有類型之別,這一點,在教育的各個層次、各個階段都應當有所體現。如果把高等教育比喻作建筑物、把基礎教育(初等、中等教育)比喻作基礎,那么,不同類型的高等教育也必然需要不同類型的基礎教育與之相適應,需要通過不同類型的基礎教育培養出自己適宜的生源。只提供傳統普通教育一種教育基礎的基礎教育是教育不夠發達、不夠普及時代的產物,顯然不能夠滿足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這一時代要求,必須加以補充和完善。這個道理是顯而易見的,也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終結性教育與人的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矛盾。由于1985年以來教育結構的大規模調整,我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類型已經空前多樣化了,除了“以初中后為重點的教育分流”所形成的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之外,還有因早期職業導向的需要而形成的小學后乃至更早階段的教育分流。而根據終身教育的理念,這些“非普通”類的中小學階段的教育顯然不應成為終結性教育,從人的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接受了這些教育的學生,也應該有一條適合自己的求學、深造之路。否則,“教育公平”、“機會均等”在這里就會成為空談。
再次是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基礎教育精英性之間的矛盾。高等教育大眾化最重要的是高等教育類型的多樣化,即除了培養傳統的知識型人才之外,還要培養知識型之外的其他各類人才。而傳統基礎教育所提供的生源則具有明顯的精英性傾向,即著力培養能夠通過普通小學、初中、高中的層層選拔,成功地擠過普通高考“獨木橋”的準“知識型”學生。而從教育的適應性角度而言,這些學生只適宜成為培養知識型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的生源,并不適宜作為培養其他類型人才的高等職業教育院校的生源。
上述這些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對現有的基礎教育概念提出了嚴峻挑戰,要求我們重新審視基礎教育的概念,科學地界定它的范疇。
筆者認為,基礎教育不是一個類型概念,而是一個層次概念,它與高等教育相對而言,特指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由于我國中小學階段的教育結構已經日益多樣化,“公民基本素質”、“繼續升學或就業培訓”所需的教育基礎也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基礎教育的內容已經不能再局限于“對國民實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識的教育”了,還應包含其他中小學階段教育的豐富內容。關于這一點,20世紀90年代初期張友漁先生主編的 《政法辭書》中早就有所表述,書中提出了在我國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中,“獨立設置的初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列為義務教育的一種學校形式”[9]的權威觀點。《全國教育事業“九五”計劃和2010年發展規劃》也提出了“職業教育以初中后為重點,實行小學后、初中后和高中后三級分流”的目標。這些觀點和方略對基礎教育的觀念更新和制度創新都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吉林省九臺市2005年形成的在初一、初二、初三分別實施 “綠色證書教育”、“分流教育”、“職業預備教育”的初中教育改革模式,則是我國基礎教育界按照這一觀念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所取得的實踐成果[10]。
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的基礎教育應當具有完善的功能體系,能夠為我國社會各類人才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中小學階段的相應教育。這個功能體系包括以下兩個基本方面。
基礎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知識教育功能是其傳統的功能,也是其迄今為止基本的和主要的功能。這個功能由來已久,曾經發揮了偉大的歷史作用,并仍然在繼續發揮重要的現實作用。在基礎教育的所有功能中,它具有原生性、基礎性和前提性。不僅普通教育需要這種功能,而且職業教育也需要這種功能。只是由于教育類型和層次的不同,其容量、內容、結構有所不同罷了。在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這一功能是一種合理的、必然的存在,而且從總體上說,這一功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尤其是對于一些中小學階段的職業教育(如體育、藝術、武術、戲曲、雜技等類學校所實施的職業教育)來說,普通文化知識教育過于弱化、最基本的文化科學知識不能保證的情況必須得到有力的改變,不能放任自流。所以,基礎教育的這一功能有其光明的發展前景,這是毋庸置疑、無可厚非的。
基礎教育中的職業教育功能過去長期被人們所忽視,至今人們一般仍然認為,基礎教育中不應包括這一內容。但是教育實踐的發展變化正在逐漸突破人們認識的局限,使人們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如,人們在高中及其以下階段所接受的職業教育,相對于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來說,明顯地具有基礎性、可持續性,而不具有終結性。又如,我國在中小學階段教育(即基礎階段教育)開設有各種類型的職業教育(如高中階段的中等專業教育、中等技工教育、職業高中教育,小學、初中階段的體育、藝術專業教育等等)。在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則在中小學階段的各類學校中開設有職業教育的課程或內容 (如澳大利亞在中學階段所開設的“新高級中學證書職業課程”[11],美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的從幼兒園到大學后的生計教育[12],等等),足見這一功能的普遍存在。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這種功能必然還會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2005年11月,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從教育體制上搭建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互聯互通的橋梁,搞好中等職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的合理分工和相互銜接,為各類學校畢業生就業成才和終身學習創造條件。”[13]則從國家意志層面傳達出了重要的改革導向。
2003年,筆者曾提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結構包括“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兩翼,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個層次,成長教育和繼續教育各個階段”[14]的觀點,其中初等、中等教育可合稱為基礎教育。2007年,中央教科所所長袁振國教授也提出“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說法[15],形成關于教育結構的一種基本共識。據此而言,基礎教育作為一種層次,應該具有以下兩種不同的類型。
