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陳婧
圖:由丹佛斯(中國)公司提供

“每到冬季,我就比較郁悶:小區是集中供暖,暖氣比較充足,但也使家里變得很燥熱,既浪費能源,又很不舒服。”家住北京海淀區的韓先生說。
韓先生曾向物業公司反映,能不能把暖氣的溫度降一些。物業管理人員的回答是:不行。理由是韓先生家的樓層高,溫度自然要高一些,如果溫度調低了,住在樓下的老年人該不同意了。“年輕人忍著點吧,”物業說。“沒有辦法,我只有自己開窗戶透透氣,散散熱。”
韓先生的房子建筑面積為100平米,按每平方米30元收費,他家一年的采暖費為3000元。而如果使用“熱計量”0.16元每千瓦時收費,按照室內溫度20攝氏度、每建筑平方米一個采暖季耗能量75.84千瓦時測算,韓先生一年至少要少繳納1700元的基本熱費。
一筆經濟賬算下來,韓先生不僅每年要多交不少費用,而且還極大地造成了能源浪費。
據有關部門統計,建筑的能耗約占社會總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采暖和空調,大約占20%左右。而我國實行了數十年的集中供暖體制,就是直接導致浪費嚴重、能耗高、供熱質量差等諸多問題的主要原因。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丹麥。
20世紀70年代,正如很多發達國家一樣,丹麥遭受了全球能源危機的沖擊,能源短缺成為經濟發展的瓶頸。丹麥當時的供熱系統效率很低,導致大量的熱能浪費。為了改善此現象,丹麥政府在住宅供熱上采取了一個新的節能框架。通過立法制定強制性實施措施,引導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最終實現了每平米節約熱能50%的明顯成效。
分析丹麥的成功經驗,關鍵因素是政府立法在新增建筑物內必須安裝和使用先進供熱控制器件。當然,包括丹佛斯在內的企業和私營部門在提供和完善節能技術過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作為丹麥工業制造龍頭企業的丹佛斯,其核心產品恒溫自動控制閥(以下簡稱溫控閥)已經成為整個節能鏈中的重要環節,今天在歐洲幾乎每一個暖氣片上都能看到丹佛斯的溫控產品。
1993年丹佛斯進入中國的時候,也將它的產品和服務方案帶到了中國。其中,溫控閥作為丹佛斯少數能看見,并且為人所知的產品,在中國已經銷售了超過200萬套,占據了中國市場的半壁江山。
丹佛斯中國供熱空調事業部總監艾建川在接受采訪中表示,供暖“熱計量”收費方式,是近年來國家推行供熱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在這種方式中,安裝熱表和恒溫控制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
“通過溫控閥,用戶可以按需自主調節室溫,用多少熱都能在熱表上計算出來,用戶按熱付費。從而實現自主和節約用暖。供暖企業也能因居民節約用暖而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消耗。”
艾建川告訴記者,在溫控閥白色的手柄內部,有一個感溫包,能夠感受房間溫度,根據熱漲冷縮的原理控制閥門的開度,即控制通過的熱水量。當房間溫度達到要求時,閥門關小,進入散熱器的流量也減少,高溫水不經過散熱器直接回爐再加熱,導致爐子出水溫度迅速升高。這時爐子本身的水溫傳感器感受到水溫高于要求值時,爐子就會自動停火。而如果沒有溫控閥,這項功能就很難起到作用,白白消耗很多燃氣。

另外,通過調節刻度可以讓終端客戶實現不同類型的房間和不同人居住的各種要求,溫度設置“在6攝氏度到28攝氏度之間。”
根據丹佛斯提供的數據表明,一個裝有溫控閥的供熱系統比傳統的供熱方式平均節約能耗50%左右。以北京為例,2004年建設的太陽園12樓由于沒有安裝溫控閥,平均每平米耗熱量達32.76,而2001年建設的天津龍潭西里小區在設計標準同樣的情況下,安裝溫控閥后每平米耗熱量僅為18.33。“在天津,通過安裝溫控閥已經產生了顯著的節能效果。與按面積收費相比,大約60%的用戶得到了8~18%的熱費退款。”艾建川解釋說,“在北京,如果在3.5億平米的住宅中安裝溫控閥,每個取暖季能夠節約建筑能耗15~30%,約150~200萬噸標準煤。”
如今,整個溫控閥市場上有很多國內外品牌,競爭激烈,但是在丹佛斯剛來到中國時,它是當時唯一一家能生產此類產品的企業。從1943年麥茲設計了第一款溫控閥到現在,丹佛斯在全球的銷售量已經超過了4億個,在中國銷量超過200萬個,按每個溫控閥每年節約185元、20加侖油計算,已安裝丹佛斯溫控閥的中國市場平均每年實際節約3.7億人民幣,4000萬加侖油。
盡管好處多多,但推廣起來并不容易。“熱計量還面臨不少瓶頸,現在試點單位做得較好的天津、北京等地,采取的還是先按面積全額收費,然后根據一個冬天節約用熱多少,退多少錢的做法。”
對天津來說,丹佛斯恐怕意味著更多東西。可以說:天津影響了丹佛斯,而丹佛斯也影響了天津。
從1995年丹佛斯選擇天津作為中國生產基地開始,天津市政府在建筑節能方面的理念和行動開始逐漸走在了全國前列。日前,天津市已在建筑節能標準中明確提出,新建建筑安裝暖氣片時需同時安裝熱量計量裝置和溫控閥。
目前,天津成為全國供暖體制改革的試點城市之一,是供暖補貼市場化的先行者。而這方面的成績,不能說沒有丹佛斯的功勞。丹麥上世紀70年代通過立法實行強制性節能措施后,建筑面積逐年上升,而供熱能源消耗逐年下降,這一成功經驗正是丹佛斯致力想傳授給中國的。
