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鋒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皮膚病,目前采用藥物治療,可以改善臨床癥狀和縮短病程。筆者從2005年1月~2009年1月采用西米替丁聯合病毒唑治療帶狀皰疹65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筆者從2005年1月~2009年1月門診收治130例帶狀皰疹患者,所有患者無肝、腎功能障礙和糖尿病,無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史。女性患者排除妊娠期及哺乳期。入選后隨機分為分為治療組66例和對照組64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和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1.2 治療方法 治療組:病毒唑0.6g+生理鹽水250ml靜滴,1次/d。西米替丁0.6g+5%葡萄糖250ml靜滴,1次/d。同時口服病毒靈片,3次/d。對照組:除單純應用等劑量病毒靈外,同時對癥處理。
1.3 療效標準[1]痊愈:皮損基本消退,疼痛基本消失;顯效:皮損大部分消退,局部疼痛明顯減輕;好轉:皮損部分消退,疼痛減輕;無效:皮損小部分消退,疼痛無減輕。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 例數 性別 男/女 年齡(歲) 平均年齡(歲) 平均病程(d) 受累部位頭面部 軀干部 肢端部治療組 66 40/26 18~75 28.0±39.5 3.05±9.5 22 35 9對照組 64 37/27 19~79 26.7±34.6 2.64±5.6 20 31 13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1.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7.0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8.13%,兩組療效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組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ZV)感染引起[1],為自限性疾病。帶狀皰疹的治療主要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同時還要以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癥和后遺神經痛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為目的[2]。
西咪替丁為H2受體拮抗劑,能抑制由食物、組胺或五肽胃泌素等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并使其酸度降低。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近年來發現,西咪替丁具有抗病毒感染、減輕炎癥反應、提高T淋巴細胞轉化率、增強機體免疫的功能。該藥對組胺有顯著減輕作用,減輕免疫復合物對機體的病理性損傷,能使血管收縮及皰疹消失。同時還具有止痛、止癢、促進潰瘍愈合的作用,適用于治療帶狀皰疹、流行性腮腺炎,也是治療水痘的首選藥物。還適用于一些過敏性皮膚病的治療。
西咪替丁其治療機理與其抗組胺作用有關,組織胺能誘導T抑制細胞的活性,從而抑制了T淋巴細胞的轉化和增殖,抑制細胞毒作用和遲發型超敏反應。西咪替丁還能直接增強吞噬細胞功能,這在清除病毒中也起一定作用[3]。

表2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表3 兩組臨床癥狀和體征的改善情況比較
病毒唑是一種廣譜、非選擇性抗病毒藥,通過抑制RNA、DNA病毒的復制而達到抗病毒作用。
病毒唑、西米替丁聯合作用的機制主要是抑制病毒合成酶,在感染細胞內磷酸化為三氮唑核苷單磷酸,后者競爭性抑制肌苷一5-單磷酸脫氫酶,使肌昔單磷酸不能轉化為次黃嘌呤單磷酸,從而阻斷單磷酸的合成,抑制多種RNA和DNA復制[4]。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7.00%,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8.13%,兩組療效經統計學分析,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治療組的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西米替丁聯合病毒唑治療帶狀皰疹療效較好,止痛時間、止皰時間、結痂時間均明顯降低,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0-301.
[2]勞英.西咪替丁的應用進展[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2,15(2):89-92
[3]Steer CB,Szer J,Sasadeusz J,et al.Varicella2zoster infection after allogeneic 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incidence,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with lowdose aciclovir and ganciclovir[J].Bone Marrow Transplant,2000,25(6):657-664.
[4]吳建兵,林麟.抗病毒藥物在皮膚科的應用[J].臨床皮膚科雜志,2006,35(1):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