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周江 ■吳江晨

“異地辦廠、原地納稅”這八字改革如同一支強心針注入了徽州區延綿的山脈,激活了徽州經濟的疲乏軟肋。
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鎮黨委書記江海經常回憶起2003年那個寒冷的冬天。
剛當選西溪南鎮鎮長的他,面對的是厚厚的一疊賬本,細算之后,江海的心瞬間凝結成一塊冰,鄉鎮政府負債近300 萬元。還有幾天就要過春節了,辛苦一年的村干部們的工資還沒有發放,江海騎著摩托車冒著風雨跑錢,最后終于借到了10 萬元“救急錢”。
當時,在徽州區欠了一屁股債的鄉鎮不僅僅是西溪南鎮。徽州區財政局農村財政管理局長胡春云向記者介紹,2004年以前徽州區所有鄉鎮外債高達1600 萬元,鄉鎮的政府電話幾乎全部因為欠費而停機,幾個沒有停機的電話還被當成寶貝鎖起來,以免流失話費。
一年之后,徽州區農業稅全面免除,而這之前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收入已經占到山區鄉財政收入的70%以上。“沒有最慘,只有更慘”是江海此時的內心寫照。鄉鎮政府特別是山區鄉立刻陷入了困境,徽州區財政局的一份材料顯示,取消“兩稅”收入后,鄉鎮財政收入銳減,鄉鎮政府已經成為無車、無電話、無工資保障,無公益事業的“四無政府”。“當時窮得連辦公的墨水都沒有了。”西溪南村黨總支書記吳鳳江回憶起那段艱難的時光,說了這句辛酸的話。
當最后一滴墨水被吸盡之時,也迎來了改革的春天。“窮則思變,徽州區的財政改革實實在在是被窮困逼出來的!”徽州區財政局局長彭文蘋面對記者,介紹起“異地辦廠,原地納稅”這“八字真經”出臺的背景。
2005年,這項逼出來的改革落地執行。《徽州區鄉鎮財源建設管理辦法》規定,所有鄉鎮不用考慮本地自然條件和人文歷史保護,一律在城區的工業園區招商引資,所引企業的財政貢獻,被計入該鄉鎮財政收入而非引入地財政收入,并據此兌現給各鄉鎮財政分成。
此時的江海看到了一絲曙光,但是“招商辦廠”離他們太遙遠,他們還沒有從“收農業稅”這根深蒂固的舊觀念中走出。為了讓鄉鎮干部迅速“入戲”,區政府組織了一系列集體培訓:黨校老師授課、觀摩江浙發達地區鄉鎮、去大型企業參觀……
當看到華西村的巨變,聽完華西村吳仁寶書記慷慨激昂的講座之后,江海將內心的觸動化成了現實的行動。憑著“十網打魚九網空,打到一網就成功”的招商精神,江海奔波在蘇州、杭州、上海……為了招入一個企業,往返五六趟最后卻宣告失敗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一趟趟奔跑換來的數字讓人耀眼,截至2009年底,西溪南鎮共為工業園區引進企業50 多家,財政收入實現1808萬元,不僅清欠了鎮、村兩級所有債務,鎮級可用財力結余還有800 多萬元。如今,配備了商務車招商的江海信心十足。
有信心的絕不止江海,2005年徽州區鄉鎮級財政收入是4010 萬元,而2009年這個數字已達到15699 萬元,4年之間3.5 倍的增量讓人驚嘆。2009年鄉鎮財政收入如今占到了整個徽州區比重的70%,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71家,其中鄉鎮的企業占有47 家。
彭文蘋向記者描述,現在鄉鎮長們和她說話聲音洪亮,與以前四處籌錢時已經判若兩人。鄉鎮政府從以前保運轉過渡到了保民生,對于農村公共集體設施和文化事業建設都進行了相當大的投入。如今的鄉鎮長們經常給財政局下“命令”,安排如何使用鄉鎮的財力結余資金,她笑談這些鄉鎮長們真是“翻身”了。
在沒有實行“異地辦廠、原地納稅”之前,西溪南村只有一個罐頭廠,招商的事情只與鎮干部有關系,而村干部幾乎所有時間花在了收取農業稅。村級債務實在無法承受之時甚至收取“豬頭稅”,一頭豬征稅10 元錢。
“當時村里的各項事業猶如一潭死水,有一次打雷把變壓器打壞了,停電就停了一個多月。直到每一戶集資了20 元才有錢換了一個變壓器。”吳鳳江感嘆道:“當時也很想為村里修條路,可現實的情況是鎮里等區里給錢,村里等鎮里給錢,干什么事情都感覺手長袖子短。”
當2005年“異地辦廠、原地納稅”開始實施之時,吳鳳江并不知道徽州區的鄉鎮被分成三種類型:城區鎮、半山區鎮和山區鄉。這些鄉鎮按照上一年貢獻給地方的財政收入作為基數,城區鎮,可在基數內拿到5%,新增部分的50%也由區財政返還給鄉鎮;半山區鄉鎮的比例則分別為15%、80%,山區鄉鎮比例依次為20%、100%。
