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杉
(遼寧省凌源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遼寧凌源 122500)
我院自1996年10月~2001年10月共治療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23例,現報道如下:
男14例,女9例;年齡10~80歲,平均48.6歲。原發病為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7例,闌尾穿孔術5例,胃遠端切除術5例,小腸破裂術后2例,結腸癌術后2例,外傷性脾切除術2例。15例術后5~8 d發病,5例術后12~14 d發病,3例術后24 d發病。
術后早期炎腸梗阻的癥太有其特殊性:①有明確的近期手術史及腹腔嚴重感染和較大創傷史,尤其胃腸道手術史。②多在術后1~2周發病,一般發生在腹部手術后1個月內[1]。腸蠕動曾經一度恢復,進食后馬上出現梗阻癥狀。③多有輕度腹痛、腹脹,腹脹一般呈對稱性,無腸型及腸蠕動波;較機械性腸梗阻輕,較少發生腸絞窄[2]。④多無明顯肌緊張、壓痛及反跳痛,僅在切口周圍有輕壓痛。⑤腸鳴音減弱稍少或消失,很少聞及氣過水音。⑥一般無發熱,體溫<38℃,白細胞數不超過15×109/L;⑦X線腹部平片腹部有多個小氣液平面或腸腔積氣。⑧CT檢查見腸壁水腫、增厚、腸袢成團及腸腔積液積氣,腹腔滲出。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除根據上的述臨床表現特點外,無特異性體征和癥狀。我們認為只要腹部手術后腸功能一度恢復(進半流食無異常反應),術后1~2周左右出現腹脹、陣發性腹痛、惡心嘔吐以及X線和CT檢查的上述陽性特征就可以確定診斷。
先行非手術治療:①嚴格的禁食水,有效的胃腸減壓;②完全胃腸外營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③小劑量胰島素的應用;④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⑤抗感染治療,以廣譜抗生素和抗厭氧菌藥物為宜;⑥應用生長抑素。
以肛門恢復每日排氣排例,腸鳴音恢復,腹部柔軟,進食后無梗阻癥狀出現為治愈標準。本組22例保守治愈,1例手術治愈。20例保守治療3~14 d梗阻緩解。2例保守治療超過20 d。1例保守治療5 d不緩解癥狀持續加重手術治療,腹腔內全部小腸粘連成團,分離難以進行改行短路吻合,術后消化不良。本組病例隨訪3年最短半年平均2年。有1例1年內2次復發者均行保守治愈,其余病例均無復發。
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發病機理有一定的特殊性,梗阻發生后腸功能的恢復也需要一定時間的病理過程。它是腹部術后并發腸梗阻中一種易被忽視的類型,有別于一般粘連性腸梗阻。遇到這種情況須謹慎對待,處理不當可引起腸瘺,重度感染等嚴重的并發癥[3]。筆者體會其預防和治療應做到以下幾點:①腹部手術時間長,創傷大,有污染,術后可以發生炎性腸梗阻,所以手術者應減少一切異物進入腹腔,減少創傷,防止血凝塊而致腸粘連。②要認識到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客觀存在,盡可能早期診斷及治療,極早恢復腸功能,避免手術治療。③使用生長抑素。術后炎性腸梗阻致腸道血供障礙,分泌和滲出增加,大量消化液積聚于腸腔內加重腸壁水腫和腸管擴張。電解質和蛋白質大量丟失使腸功能恢復受到影響。生長抑素可降低腸管的分泌量,降低腸管的排鈉量,對腸梗阻的腹脹、炎癥和腸管壞死有明顯療效。可用施他寧6 mg加入生理鹽水50 ml,24 h持續緩慢靜脈點滴[4]或善得定1 mg每8小時靜注1次。④及早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能有效地減輕腹腔內炎癥反應,減少腸壁的炎性滲出。通常用地塞米松5 mg每8小時靜注1次,1周后逐漸停藥[5-6]。短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不會發生切口裂開和應激潰瘍等并發癥。⑤完全胃腸外營養支持可以改善患者營養狀態,保護患者體力,使患者有條件等待梗阻的緩解。同時營養支持可糾正營養不良造成的低蛋白血癥促進傷口愈合,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從而達到減少腸道內分泌,促進腸道炎癥早期恢復。⑥小劑量胰島素的應用可促進腸黏膜對葡萄糖的利用,促進腸功能恢復。⑦非手術治療過程中要嚴密監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及腹部體征的變化。若患者無腹脹加重、腸絞窄及壞死征象就應繼續保守治療3周以至更長時間,若腹脹加重有腸壞死征象應及時手術。⑧根據病情使用抗生素,以廣譜抗生素和抗厭氧菌藥物為宜。值得強調的是,持續有效的胃腸減壓是各種類型腸梗阻的重要治療措施之一。
[1]楊建光,趙宇,于作夫,等.老年人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35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6,14(16):1638-1640.
[2]錢福永,熊茂明.闌尾切除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綜合臨床,2006,22(7):630-632.
[3]李幼生,黎介壽.再論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1):39.
[4]黎介壽.改善粘連性小腸梗阻手術質量[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0,(20):450.
[5]黎介壽.認識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指征[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387.
[6]何桂明,文剛.中西結合治療術后粘連性不全性腸梗阻[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1):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