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芬
目前,許多護士缺乏疼痛知識,對疼痛的處理存在著很多誤解,以致在疼痛護理中沒能充分運用處于前沿領域的疼痛知識和麻醉性鎮痛技術,疼痛處理不足的情況在腫瘤科、手術外科、重癥監護、急診科、內科等各科疼痛患者中廣泛存在[1]。護理人員作為和患者接觸最多、最直接的醫療服務人群,被視為疼痛護理的實施者,護士不光是患者疼痛狀態的主要評估者、止痛措施的具體落實者,同時也是其他專業人員的協作者、疼痛患者及家屬的教育者和指導者。因此,在疼痛護理過程中,護士的知識和態度會直接影響疼痛的治療效果。鑒于對疼痛處理不足的持續存在,國內外對護理人員疼痛和麻醉性鎮痛藥知識的調查越來越多,也越來越深入[2-4]。
1.1 對象 選擇2009年1月~12月在我院工作的護理人員110人作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所用問卷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主要包括:現工作的科室、以往是否有較深刻的疼痛經歷、是否接受過疼痛知識教育、疼痛知識培訓等。描述性統計維度包括:一般看法、直接態度、行為打算、直接控制、間接態度、主觀規范和間接控制。一般看法和直接態度的項目采用Liket5分法,該維度的得分總和等于每個項目的得分之和,得分越高,表明對疼痛的處理和麻醉性鎮痛藥的態度越積極。后五個維度均采用liket7分法,在統計分析之前將回答者的得分從1(極可能或極愿意)到7(極不可能或極不愿意)轉換成+3(極可能或極愿意)到-3(極不可能或極不愿意);直接控制和行為打算的得分則分別等于其所屬項目的得分之和。間接態度、直接控制、間接控制、行為打算各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對疼痛的處理的態度、控制、行為越積極。所有數據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各組數據所得結果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實際回收問卷95份,回收率86.36%.PMS量表各維度的平均得分分別為:直接態度21.13分、間接態度0.69分、主觀規范1.10分、直接控制-2.55分、間接控制4.98分、行為打算-0.94分。是否接受過疼痛知識培訓對護士疼痛處理知識、態度和行為傾向的影響見表1。
3.1 直接態度 直接態度維度的得分,表明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的給藥態度不太積極。護士對其中很多項目的回答顯示其對疼痛處理和麻醉性鎮痛藥給藥持消極態度:分別39.9%、48%、68.6%的護士認為對有吸毒史的患者、老年患者、兒童不應當給予其麻醉性鎮痛藥止痛;42.6%的護士認為假如一種麻醉性鎮痛藥是每隔4小時使用一次,護士應當告知在這4小時之內訴說疼痛的患者繼續等待,直到下次給藥時間,高達63.8%的護士認為術后使用麻醉性鎮痛藥的時間不應超過3天;77%的護士認為最好是使用盡可能少的麻醉性鎮痛藥,70.8%的護士認為緩解任何一種疼痛,通常最好是使用非麻醉性鎮痛藥而不是首選麻醉性鎮痛藥止痛,72.8%的護士認為一般來講,應當鼓勵患者使用非麻醉性鎮痛藥而不是麻醉性鎮痛藥止痛,76.1%的護士認為用麻醉性鎮痛藥止痛時可能導致成癮。這些都表明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給藥的態度是消極的。幾十年來盡管疼痛護理領域取得了一些進步,大量研究和調查表明,不論麻醉藥的劑量多大,用藥多久,在用麻醉藥鎮痛患者中,成癮的發生率小于1%,但是即將走上臨床工作崗位的護士仍然不愿意給予疼痛患者增加安全有效的嗎啡的劑量,仍然對成癮抱著過于擔憂的態度,這些消極的態度會對其以后的疼痛護理工作造成很大的阻礙。

表1 是否接受過疼痛知識培訓對護士疼痛處理、態度和行為傾向的影響
3.2 間接態度 與國外調查相比,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的間接態度的分數是很低的。給患者長期使用麻醉性鎮痛藥后,分別只有51.3%, 36.1%和41.1%的護士認同患者能增加舒適感、增強自理能力和活動能力,但是有57.0%,70.0%和55.1%的護士認為長期使用麻醉性鎮痛藥會使患者產生不舒適副作用、成癮和疼痛緩解不充分。與此相對應,分別有65.9%,65.5%和65.8%的護士對患者長期使用麻醉性鎮痛藥后增加舒適感、增強自理能力和活動能力持期待態度,有57.2%, 54.9%和51.3%的護士則表示不能接受患者出現成癮、副作用和疼痛緩解不充分的情況。這些結果表明,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的療效存在懷疑的態度,對鎮痛藥的副作用過于擔心,這些都會間接影響護士在以后臨床工作中對麻醉性鎮痛藥給藥的護理。
