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林花
(江西省玉山縣中醫院,江西玉山 334700)
輸液反應即輸液治療臨床疾病當中出現的不良反應,為非治療效應,屬醫源性反應,臨床上有時也稱熱源反應,最常見的輸液反應是熱源反應和類熱源樣反應所致的發熱、寒戰、嘔吐以及過敏反應、靜脈炎等。結合筆者多年臨床的工作經驗,對輸液反應的情況進行分析與歸納,并提出應對措施,綜述如下:
發熱反應在臨床輸液過程中最為常見。輸液過程中的藥品制劑、輸液器具及輸液操作都可帶入不同程度的熱源,當進入體內的熱源累積量超過人體耐受量時,便發生發熱反應,一般發生在輸液后15 min至數小時內。
為輸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一種類似熱源反應,當使用的輸液劑在生產、貯存、輸液器具、輸液操作過程及輸注環境等環節中被污染,不溶性微粒超過限量或個體耐受閾值時,臨床上即可發生熱源樣反應。
藥物過敏性反應最為多見。目前臨床上多見于使用復方丹參注射液、氧氟沙星注射液、氨芐青霉素注射液的患者。一般發生在靜脈輸液10 min~1 h左右,患者出現全身皮膚蕁麻疹、風團、瘙癢,嚴重時出現胸悶、呼吸困難、口唇發紺,此時應注意避免休克的發生。
由于長期輸注濃度較高、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引起局部靜脈壁的化學性反應,或是在輸液過程中沒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靜脈感染,導致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主要表現為局部靜脈走向呈條索狀紅腫、觸痛、熱痛等,但一般無全身癥狀。
2.1.1 液體的質量:質量問題一般出現在各層批發零售、直立應用的過程中,如在此過程中發生碰撞,瓶口松動或瓶身出現細小裂紋,出現漏氣并污染微生物,特別是含糖的液體在上述情況下極易長霉,發生變質,從而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2.1.2 不溶性微粒增加:微粒的來源是多方面的,常見于藥物生產過程中、多種藥物配伍過程中以及使用不合格的輸液器等等。有報道顯示,配伍后藥液中不溶性微粒有不同程度增加,且加入的藥物種類越多、劑量越大,不溶性微粒增加的越多。湯韌等[1]考察并分析了注射劑配伍后不同粒徑微粒倍增現象是造成輸液反應的重要原因之一。徐白榮、李巖[2]研究了30種常用針劑用50 ml 0.9%NaCl注射液溶解或稀釋后出現的不溶性微粒數,顯示加入針劑后不溶性微粒明顯增加,其原因包括:①粉針劑有溶解不完全的異物;②針劑在生產過程中因污染而形成的微粒;③針劑加入輸液中,因溶媒、pH的改變而使藥物的溶解度降低;④藥物在儲存及溶解藥物操作時被污染。
2.1.3 聯合用藥過多及藥物配伍不當:液體加入多種藥物時,反復穿刺瓶塞導致污染機會增加。藥物配伍不當使配制后的溶液澄明度受影響,產生結晶或pH值改變,如在20%甘露醇注射液加入地塞米松,會導致甘露醇結晶、析出。藥物的溶解度、酸堿度、放置時間及溫度條件均是影響配伍后藥液質量的重要因素。
2.1.4 稀釋劑選擇不當:中草藥提取制劑成分較為復雜,與含有離子成分的輸液配伍后可能會因鹽析作用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因此,復方丹參注射液、參麥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中草藥針劑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后靜脈滴注,而不選用含離子成分較多生理鹽水、乳酸鈉林格液。同時,選擇稀釋劑時還應充分考慮患者的生理及病理情況,如腦梗死患者對Na+較敏感而不宜選用含Na+的輸液等。
