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月平 徐永濤
腦癱是康復科常見小兒神經性疾病,是指從出生前到出生后腦發育時期各種原因所致的以非進行性病變為基礎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綜合征[1],其癥狀多在2歲之前出現,以痙攣型最為常見。若不給予及時的治療和有效的康復訓練,很可能留下種種后遺癥,影響到患兒的日后生活,給患兒和家長帶來很大精神上和心理上的負擔。腦癱康復是一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包括功能,心理,智力,語言等多方面的訓練。為了提高康復效果,我們對腦癱患兒分別采取留院康復指導和家庭訓練的康復模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并做初步分析。
1.1 一般資料 從2007年5月~2009年2月本院共接收腦癱康復期患兒124例,所有病例均參照《小兒腦性癱瘓》[2],結合腦電圖檢查、智力測試和影像學檢查等確診和分型。男69例,女55例。年齡最大7歲,最小8個月,平均3.4歲,其中3歲以下患兒85例,3~5歲患兒28例,6歲以上患兒11例。病例分型:不隨意運動型22例,痙攣型71例,強直型8例,共濟失調型11例,肌張力低下型12例?;純焊鶕浼彝ソ洕闆r,接送方便程度和自身意愿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63例,均給予家庭訓練指導;對照組61例,均留院接受康復訓練。兩組在一般資料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ataxia):以小腦損傷為主。
1.2 方法 所有患兒均結合臨床癥狀和病歷做全身綜合評估,由康復小組制定適合患兒的康復目標及治療方案。實驗組患兒由治療師指導進行康復訓練;對照組患兒以門診指導的形式將訓練內容教給家長,由家長指導訓練,并在登記表上記錄每天訓練進程及出現的問題。家長定期帶患兒來院接受檢查和指導,并根據反饋情況調整訓練計劃。兩組康復訓練方式基本相同,具體如下:
1.2.1 綜合訓練 根據患兒情況鼓勵其看喜歡的電視和書籍,練習識字和計數,辨別方向、刷牙、洗臉、穿衣、起坐、翻身、自行進食、進行語言交流、稱呼人名、打招呼等。在堅持階段性康復訓練計劃的同時,應根據患兒的思想情緒變化和實際康復程度適當調整訓練的強度與難度,讓患者能夠耐受并樂意繼續接受康復治療。小兒情緒變化較大,很容易產生挫敗感,因此要保持其好奇心,根據患兒興趣設定個體化的康復訓練項目。在訓練欠缺理想時,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安慰,并幫患兒一同尋找解決方案,增強患兒信心。在患兒取得進步時,要給予及時的夸獎和贊賞,使患兒能以積極飽滿的心態繼續訓練。
1.2.2 語言訓練 呼吸運動是保證氣流能按照一定的強度和節律有效沖擊聲帶發聲的基礎,包括深呼吸和屏氣,控制吸氣與呼氣的速度,調節氣流的吸入和呼出等。語言訓練應先從呼吸運動開始,逐步過渡到口唇運動,如閉唇、咧嘴、露牙、吹氣等,此外還包括舌體的吐納及上下左右的活動。在上述訓練完成后,即可開始語言訓練。先從簡單的元音逐步過渡到字、詞,簡單常用的句子,由對口型模仿發聲逐步到自主發聲聯系。選擇一些患兒感興趣的話題,加強和患兒的交流,增強患兒的交流欲望。注意傾聽患兒的聲音,對患兒由于口齒不清發出的模糊音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引導患兒逐步說話。
1.2.3 肢體訓練 從被動訓練開始,逐步過渡到主動訓練。(1)翻身訓練:用雙手分別握住患兒的踝關節,首先使欲翻向側的下肢伸展,另一側下肢屈曲內收,內旋轉到對側,帶動上身翻轉至對側,反復練習。(2)頭部訓練[3]:患兒髖關節、膝關節取伸展位,家長或康復人員用兩手扶助患兒肩關節和肘關節,完成肘或手的支撐動作,并用玩具在離患兒眼睛30cm的水平位置緩慢的左右及上下移動,訓練患兒眼球的追視能力及頭部運動。(3)步行的訓練:痙攣型患兒一側膝伸直時,另一側膝也隨之伸出,難以做出交替伸腿的運動。握住仰臥小兒足部或膝蓋,反復練習交互的髖、膝關節伸展和屈曲動作。在常規訓練的基礎上,可配合針刺、電療、推拿、按摩等中醫療法,以避免肌肉萎縮退化,增強關節的活動性。
1.3 效果評價 顯效:總運動商(FMQ)提高20~30分,生活基本能自理,智力接近正常,肢體功能基本正常。有效:總運動商(FMQ)提高10~20分,生活部分能自理,智力和肢體功能有不同程度好轉。無效:總運動商(FMQ)提高<10分,臨床癥狀無變化或加重。其中顯效率加有效率為總有效率。
經過康復訓練,兩組腦癱患兒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復。實驗組顯效率為77.8%,總有效率為98.4%,對照組顯效率為78.7%,總有效率為96.7%,兩組康復效果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康復效果統計
腦癱致病因素很多,包括產婦自身因素、分娩因素、遺傳因素、先天性營養不良等。腦癱患兒的康復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需要足夠的耐心和努力的堅持,以及科學的康復訓練[4]。目前康復訓練的方法較多,但關于其康復過程中人文因素的探討卻較為少見。我們認為,康復訓練的效果,不僅體現在訓練方法的科學性上,還與訓練過程中的人文關懷密切相關,因此,我們采用基本相同的訓練方法,由不同的施教者加以實踐。
從臨床統計來看,實驗組顯效率為77.8%,總有效率為98.4%,對照組顯效率為78.7%,總有效率為96.7%,兩組康復效果基本相當。我們認為,留院康復由專業人員指導訓練,能接更為科學的訓練方案。但由于對患兒的習慣,性格等并不能深入,全面的了解,因此進入角色較慢,在互動性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家庭訓練雖然由專業人員幫助指導,但在訓練的規范性和科學性上肯定要稍顯不足。但是患兒從小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對父母有很強的信任感和依賴感,此外,家長對患兒的生活習性也相當了解,能給予患兒更合適的情感慰藉和鼓勵,因此在互動交流環節上顯然要強于對照組。雖然兩種訓練模式的康復效果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和完善,但從目前來看,我們認為,患兒家庭應根據自身經濟,交通等方面的因素,選擇更適合患兒的康復訓練模式,從而達到最好的康復效果。
[1]湯合杰.腦癱康復訓練與思考[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8,11(6):1396-1397.
[2]李樹春.小兒腦性癱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3,209,221.
[3]劉文.中西醫結合醫院-家庭康復模式綜合治療小兒腦癱96例臨床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08,19(6):61-63.
[4]劉震寰.腦性癱瘓的中西醫結合社區-家庭康復模式[J].第十屆全國小兒腦癱學術研討會論文匯集,2009:14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