而鎮長江海迅速領會了這些數字,這個“區對鄉鎮”的政策被江海學來用到村一級,其余鄉鎮紛紛效仿。江海一開始給各村的政策是:村里招商引資的新增財力,由鎮里結算后,80%獎勵給村里。
吳鳳江“心動”了,與此同時他也成了鎮里的培訓對象,當看到紅豆集團的老板以收兔毛起家,吳鳳江頓時有了底氣。他原本以為企業家都是了不得的大人物,現在才知道企業家也有很多是農民出身。

培訓之后的吳鳳江迅速將自己打造成為“千里眼”和“順風耳”。村里來了親友、或是村里在外務工的人,都成了吳鳳江的信息情報來源。吳鳳江經常組織村民開會或電話聯系外地務工的村民,不放過任何一條信息。
令吳鳳江得意的是西溪南村2009年招到了5 個企業,鎮里獎勵了村集體稅收收入十幾萬元,如今的吳鳳江感覺“袖子”長了。
陽春三月,西溪南村新建的文化中心已經封頂,民生服務開始完善。吳鳳江眼前曾經的“一潭死水”如今已經碧波蕩漾。
喜氣洋洋的景象遍布徽州山區。徽州區的革命老區——富溪鄉,鄉黨委書記吳躍輝介紹說,富溪鄉近幾年財政投入300 萬元,通過對上爭取籌集了800萬元,實現了“村村通”;利用上級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民生工程,鄉里又配套投資50 萬元,使全鄉100%的農戶喝上干凈的自來水;鄉鎮還為每個村撥錢,并通過其他渠道籌集400 多萬元修了村級公共活動場所和各村便民橋。而2002年之前,富溪鄉只有鄉里通了公路,各村還都是土路,當時就算上面給撥錢,鄉里也沒錢來配套。
而更讓人稱道的只有3000 多人的洽舍鄉,既沒有區位優勢,又沒有資源優勢,更沒有特色產業,長期以來鄉級財政年年靠上級轉移支付。“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政策出臺后,該鄉招商引進5 家企業落戶到徽州經濟開發區,鄉財政收入從2004年的73 萬元,迅速增加到去年的1008 萬元,5年增長13 倍,人均財政收入近3 千元。5年間,洽舍鄉政府先后籌資2000 多萬元建設村級公路、改造衛生院、新建養老院。
徽州區分管招商的副區長吳立民介紹,2005年之前徽州區各鄉鎮停留在上級“補血”階段,而現在的鄉鎮有了自己的企業,已經邁進了自己造血并供血的新階段。
“鄉鎮的招商小組好比動車組的節節車廂,開足馬力駛出徽州山區。他們‘節節激活、節節發力、節節作為’,全區招商工作碩果累累。”吳立民副區長向記者接著介紹,“分管招商的鄉鎮長一年到頭在家的日子很少,一個月有20 天都在外地駐點招商,為的就是能第一時間獲取信息。”
徽州區的工業資源并不突出,浙江杭絲集團2005年以“試探者”的角色踏入徽州區,他們并不建廠只租廠房。
如何能留住企業的心?徽州區亮出了十二個字“圍墻內你們辦,圍墻外我們辦”,即企業圍墻內的生產經營活動由自己負責,企業圍墻外的全部事務由招商單位負責。
招商項目入駐園區后,項目引進單位就是項目的服務單位,承擔辦理從工商手續到稅務登記等所需的各項證照,并成為項目業主與政府有關部門聯系的永久紐帶。每一個企業都有一個副縣級以上的干部作為企業的聯系人,為企業進行全程全方位服務。杭絲集團的負責人張鵬告訴記者,“從開戶到開工我連工商等部門的大門還不知在哪呢!”
這種“圍墻內你們辦,圍墻外我們辦”的招商服務理念很快產生了“螞蟻效應”。吳立民副區長介紹,螞蟻不食獨食,發現食物總是回窩通報。與此相類似,客商認為徽州區的投資環境好,也會告知周圍的朋友,發動親朋一同前來投資。在徽州工業園區,浙商引來浙商,閩商引來閩商,從一個到八個,從一個項目到一個產業群,這樣的“裂變”不勝枚舉。
徽州區財政收入從660 萬元跨入億元臺階用了10年,而“裂變”之后,從一個億跨進兩個億只用了4年。去年全區7 個鄉鎮中有6 個鄉鎮財政收入過千萬元,今年徽州區將推進“非常6+1”計劃,確保所有鄉鎮年財政收入均突破千萬元大關。
徽州區委書記張武認為,“異地辦廠、原地納稅”不僅充分調動了鄉村干部參與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強化了全民招商的意識,而且在招商引資的火熱實踐中錘煉了干部的本領,增長了他們的才干。如今徽州區已經形成了區領導帶頭招商、部門分頭招商、鄉鎮及村組主動招商的濃厚氛圍。“火車跑得快、節節都要快”的動車組原理,在徽州區招商引資工作中得到了最好體現,收到了明顯成效。
在“異地辦廠、原地納稅”的政策激勵下,徽州區打破了行政區劃,淡化了區域地理優劣,為地處偏僻山區鄉鎮壯大自身實力開辟了新的出路。同時也實現了“金山銀山建在園區,綠水青山留在鄉鎮”的可持續發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