2.1.5 藥品穩定性:藥品貯存的時間和環境會影響藥品的穩定性,貯存環境不當或時間過長常出現雜質,如碳酸氫鈉、復方氯化鈉等鹽類注射液貯存過久會與玻璃瓶發生反應,產生硅酸鹽類物質的細微沉淀,引起輸液反應,有研究表明:葡萄糖注射液貯存48個月后5-羥甲基糠醛(5-HFM)含量增加60倍,使輸液反應發生的幾率增大。
2.1.6 中藥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中藥及其提取液成分、藥理作用均較復雜,有文獻報道[3],中草藥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應占靜脈反應的14%,呈逐年增加趨勢。我院87例發生輸液反應的患者中,復方丹參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參麥注射液等中成藥發生不良反應18例,占總反應數的20.7%。
帶空氣過濾裝置及終端濾器的一次性輸液器可一定程度地減少輸液反應,但因終端濾器對5 μm以下的微粒濾除率較低,不能全部濾去細菌,塑料管中未塑化的高分子異物,生產環境、生產過程中的機械微粒等也能成為熱源,如使用包裝袋破損、密閉不嚴、漏氣污染和超過使用期的輸液器亦會引起發熱反應。
2.3.1 安瓿的切割與消毒不當導致的污染:割據安瓿時砂輪與玻璃摩擦,在安瓿局部產生玻璃碎屑和脫落砂粒;消毒安瓿后用砂輪在安瓿頸部割鋸一圈然后用手掰開或用無菌持物鉗直接將安瓿敲開,常造成玻璃微粒對藥液的嚴重污染。
2.3.2 加藥針頭穿刺瓶塞的污染:針頭經瓶塞穿刺后,出現白色塊狀異物,異物出現率為15%。一般來說液體的污染程度與插入瓶塞的角度、次數及針頭大小有關,如垂直刺入容易將針頭截面切下的橡皮塞碎屑帶入液體中,多次進針后造成橡皮塞表面進針空隙增大、凹凸不平,易黏附灰塵、雜質。雖然進針前會常規消毒,但是隨著進針的重復增加,也會使污染的幾率增加。實踐表明,穿刺瓶塞后的溶液微粒含量與穿刺次數、針頭大小成正比。
2.3.3 密閉式輸液環境的污染:出多少藥液就要進多少空氣,其可將空氣中的細菌和塵粒帶進藥液而造成污染,另外,無菌操作觀念不強、配藥間及輸液間空氣潔凈度不合要求、消毒劑不合格以及操作前不注意洗手等都會造成二次污染,誘發輸液反應。
2.3.4 輸液速度:《中國藥典》2000年版規定靜脈給藥的內毒素閾值為5 EU/(kg·h)。經細菌內毒素檢查合格的產品,如果靜脈滴注速度過快,單位時間內進入人體內的內毒素量有可能超過閾值,對體質虛弱或敏感患者則可能引起輸液反應。另外,輸液速度過快,短時間內輸入過量液體,使機體循環血量急劇增加、心臟負荷過重而引起急性肺水腫等疾病。
2.4.1 疾病:有炎癥、發熱性疾病或體質虛弱、免疫功能失調等的患者、心肺功能不全者,可使輸液反應率升高,排除藥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斷為病情發展變化所致。
2.4.2 年齡:患者為年老、幼兒、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對細菌內毒素敏感性增高,其發生比例偏高,輸液時應多關注年老體弱和幼兒患者。
2.4.3 個體差異:由于人群中的個體差異,不同患者對細菌內毒素的耐受閾值各不相同,體質差、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對于熱源、過敏性物質、微粒反應特別敏感,這也是發生輸液反應的原因之一。
輸液時要注意環境溫度,外界環境也是影響輸液反應發生率的因素之一,夏季氣溫炎熱、空氣溫度偏高,藥液易被微生物污染而引發輸液反應;氣候寒冷季節,機體調節不及,造成血管收縮、血壓升高等,高齡患者或體弱者,也可引起輸液反應。
3.1.1 嚴格操作規程:護士要嚴格遵守無菌技術及消毒隔離、操作原則,規范操作,包括輸液操作前手的清潔與消毒,及患者穿刺部位皮膚的消毒;切割安瓿前后用碘伏棉簽擦拭切割處,防止污染及玻璃微粒吸入藥液[4];入粉針時應讓藥物充分溶解,必要時增加燈檢以確定其是否符合輸液要求,藥液宜現配現用,高溫潮濕季節或外部環境較差時更應如此。