普通基礎教育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基本教育類型、一種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形態,在人類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的歷史進程中,起到了啟迪心智、鑿破鴻蒙和普及文化知識、傳承文明成果、推動科學發展的重要作用。在人類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今天,它仍將發揮巨大的作用,因而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價值[16],其存在和發展都是無可非議的。而作為這個教育類型的基礎部分,普通基礎教育占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不僅為以培養知識分子為使命的普通高等教育提供生源,而且為多數類型(如培養知識——技能型、技能——知識型人才的類型)、層次(如初中、高中、大學階段)的職業教育提供不同普通文化基礎的生源。在初中及其以下階段的基礎教育中,它應當占居主體地位。這是因為,人生之始,童蒙初開,人類經過億萬年生物進化和進入文明時代后數千年社會歷史發展所獲得的最基本的認知成果需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學習和掌握,因而最需要接受的就是知識和心智教育,教育的制度設計必須反映這一規律。所以,除非有特殊的職業需要,社會的大多數成員都應在小學、初中教育年齡段接受普通教育。因而普通基礎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是歷史和現實的必然要求。普通基礎教育應當在深化教育改革中不斷提高質量,持續不斷地向前發展。
如前所述,按照“基礎”和“高等”的區別,在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高中及其以下階段各類教育均應稱為“基礎教育”。從類型結構來說,它不僅包括傳統的普通基礎教育,也應包括“職業基礎教育”。“職業基礎教育”包括各類中小學階段的職業教育(如中等專業學校、技工學校、職業中學,體育學校、武術學校、文武學校、雜技學校、戲曲學校等所實施的教育)。這些教育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是一種“終結性”的教育(特別是針對以體育競技、雜技表演人才為典型“特殊技能人才”教育,至今仍是基礎教育中一個盲點[17]),而在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則應當是一種成型性與發展性有機統一的學校教育,既為學生階段性成才創造條件,又為學生進一步深造,成為本類型、本專業具有更高層次學歷的人才打下基礎[18]。包容這一要素,發展和完善這一要素,應當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區別于傳統國民教育體系的一大特點,也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構建中的一項基本工程。《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也提出,要“逐步建立有別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人才培養、選拔與評價的標準和制度”[19],鮮明地彰顯了這方面的國家意志。當然,這也是一項難度大、阻力多、需要長期不懈地努力進行探索的工作。
教育是社會人才需求的晴雨表。在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建構中,除了層次、類型這些教育的內部因素之外,還有經濟與社會需求變化(特別是產業結構變化引起的需求變化)方面的外部深廣原因。在高等教育中,面向第一、第二產業的“大理工類”人才和面向第三產業的“大文科類”人才的分野已逐漸明朗[20],在初等、中等的基礎教育中,這種狀況也必然要有所反映。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中基礎教育的構建應當在明確功能和結構的基礎上,充分考慮這些因素,進行整體優化,進而形成大文科類、大理工類布局均衡,職業教育和普通教育兩翼互動,知識型人才和其他各類人才的培養共同繁榮,系統整體健康發展的局面。
[1]曾培炎.增加投入改善環境努力開創基礎教育發展的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01-06-18(1).
[2]焦新.劉延東主持《規劃綱要》制定工作座談會[N].中國教育報,2008-10-23(1).
[3]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
[4]新華社.胡錦濤在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上強調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大力發展教育事業[N].光明日報,2007-09-01(1).
[5]魯潔,滕純,靳乃錚,等.教育大辭典:1卷[M]//顧明遠,季嘯風,張瑞璠,等.教育大辭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71.
[6]教育部教育政務信息化領導小組辦公室,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部司局機構設置[EB/AL].[2005-04-17].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info5017.htm.
[7]國家基礎教育資源網站.學段年級[EB/AL].[2005-04-17].http://www.cbern.gov.cn/index.jsp.
[8]張振元.適應人才需求的多樣性[N].光明日報,2000-11-01(B1·教育周刊).
[9]張友漁,陳荷夫,徐理明.政法辭書[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1∶757.
[10]陳帆波.為70%的學生尋找出路——看吉林省九臺市如何破解農村初中教育難題[N].中國教育報,2005-05-12(1).
[11]胡東芳.澳大利亞新高級中學證書職業課程的特色[J].職業技術教育,1999,(13):42-43.
[12]樂傳永.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及其啟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1,(7):56-57.
[13]溫家寶.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5-11-14(2).
[14]張振元.現代國民教育體系初探[J].職業技術教育,2003,(16):5-9.
[15]袁振國.素質教育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人民教育,2007,(22):6-9.
[16]張振元.現代國民教育中的普通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5,(5):5-7.
[17]張振元.特殊技能人才學校教育培養體系研究導論[J].河南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1):17-21.
[18]張振元.論職業教育由終結性向可持續發展的轉變[J].職教通訊,2007,(16):14-16.
[19]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33):23-26.
[20]辜勝阻.高等教育的結構失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J].中國高等教育,2001,(9):22-23.
張振元(1953-),男,漢族,河南開封人,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體系、現代國民教育體系。
G710
A
1001-7518(2010)04-0004-04
責任編輯 韓云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