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業,秦偉濤
(1.黑龍江省同江市人民醫院內科,黑龍江同江 156400;2.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消防支隊衛生隊,黑龍江雙鴨山 155100)
血液灌流(hem perfusion,HP)是利用活性炭或樹脂將血液中的有害物質吸附,是治療藥物或毒物急性中毒迅速、有效的血液凈化方法之一。血液灌流進行時血液主要在體外循環中進行,抗凝不充分,常會發生血液凝固,導致不能回血、失血、固體堵塞、氣體栓塞等時常發生,如果抗凝過度,則易導致廣泛性出血。如何防治凝血,又不導致抗凝過度,在臨床治療中是一個難題。因此合理的使用抗凝劑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使用廣泛的抗凝劑是肝素。
肝素是一種存在于哺乳動物組織中的帶強負電荷的硫酸黏多糖,分子量為6000~25000道爾頓,能干擾血凝過程的許多環節,臨床常用的為普通肝素。其優點為:①起效快,能靜脈注射給藥;②代謝快,血液濃度易于監測;③有相應的拮抗劑,出血可以補救。缺點有:①對血小板功能和血管通透性有影響,容易導致出血,需要監測凝血時間;②有效劑量區間狹窄,生物利用度不高,為15%~20%;③可以導致血小板減少。
低分子肝素是非片段肝素通過硝酸高碘酸氧化及酶解等方法而獲得,分子量為4000~8000道爾頓,抑制第Xa因子,而對凝血酶的抑制作用降低。其主要特點是:①抗血栓的活性增強;②血小板凝集作用降低,不引起血小板減少;③量效關系明確,生物利用度高,可達95%;④血漿半衰期是普通肝素的4~5倍,安全性高,使用方便。
肝素的抗凝活性與分子量大小有關。肝素在消化道可以被滅活,口服無效。靜脈注射肝素可迅速產生抗凝作用,半衰期在30~120 min,在肝臟滅活,通過腎臟排出。主要通過與抗凝血酶Ⅲ(AT-Ⅲ)結合,而增強后者對活化的Ⅱa、Ⅸa、Ⅹa、Ⅺa和Ⅻa凝血因子的抑制達到抗凝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壞,妨礙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從而妨礙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中和組織凝血活素(因子Ⅲ),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釋放,達到抗凝目的。低分子肝素的主要作用特點是抑制第Xa因子,對凝血酶的抑制作用降低,抗血栓的活性增強,血小板凝集作用降低,不引起血小板減少。
用于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給首次劑量肝素。灌流開始時從肝素泵持續地注入適量肝素,并自靜脈端不斷地注入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魚精蛋白主要是由精氨酸組成的多價陽離子物質,通過其氨基與肝素的硫酸基結合,分離肝素和凝血酶復合物,從而中和肝素,1 ml硫酸或鹽酸魚精蛋白相當于100抗肝素單位,使用魚精蛋白時要注意有2%~4%的人易發生過敏反應,臨床反應為潮紅、皮疹、支氣管痙攣、低血壓、心動過緩,因此使用時要嚴密觀察。體外肝素化每小時注入肝素量可參考以下公式:
肝素量(U/h)=0.375×QB×60
QB=血流量(ml/min) 60=60 min
3.1.1 先做體外中和試驗,即預測出用多少毫克魚精蛋白可以中和1 mg肝素。一般肝素:魚精蛋白=1.0:0.87~1.2。
3.1.2 靜注魚精蛋白要慢,小于500 U/min。否則可引起呼吸抑制或過敏反應,甚至休克。
3.1.3 肝素-魚精蛋白復合物是一種不穩定的結合,由于血漿中蛋白酶的作用,魚精蛋白的分解速度比肝素快,因此在肝素-魚精蛋白復合物分解后會出現肝素再抗凝及出血現象,此稱為反跳現象要引起重視。
適用于輕度出血或有心包炎的患者,首次肝素劑量為1~1.5 mg/kg,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時間(Whole bloo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WBPTT)、全血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應比基礎值延長40%,以后追加肝素5~7 mg/h。
適用于無出血傾向的患者。首次肝素劑量為1.5~3.0 mg/kg。追加8~15 mg/h。一般不需要監測,如有特殊需要可檢測WBPTT,其延長不應>對照的2倍,床邊調整劑量可用ACT。
為防止肝素加重患者的出血傾向,常應用下列指標監測肝素的抗凝作用。
正常值為60~85 s。取0.4 ml血樣加入0.2 ml肌動蛋白FS試劑以加速凝血過程。將此混合物置入37℃保溫器中30 s,然后5 s傾斜1次,試驗直到血液凝集。
正常值為120~150 s。ACT與WBPTT試驗操作相似,但使用硅藻土來加速凝血過程,其重復性低于WBPTT,尤其在血肝素水平較低時。
正常值為4~8 min。此試驗在溫室下進行,將0.4 ml血液加入玻璃試管內,每30秒反轉1次,直至血液凝集,此方法重復性差。
肝素使用不當可造成出血,尤其用在高危出血的患者時,其出血率為10%~30%,應用肝素出血時,可用魚精蛋白中和,用1 mg魚精蛋白中和1 mg肝素,一般靜脈注射不宜超過50 mg,有過敏體質可先試用1~5 mg。
肝素相關性抗體形成,有兩種類型的肝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HAT)。Ⅰ型HAT,血小板數量減少的發生為時間和劑量依賴方式,與肝素量的大小相關。2型HAT,是抗肝素-血小板因子4復合物IgG抗體形成所致,多由來自牛的肝素引起,來自豬的肝素較少引起。
肝素激活脂蛋白脂肪酶,使血清三酰甘油的濃度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降低也與肝素使用有關。當用低分子肝素后,上述脂質異常可能有改善。
肝素相關的高血鉀癥,是由肝素引起的醛固酮抑制導致的。有報道提示改用低分子肝素可以改善醛固酮/血漿腎素活性比,并輕度改善透析患者高鉀血癥。
肝素引起骨質疏松的機制可能是多因素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證實。最重要的因素可能是肝素引起從腸吸收鈣不足所致的1,25(OH)D水平降低,即使在飲食中鈣的供給是正常的情況下亦是如此。但如果在飲食中缺少維生素D,骨吸收的危險必定大大增加。肝素是一種對各種酶反應較強的抑制劑,通過對酶系統的作用,可降低骨膠原合成和維生素D的活性以及對甲狀旁腺激素作用而引起骨的環磷酸腺增加等。
肝素局部皮下注射時可導致皮膚瘙癢,據推測肝素可能是透析中瘙癢和其他變態反應的原理。
普通肝素是血液凈化中最常見的抗凝劑,但因抗凝效果欠穩定,易導致凝血和出血監測WBPTT和ACT較為繁瑣,個體差異較大。低分子肝素抗凝時間長,穩定,不增加出血的危險,對血小板無影響,可按體重給藥,不需根據WBPTT和ACT調整劑量,一般不需實驗室監測,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在血液灌流中更利于應用。
[1]葉任高,沈清瑞.腎臟病診斷與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674.
[2]李春蔭,周紅軍,古滿利,等.血液灌流中抗凝方法探討[J].中國血液凈化,2005,4(12):684.
[3]楊衛國.低分子量肝素在血液灌流中的應用[J].中國血液凈化,2004,3(10):564.
[4]葛正華,黃蘭.血液灌流抗凝方法的選擇[J].中國交通醫學雜志,2005,19(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