3.3 主觀規范 主觀的規范指的是來自患者、患者的家屬/朋友、護士同事和醫療同事等社會約定俗成的看法和信念,這些方面的壓力在不同程度會影響到護理人員在疼痛護理過程中的決策。本調查表明護士認為患者、患者的家屬/朋友、護士同事和醫療同事贊成應當給疼痛患者使用麻醉性鎮痛藥的比率分別為53.3%,38.5%,23.9%和31.0%,對患者、患者的家屬/朋友、護士同事和醫療同事的給藥態度不太確定的比率分別為31.6%,29.6%,43.6%和38.6%,Edwards的調查則表明有近80%的護士認為患者及其家屬/朋友、護理醫療同事都是贊同對疼痛患者予以麻醉性鎮痛藥,這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本次調查對象是護士,對護士而言臨床經驗相對缺乏,對醫療過程中各方面的態度尚不太確定,另一方面也可據此推測我國醫院對麻醉性鎮痛藥的給藥持較消極態度,使得不管是患者與其親屬還是醫務人員都對鎮痛藥給藥不太積極。另外,本調查表明分別有41.3%,31.8%,40.8%和54.0%的護士會依從患者、患者的家屬/朋友、護士同事和醫療同事的意愿,Edwards的調查結果則分別是依從患者94%、患者的家屬/朋友54%、護士同事68%、醫療同事86%。結果表明我國的護士最趨向于依從醫療同事的觀點和看法,國外護士則更認同患者的感受和意見,這和我國研究發現臨床護理人員將解除疼痛看作醫生的事,護士在臨床中只是機械執行醫囑,不愿意也很少注意觀察患者對疼痛的反應及止痛效果是一致的。
3.4 間接控制 間接控制與護理單元的期望、給藥的途徑、患者疼痛的類型、患者的內外科病情情況及患者人口學特征有關,是指這些因素對護理人員給藥過程中的影響。本調查表明在給患者長期使用麻醉性鎮痛藥時,分別有38.5%,53.1%,66.8%,67.3%和52.8%的護士表示會考慮護理單元對給藥的期望程度、給藥的途徑、患者疼痛的類型、患者內外科病情情況和人口學特征各項因素;在護士看來,這些因素對給藥行為是否實行的影響程度分別是護理單元的期望30.3%、給藥途徑43.8%、患者疼痛的類型57.0%,患者內外科病情情況62.8%、患者的人口學特征46.3%。這表明護士在給藥過程中更趨向于關注患者疼痛類型和病情情況等自身因素,受護理單元的影響較小。
3.5 直接控制 直接的控制是指在疼痛處理過程中執行某項行為的難易程度,與外部資源和機會因素有關。在臨床給藥的過程中,醫生給患者開長期備用醫囑的處方,護士則協同其他護理人員決定了給藥時間,因此護理人員在給藥過程中是具備一定權利的。本研究結果表明,護士直接控制維度的得分呈負數,和國外對護理人員的調查相比距離是很大的,只有11.2%的護士認為對疼痛患者給予麻醉性鎮痛藥在護士的控制范圍之內,只有15.6%的護士認為給患者長期使用麻醉性鎮痛藥是件容易的事,認為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的長期備用醫囑給藥有權利的只占18.6%;Edwards的調查表明有約80%的護士認為給藥對于他們而言是容易的,并且給藥是在他們的權力控制范圍之內。本研究結果表明國內護士對自身在疼痛處理過程中的權利還沒有充分的認識,因此也很難在疼痛護理過程中肩負起自身的責任,發揮自身的作用;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國內外護士在疼痛處理中的職能和權力是有實際差別的,國情的不同這一現實的差距也可能是導致國內外護理人員對自身職能認識有差別的原因之一,這方面有待于以后做更進一步的研究。籍此也希望能引起國內衛生有關部門的重視,在以后的護理管理中,適當給予護理人員在疼痛處理過程中的權力,以提高護理人員在疼痛護理中的積極性。
3.6 行為打算 行為打算代表行為將被執行的可能性程度,本維度的得分和直接控制的得分都是負數,表明護士對麻醉性鎮痛藥的給藥持消極態度:護士對于疼痛患者的麻醉性鎮痛藥的長期備用醫囑,其試圖給藥的可能性只有近30%,表示確定有給藥這一行為打算的只有6.8%。這些結果表明以護士目前的知識、態度水平,難以給患者提供適當的疼痛護理。
[1]李漓,劉雪琴.護士疼痛知識掌握情況的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6):633-635.
[2]喻惠丹,Marcia Perini,劉義蘭,等.護士對老年病人疼痛知識掌握的現狀調查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95-698.
[3]張翠娣,黃錚.某院護理人員對癌痛認知狀況的調查與分析[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6A):20-22.
[4]陳維平.疼痛護理認知能力對疼痛控制影響的調查與分析[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6,18(4):313-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