如果說丹佛斯的恒溫閥裝置只是保證了終端節能,那么其區域供熱解決方案的施行則為中國北方整體的供熱節能之路提供了技術保障。
“熱改項目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它的發展不是光靠企業自己開拓市場就足夠的。事實上,政府的大力推動也起著關鍵性的作用。”丹佛斯中國區域能源部總監于海軍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3.7億人民幣
丹佛斯在全球的銷售量已經超過了4億個,在中國銷量超過200萬個,按每個溫控閥每年節約185元、20加侖油計算,已安裝丹佛斯溫控閥的中國市場平均每年實際節約3.7億人民幣,4000萬加侖油
他舉了一個例子:2005年,丹麥外交部國際開發援助署和長春市政府合作長春市玉潭集中供熱項目熱網工程,主要用于采購熱源廠循環泵以及丹佛斯變頻器、丹佛斯換熱機組、熱網控制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設備。“項目由丹佛斯牽頭的數家丹麥公司聯合完成的。丹佛斯作為總承包商,為長春市玉潭集中供熱項目熱網工程提供核心設備和技術、設備調試運行及服務進行總負責。”于海軍解釋說,“通過丹佛斯換熱機組,檢測供水溫度和室外溫度,自動調節電動調節閥的開度,實現熱力站的供熱熱量自動調節。”
2008年12月,項目正式驗收合格,正式投入運營后,取代了之前煙囪林立的高能耗小鍋爐,大大改善了長春的空氣質量,并為實現了整體節能減排10%,“每年將為長春市減少粉塵排放量34872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22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5萬噸。”
于海軍介紹說,“作為全球集中供熱領先企業的丹佛斯,已經在國內實施了至少14個此類集中供熱項目。”遍布華北、東北、西北各個省市、地區,“開始的時候政府也表示懷疑,但是,長春項目的成功為供熱體制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佐證。”丹佛斯熱改項目的回報周期大致是在3~4年。
2010年,于海軍表示將會加大東北、華北、西北地區二、三線城市的推廣力度。他和艾建川都不約而同地認為,“熱改工程和熱計量的推廣在局部地方和局部城市得到了大規模的支持,尤其是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后,對于節能減排,政府開始越來越重視,有的城市當年已經開始采取行動。”
這在于海軍眼中是件好事情。
自2003年7月,建設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城鎮供熱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逐步取消按面積計收熱費,積極推行按用熱量分戶計量收費辦法”開始,2005年底,八部委再次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城鎮供熱體制改革的意見》,要求“穩步推行按用熱量計量收費制度,促進供、用熱雙方節能。”按照建設部的設想,通過力挺供熱體制改革,供熱采暖的節能將承擔至少1/3的建筑節能任務指標。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被建設部寄以厚望的供熱節能開始時期并不理想。
在其氣勢磅礴的外表下,成長的煩惱也在不斷地顯現。即使是節能運動走在全國前列的天津,也難以擺脫這些難題。
天津的供暖體系改革走出了第一步,即將作為單位福利的供暖補貼貨幣化,由原來單位報銷改為以工資形式發放給員工。但是,和很多城市一樣,更加關鍵性的第二步,即由按照供暖面積收取取暖費改為按熱量收取的改革依然沒有真正貫徹。
“建筑節能的技術問題解決實際上已經不算難題。”艾建川認為,真正政策上的保證和普及才是熱改最為關鍵的。
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無可否認的是,建筑節能已經算得上是阻力相對較小的一項改革。“由于中國能源問題的日益迫近,政府推動改革的決心毋庸置疑。”
2009年11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制定了《北方采暖地區既有居住建筑供熱計量及節能改造項目驗收辦法》。辦法明確“既有居住建筑節能改造與分戶熱計量改造必須同步實施,并率先實行供熱計量收費。不進行分戶熱計量改造、不實施供熱計量收費的,不得通過驗收,不得撥付中央獎勵資金”。
決心由此可見一斑,不過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的專家也表示,供暖“熱計量”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它取決于供熱設備建設、維護,建筑節能標準,“基礎熱價和可變熱價”的應用等諸多配套制度能否建立和完善,但是熱計量將會是行業發展的方向這點不容置疑,只有從根本上理順各種關系,才能使供暖市場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