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減排、碳交易、CDM,這些名詞我們在多年前就曾有所耳聞,但這些詞匯對于尚處工業化發展中期的中國而言,又總是有點遙遠。經過2009年末哥本哈根會議的洗禮,“碳減排”的重任已經越來越清晰地擺在新興經濟大國——中國的面前。
盡管哥本哈根會議交出的是一份令世人不太滿意的答卷,但此次會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呈現出的一種前所未有的“對抗”態勢,其背后的深意值得注意。
親歷此次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一語中的:哥本哈根會議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一場爭奪發展權的激烈較量。氣候變化這場國際斗爭包含了政治、經濟、環境、技術、法律、道義等多方面的角逐,但究其根本還是一個經濟發展空間的問題,即排放權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空間。而在這種情況下,誰掌握了最新的低碳技術,發展了低碳產業,誰就有可能在今后擁有更大的發展優勢與發展空間。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后經濟危機時代各國謀篇布局的首選,大家都在按照低碳經濟來調整各自的結構,轉變各自的發展方式。
毫無疑問,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在于技術創新,在本期專題中,讀者會看到,每家低碳企業崛起的背后都離不開技術的創新。同時,我們也發現,那些有長遠發展力的低碳企業除了掌握核心技術外,還應具備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這種商業模式不僅能使企業自身的血脈暢通,還具有循環減排的能力。
例如,本刊采寫的北京嘉博文和內蒙古毛烏素都是以環保、生態業起家的公司,但他們后來都是在找到了能與環保、生態實現有效對接的下游產業后,才開始煥發真正的活力。也正是在打造出完整的產業鏈條后,他們才得以成為零碳甚至“負碳”型企業。有意思的是,在商業模式形成之后,減排也成為這些企業發展的內在動力。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些擁有創新技術的低碳企業雖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成長能力,但他們依然是脆弱的,原因很簡單,他們走在了市場的前面,因此面對的風險也更大。此時,就需要政府意識的及時跟進和有關政策的及時調整。市場是殘酷的,但我們不希望看到政策成為壓倒這些低碳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方面,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低碳企業具備發展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政府這只手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支持、促進低碳企業內在動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