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增
(深圳市寶安區石巖醫院肛腸科,廣東深圳 518108)
我院肛腸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陳舊性肛裂患者36例,采用側方封閉式內括約肌切斷擴肛術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陳舊性肛裂36例,男14例,女22例,年齡17~68歲,病程1~16年。肛裂部位:后正中30例,前正中12例,前后正中均有3例,前后正中側位均有1例,并發哨兵痔29例,肛乳頭肥大9例,皮下瘺1例。
取截石位,局部消毒,排空大小便,在局麻下先摸清括約肌間溝,于截石位5點或7點處作一長約1.0~1.5 cm的放射狀小切口,將左食指放入肛管,用止血鉗仔細分離,從括約肌間溝插入直達齒線上挑出內括約肌后,在直視下用電刀緩慢切開,擴肛2~3 min以能容納4指為宜,縫合放射狀小切口并壓迫10 min以加強止血效果。于肛裂處作梭形切口 ,切除肛裂潰瘍面,有肥大肛乳頭、皮下瘺管及皮贅的分別給予切除。油紗條填塞,外敷紗塊包扎固定。
靜脈注射抗生素3~5 d,側方內括約肌切擴縫合術后3~5 d拆線,每日換藥直至拆線。拆線前便后用碘伏消毒創面,中藥坐浴,保持大便通暢。
根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 《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定肛裂療效[1]。
術后36例均一次性治愈,住院時間7~10 d,術后一般疼痛可忍受,僅10例數日口服止痛藥物,無感染病例。3個月后復查,無一例復發,無肛門畸形及大便失禁等并發癥。
治療肛裂傳統經典的手術方法是在后正中或前正中肛裂的基底部切斷內括約肌,伴或不伴肛裂的切除,盡管這種手術方法常可以治愈肛裂但愈合較慢。Lund報道行后正中內括約肌切開術后有28%的患者可見到肛門后正中有溝狀缺損,這種“鎖孔畸形”引起的肛管閉合不全,可影響節制排便或排氣[2]。近年來臨床上廣泛采用開放式括約肌側方切斷擴肛術治療肛裂,與傳統后位內括約肌切斷術相比具有療程短、疼痛輕、治愈率高、遠期療效好等優點[3]。
本組36例采用了側方閉合式括約肌切斷擴肛術,即在側方開放式括約肌切斷擴肛術的基礎上,將側方切口縫合。本術式的優點是進一步縮短了療程,減輕了術后換藥時間和換藥給患者帶來的痛苦,同時由于切口縫合,使愈合后的肛門外形和功能保持更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理論上術后感染的隱患較開放式括約肌側方切斷擴肛術要大,但注意縫合不留死腔、壓迫止血、嚴格無菌操作、規范換藥等可避免[4-5]。本組治療結果和結論與潘友珍[6]的臨床觀察結果基本一致,筆者認為側方閉合式括約肌切斷擴肛術是治療肛裂的理想術式,值得臨床推廣。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2.
[2]邵萬金.肛裂的治療進展[J].中國肛腸病雜志,2004,24(12):31-32.
[3]蘇明.側位開放式內括約肌切斷擴肛術治療陳舊性肛裂46例療效觀察[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9,30(4):129-130.
[4]王蘋.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肛裂的療效比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09,20(4):247.
[5]鄧訪雄.PPH加內括約肌切開術治療混合痔伴肛裂46例[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9):145.
[6]潘友珍.內括約肌側切方式對陳舊性肛裂療效影響的臨床觀察[J].結直腸肛門外科,2009,15(3):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