3.1.2 改善配藥室與治療室環境:注重配藥室及治療室的環境,治療室常規紫外線燈消毒每日2次,每次1 h;每日對室內、門窗、臺面、治療車及地面濕式擦拭消毒2次。每月治療室空氣細菌監測1次。配藥及輸液操作過程中,減少治療室及輸液間人員流動,避免掃地等以減少空氣中的塵粒。在空氣凈化、紫外線、臭氧和藥物熏蒸這四種消毒方法中,空氣凈化方法效率最高,效果持續、操作簡單,并且對人體還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基于此原因,輸液室最好采用空氣凈化器來提升空氣質量。配藥室配備生物安全柜,將輸液反應的發生率控制到最低點[5]。
3.1.3 選擇有質量保證的輸液器具:選擇信譽保證、質量可靠的廠家提供的帶有終端濾器的一次性輸液器。輸液器具及藥品的保管要做到專人專管,按有效期先后使用,貯存不宜過久,同一個批號盡量在短期內使用。輸液器使用前要認真查看有效期、包裝袋有無破損、有無漏氣等現象的發生[6-7]。
3.1.4 盡量減少藥物配伍品種:液體中應嚴格控制加藥種類,注意配伍禁忌[8-9],配制后要觀察藥液是否變色、沉淀、混濁;配制粉劑藥品要充分振搖,使藥物完全溶解方可使用,配制好后無可見微粒方可加入液體中。對于中草藥提取制劑復方丹參注射液、雙黃連注射液等,由于其成分復雜,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情況及稀釋劑的使用等情況。
3.1.5 選擇適宜的稀釋劑和輸注速度:輸液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年齡、病情、身體狀況,同時要充分了解藥物性質,以更好地選擇適宜的稀釋劑及輸注速度。
輸液反應發生后護士立即到場,首先判斷患者情況,對癥狀較輕者或僅有局部反應者,護士首先應關閉補液,并為患者測量生命體征,將測得的數據記錄在患者護理記錄單上,并同時通知急診醫生到場處理[10],根據醫囑作出處理,對癥狀較重如出現面色蒼白、呼吸改變等全身癥狀者,立即通知值班醫生到場搶救,重新更換液體及輸液器,保持靜脈通路并與醫生進行就地搶救,待患者病情穩定后,與醫生一起將患者護送至搶救室繼續觀察、搶救治療,并進行詳細交班。護士將輸液反應及處理情況做記錄,保存余液及輸液器,必要時交相關部門檢驗,并報告科室護士長,護士長填寫輸液反應記錄卡報護理部。醫生對發生輸液反應的患者進行藥物不良反應情況填寫,并上報藥劑科分析。
[1]湯韌,張宜.注射劑配伍后不同粒徑不溶性微粒的倍增現象[J].中國實用醫學研究雜志,1999,19(11):13-14。
[2]徐向榮,李巖.30種靜脈用針劑藥物的不溶性微粒考察[J].首都醫藥,2000,7(3):30-31.
[3]楊蓓,王靜.引起輸液反應的因素[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1998,8(1):61.
[4]李影.談談輸液制劑微粒污染的危險性及控制方法[J].上海醫藥情報研究,2005,25(3):10-12.
[5]汪慧珍,宋澄清.臨床輸液反應原因分析及預防[J].中外醫學研究,2009,8(2):55.
[6]高燕紅,鄧瑞輝,黃雪萍.門診患者輸液反應的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60-61.
[7]汪鐳.56例輸液反應的護理與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09,4(36):177-178.
[8]黃勤,梁佩鳳.輸液反應的原因分析和預防[J].醫學信息,2009,23(12):2809-2811.
[9]衛朝暉.門診輸液反應原因分析及體會[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32):1023.
[10]李桂青.23例輸液反應分析及護理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09,4(17):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