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曉輝
(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醫院,吉林吉林 132021)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性疾病,其發病尚不十分明確,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患者病情輕重程度不等,多為慢性反復發作[1]。目前治療方法不一,筆者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采用中醫藥綜合治療48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報道如下:
我科門診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經治潰瘍性結腸炎患者48例,其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23~76歲,平均45.65歲,所有患者均表現為反復或持續發作的腹痛、腹瀉以及黏液膿血便。患者病程10 d~11年,平均3.9年,其中42例患者較前消瘦,38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貧血。
所有患者均進行血、尿、便常規、便潛血檢查以及纖維結腸鏡檢查。
所有癥型均需有黏液膿血便方可診斷。各證型其余癥候:
1.3.1 大腸濕熱證[2]主證:腹瀉里急后重,脈滑數或濡數。舌苔黃膩;次證:下腹墜痛或灼痛,身熱,口臭口苦,肛門灼熱,小便短赤。1項主證加2項次證或3項次證可確診。本型患者25例。
1.3.2 血瘀腸絡、熱毒內結證[2]主證:痛有定處,拒按,瀉下不爽,便色紫暗或為黑便,脈澀或弦,舌色紫伴瘀點或瘀斑;次證:面色晦暗,腹脹腸鳴,腹部可及痞塊,肌膚甲錯,胸脅脹痛。2項主證加2項次證,或舌象主證加2~3項次證可確診。本型患者11例。
1.3.3 脾胃氣虛證[2]主證:腹部脹滿,納差,腹瀉便溏,有少量膿血或黏液,脈細弱或濡緩,舌淡胖或伴齒痕,舌苔薄白。次證:腹部隱痛,痛處喜按,腹脹腸鳴,面色萎黃,神疲懶言,肢體倦怠。2項主證加2項次證,或加3項次證可確診。本型患者12例。
1.4.1 中醫方劑治療 ①大腸濕熱證:芍藥湯(芍藥、黃連、黃芩、大黃、當歸、檳榔、肉桂、木香)。②血瘀腸絡、熱毒內結證:仙方活命飲加減(貝母、白芷、赤芍、防風、甘草、當歸、皂角刺、穿山甲、乳香、天花粉、金銀花、沒藥、陳皮)。③脾胃氣虛證:參苓白術散(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桔梗、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甘草)。2周為一療程。
1.4.2 針灸配合治療 患者平臥,于雙側天樞穴及上巨虛進行針法治療[3],捻轉補法進針,深度控制在40~50 mm,施術時間1 min。然后將長2 cm、直徑1.5 cm的艾柱穿在針柄上,點燃艾柱,待其燃燼后起針。每日1次。
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提示結腸黏膜大致正常判定為顯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提示結腸黏膜有輕度炎性改變或形成假息肉判定為有效;患者臨床癥狀無改善,纖維結腸鏡檢查內鏡檢查結果提示無改善判定為無效。
本組48例患者中,顯效患者42例,顯效率為87.5%,有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100%。治療過程中未見不良反應。
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學中屬“泄瀉”、“血痢”[3]。治療原則為消腫排毒,清熱利濕,通腑化滯,溫補脾腎,針灸與中藥配合治療,可協同調理經絡與臟腑,互為補充,標本兼治[4]。文獻報道,針灸穴位選用天樞穴和上巨虛兩穴進行溫針灸的治療效果肯定。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為大腸經之募穴[5]。為結聚于胸腹部的經絡臟腑之氣的腧穴。具有理氣和中、調理腸胃之功效,故大部分大腸病多取天樞穴針灸治療。上巨虛穴位乃大腸經之下合穴,對大腸經氣具有消腫排膿,通腑化滯,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應用于一切大腸病。兩穴合用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
潰瘍性結腸炎發作期癥狀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芍藥湯寒熱共投,氣血并治,調氣行血,清熱化濕,可用于大腸濕熱;《刪補名醫方論》記載“仙方活命飲治一切瘡瘍”[6],血瘀腸絡、熱毒內結證可用之;脾胃氣虛患者,宜除濕升陽、健脾益氣、參苓白術散具有滲濕止瀉、益氣健脾之功效,故可應用于脾胃氣虛證。
[1]呂名南,龔枚,劉全讓,等.中醫綜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5例[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18(25):3061-3062.
[2]于洪.針灸與中藥并用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J].天津中醫藥,2008,25(2):167.
[3]都樂亦.中藥內服結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0例[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6,40(8):18.
[4]聶士東,佀玉香.中藥內服加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2例[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5):40.
[5]郭威,張永豐.中藥內服配合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60例[J].河南中醫,2009,29(8):788-789.
[6]張朝其.綜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47例小結[J].中醫藥導報,2009,15(10):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