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其忠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導, 中醫藥文化研究與傳播中心常務副主任
天人相應,老子所謂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人處于天地之間,其生命活動與宇宙自然密切相關。中醫養生學得益于這一思想,視天人相應為養生的最高境界。《呂氏春秋·盡數》指出:根據自然變化規律,人可主動進行調攝,趨利避害,以獲長壽。早在《黃帝內經》亦有類似養生學思想,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有云:“天有四時五行,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明確指出了季節氣候與精神情志相感應的關系。《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更是專篇討論由于四季氣候變化而養生調神隨之有別的具體內容,其中對起臥、穿戴、發型、飲食、情志、運動等均有明確提示。

動靜結合 動者屬陽,靜者屬陰,動靜相宜,陰陽協調,是生命變化的內在依據。中醫學基于對動靜的哲學認識,賦予其在生命科學中的具體內涵。就人體的物質基礎與生理功能的概括而言,人體可分陰精與陽氣兩大類別。陰精主靜,為人體營養之根源;陽氣主動,為人體運動之根本。一陰一陽,一動一靜,以維持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其他如興奮與抑制、清醒與睡眠、運動與靜止、分化與合成等,均與陰陽動靜協調有關。誠如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岳《類經圖翼·醫翼》所說:“天下之萬理,出于一動一靜。”養生學中所云之靜,多指“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清代張培仁《妙香室叢話》)。筆者以為,形須常動,神須恒靜,動靜結合,以靜為主。此“靜”者,非指形不動也,而指心靜神寧,即便形動之時,也應于神靜為先。
形神兼備 形與神是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觀念。廣義的形,泛指一切客觀存在的有形之物。廣義的神,當指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外在表現及內在規律。這一哲學概念引入中醫學理論,用于對人體生命運動進行高度概括。形,在人體即為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以及氣血津液等生命物質。神,在人體即指情志、意識、思維等精神活動,以及生命活動的外部表現。形神對于生命的重要性,誠如《上古天真論》所言:“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
形神兼備觀,落實于養生保健,須做到既注重養形,亦強調養神,且養神更須先于養形,即所謂“養生先養心”。在中醫理論中,喜、怒、思、悲、恐等五志雖分屬于五臟,然總統于心。誠如明代張景岳在《類經》中所說:“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心為藏神之臟,養生先養心,即養生先調神。中醫學素有“得神者昌,失神者亡”之說,強調神的健旺飽滿是身體健康的必要保證,神的活動失調是疾病發生的內在依據。動靜與形神之間又存在著密切的辯證關系。形是動靜變化的物質基礎,神是物質動靜變化的表現與主宰。大體而言,養生應動靜相濟,動以養形,靜以養神,動者為健,靜者為康,形神合一,盡終天年。
辨體調補 合理調補是中醫養生的特色之一。無論是用藥進補,還是以食調補,均需辨明體質、證情、時節、地域等諸多因素,根據每個個體的具體情況施以不同的調補手段。大凡先天稟賦不足、后天脾胃失養、勞累過度損傷、病后體虛待復、年邁形神不支等,均可施以調補。合理的調補有利于養生,漫補峻補不利于健康,甚則反而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