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 6月22日,“加強醫患合作,完善臨床決策”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衛生部相關部門、北京市衛生行政部門及相關醫院、醫學院校的代表約100人參加了會議。全國政協常委、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張文康,衛生部副部長黃潔夫出席了開幕式并講話。
張文康表示,完善的醫療決策需要科學的診斷程序和良好的醫患溝通,希望該研討會為提高臨床決策提供新視角、新思路和新啟發。黃潔夫則強調,醫生與患者的有效溝通對于提高醫療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本刊訊 6月21日,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中醫醫院院長講壇在廈門開幕。海峽兩岸知名的中醫醫院管理專家、教授就如何“發揮兩岸中醫藥特色,促進中醫醫院發展”進行了廣泛的研討。
與會者認為,海峽兩岸中醫藥同根同源、一脈相承,在中醫藥科技研發、人才資源、市場規模以及科技成果產業化等方面,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與巨大的合作潛力,兩岸中醫藥界亟待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探討并建立中醫藥的國際標準,推進兩岸中藥產品的直接貿易,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國際中醫藥品牌。
本刊訊6月16日,我國第一家專業健康基金會——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會在京正式宣告成立。國家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局以及中國心血管病領域專家代表200多人出席了成立大會。
該基金會由世界高血壓聯盟主席、中國心血管病專家劉力生,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介入治療培訓中心主任霍勇以及北京高血壓聯盟研究所等共同倡議發起。北京力生心血管健康基金會將遵循“轉化醫學”理念,打破基礎醫學與醫藥研發、臨床試驗之間的界限,以期縮短醫學科技成果從實驗室到臨床的過程,推進醫學發展。
據劉力生教授介紹,轉化醫學目前在中國尚處于萌芽階段,進展緩慢,真正意義的轉化醫學研究還是空白,需要政府與民間力量的扶持。該基金會將建立由多個科研基地和多項科研成果所組成的轉化醫學平臺。
本刊訊 6月2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與廣藥集團在京舉行丹參基因組框架圖成果發布會。這是世界上首個藥用植物基因組框架圖,標志著中藥研究全面進入基因組學時代。該項工作將推動丹參成為第一個“模式藥用植物”,為藥用植物生命科學研究提供系統工具,為深入開展相關學科研究奠定基礎。
中醫藥由于與現代醫學之間缺乏有效溝通的橋梁,有逐漸被邊緣化的趨勢。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陳士林認為,中藥基因組計劃將現代生命科學的最新技術和研究成果應用于中藥研究,有望徹底改變中藥研究手段和方法的落后局面,架起傳統中醫藥學與現代生命科學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丹參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完成注定會成為中國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本刊訊 由安徽醫科大學教授張學軍領銜的皮膚病遺傳學研究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發現了白癜風易感基因,并首次在國際上明確:白癜風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日前在線發表了這項成果。該成果對于揭示白癜風發病機制具有重大意義,標志著我國白癜風易感基因研究躋身世界領先行列。
據了解,白癜風是一種常見色素脫失性皮膚病,好發于顏面等暴露部位,所及之處皮膚色素完全脫失而呈瓷白色,并經常合并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精神痛苦。目前我國白癜風患者已超過1000萬人。
安徽醫科大學皮膚病遺傳學研究團隊歷時5年,通過對近2萬例中國漢族和維吾爾族白癜風患者和健康人對照進行基因分型,在人類基因組的3個區域內發現與白癜風發病密切相關的易感基因。該成果以強有力的證據指出,由遺傳因素導致的自身免疫異常是白癜風發病的主要原因,為全面揭示白癜風的發病機制提供了新的契機,并為疾病預警、臨床診斷及新藥開發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同時,該研究還構建了第一個亞洲人群白癜風病例對照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數據庫,為今后白癜風易感基因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堅實基礎。
本刊訊 在6月11日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匯報會上,第三軍醫大學相關負責人透露,作為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制”課題之一、由第三軍醫大學研制的世界首個胃病疫苗——“口服重組幽門螺桿菌疫苗”,有望在一年半時間內上市。
據了解,“幽門螺桿菌”被認為是引發胃病乃至胃癌的罪魁禍首。它是一種寄居于胃黏膜的細菌,被視作引發胃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元兇”,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類致癌因子。目前由于沒有胃病疫苗,人們長期只能用抗生素來對付幽門螺桿菌,但易復發與再感染,毒副作用較大,費用也高。
據悉,目前該胃病疫苗已獲得新藥證書,并引進了1.5億元投資,正加快推進產業化,有望明年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