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云 譚興元
礦建施工企業屬高危行業,常年在自然條件惡劣的艱苦環境下施工,走南闖北,四海為家,人們都不愿意選擇這個行業。而他卻格外珍惜這份工作,用汗水和艱辛,帶領掘進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展示了農民工的奉獻精神。他就是被重慶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農民工”,被重慶市總工會授予“五一勞動獎章”的重慶能源集團巨能川九建設公司第六項目部603掘進隊隊長王佑。
目光炯炯有神的王佑出生在大婁山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山的偉岸造就了他如山般的堅韌品質。1995年10月,他力排親朋好友的勸阻,來到巨能川九建設公司當上了一名掘進工,人稱“煤二哥”。
王佑工作踏實,刻苦鉆研技術,不懂就問,很快就熟悉了井下施工流程。兩年后,王佑當選掘進班長。為了帶好班組,他常念安全、質量“緊箍咒”。一次,在陜西象山煤礦老虎溝井的石門發碹中,班組職工認為頂板巖石堅硬,便連支模尺寸也不檢查,就在無腿棚作臨時支護的情況下進行施工作業。王佑來到磧頭,發現問題后狠狠地批評道:“用無腿棚接頂,實際上就是空頂作業,支模不檢查尺寸會造成質量事故,如果冒頂,悲劇就會降臨到我們頭上!”他組織職工接實棚頂,檢查支模尺寸,在消除了安全隱患后,才讓大家繼續發碹。
1998年初,在新疆淺水河煤礦掘進過程中,突遇流沙層,在一段高6米的流沙冒頂地帶,王佑高喊:“趕快撤離危險區!”而自己卻直接爬上了碹背,讓安全員站在安全地點指揮他,一根一根的木材被他用來封頂,終于頂住了冒落,確保了施工安全。他還在施工的過程中總結出“四勤”工作法,即:勤查頂板和巖幫,勤查風管接頭,勤查打眼有無異常,勤查隱患是否排除,有效保證了施工安全。
王佑是一員勤奮的虎將,當上隊長后,經常一天工作10小時,不僅工作沖鋒在前,而且管理更加科學。他在培訓中學到循環制約理論后,便將其應用到安全和工程質量管理中。
他根據各個工序的特點,采用施工安全、工程質量循環制約的辦法,以每道工序的優良品和施工安全來保證每班工程質量的優良,再以每班工程質量優良品和施工安全來保證全隊工程質量的優良,從而形成了一環扣一環的工程質量和施工安全監督體系。2008年5月,在山西寺河煤礦施工中,他帶領603隊成功完成了斷面為28.55平方米、掘進成巷為150米的施工任務,刷新了在寺河礦的掘進紀錄。
前年底,在公司舉辦的掘進技術比武大賽中,他組織的隊伍更是搶眼。伴隨著鑿巖機“突、突、突”的節奏,他展開布眼、掌控打眼夾角、吹洗眼孔、安全警戒、“一炮三檢”、放炮,一系列操作有條不紊,三茬炮后,早班班組掘進5.8米,中班、夜班接著競賽,最終以一個圓班掘進15.9米的成績,創造了在山西全巖平巷炮掘的最高紀錄。
為了工程,他常常是跟了白班又跟夜班。職工問他:“這樣干下去身體能吃得消嗎?”他微微一笑:“挺過這段時間就好了。不這樣做,會影響全隊職工的工作情緒和攻堅任務的完成。”
職工們為他的精神所感動,只要有他跟班,工作效率總是很高。有一次,由于地壓過大,導致回風立井井壁破裂,形成導水裂隙,涌水量高達每小時12立方米。當時正是寒冬臘月,王佑帶領職工不顧寒冷,硬是把1.2噸的槽鋼拉上去安裝好,然后再打注漿孔灌漿,連續在井下工作了18個小時。從井下出來的他,眼睛腫了,渾身都濕透了,不知道是汗水還是涌水。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連妻子都認不出他了,但他沒有叫一聲苦,只是咧著嘴微微一笑。
一絲不茍的工作精神和無私奉獻的人生態度,使王佑成為礦建戰線的驕子,并先后被集團公司評為掘進操作能手、優秀黨員。在他身上,時時處處彰顯著農民工這個群體的堅韌品質和奉獻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