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
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綜合管理的效果評價
李健
目的探討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綜合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社區就診的高血壓患者18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綜合管理組,每組各90例,對照組患者就診時,常規介紹高血壓基本知識,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管理組實施下列社區綜合管理:建立高血壓病管理檔案、專人負責高血壓管理工作、每月舉辦健康知識教育講座、行為干預、服藥指導、定期進行健康宣傳及檢查。結果兩組實施社區綜合管理前治療依從性、血壓、血壓達標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實施社區綜合管理后,管理組治療依從性遵醫性提高、血壓下降明顯,血壓達標及有效率增加(P<0.05)。結論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實施社區綜合管理,可以使治療依從性提高、血壓下降明顯、血壓達標及有效率增加。
社區干預;高血壓;生活方式;依從性
高血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慢性病,積極防治高血壓是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性措施,但因高血壓沒有明顯的自覺癥狀,很多患者缺乏主動治療的意識,缺少對高血壓相關危險因素的認識,平時不能自我管理,自我調節,因而血壓控制不佳。因此醫務人員對高血壓的規范化管理與治療,尤其是社區醫務人員的積極參與和有效的管理至關重要[1]。我社區是通過控制煙酒,合理營養,糖尿病人管理,健康教育,血壓監測等綜合干預措施來控制危險人群血壓,收到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社區就診的高血壓患者180例。男93例,女87例,年齡48~82歲,平均(64.9±12.7)歲;病程8~33年,平均(14.4±8.2)年;合并冠心病者62例、糖尿病者49例、腦血管病者23例、心功能不全者65例;將1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綜合管理組,每組各9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病程、血壓、并發癥等指標構成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按2005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版)規定的標準:在未服用抗高血壓藥情況下,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確診為高血壓,排除繼發性或惡性高血壓、精神病和智力障礙。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就診時,常規介紹高血壓基本知識,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管理組實施下列社區綜合管理:(1)建立高血壓病管理檔案,內容包括基本情況、職業、文化背景、健康狀況、飲食習慣、生活行為、是否服藥等。(2) 社區服務中心設專人負責高血壓管理工作,設立免費測血壓點,對高血壓患者定期測量血壓,根據其不同的血壓進行分級干預:1級高血壓患者重點放在高血壓知識的宣傳教育及不良生活行為的改變上,要求患者每周至少測量1次血壓,每次均記錄測量時間和血壓值,觀察3~6個月,若達不到預期效果,則指導服藥治療;2、3級高血壓患者,除干預以上內容外,重點放在規律、合理服藥及藥物選擇上,并幫助其選擇可長期應用、效果好、副作用少、價格合理的一種或兩種以上藥物。(3)每月舉辦健康知識教育講座,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病常見癥狀、發展后果、治療原則、預防措施、血壓監測方法等;不遵醫行為造成的后果,出現并發癥對健康的危害性;遵醫的道理和意義,增強遵醫囑的自覺性及飲食指導。(3)行為干預: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首先指導患者合理膳食,平時以清淡飲食為主,限制鈉鹽攝入,少吃或禁食含鈉高的咸菜、腌制品等食物,多吃含鉀較多的食品,限制脂肪的攝入,控制體重,戒煙限酒,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來制定一些循序漸進的體育活動,如散步、氣功、太極拳、體操、慢跑等,以活動后不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眼花、血壓升高、脈搏加快等癥狀作為限制最大活動量的指征。(4)服藥指導。囑患者服藥嚴格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不得擅自停藥或改藥,動員家屬積極參與督促病人服藥,反復強調規律用藥的重要性,并提供相應書面資料,在確保療效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用藥的種類、次數,盡可能選擇副作用低、廉價、長效的控釋片劑,避免多次用藥的麻煩。自覺定期測量血壓并做詳細記錄.(5)社區服務中心定期進行健康知識版面巡展,利用“世界高血壓日、糖尿病日、無煙日”等進行宣傳,舉辦義診、咨詢活動,每半年免費進行血糖、血脂、尿酸、體重檢測,每年免費做心臟超聲多普勒、心電圖、胸片、B超檢查。
1.4 效果評定 (1)治療依從性[2]:從患者飲食、運動、生活嗜好、精神壓力、服藥、血壓監測及定期復查等7個方面對患者進行觀察,少于或等于2項不符為依從性好(但只要不服藥或不規范服藥即判為依從性差),3項及>3項不符即判為依從性差;(2)血壓變化;(3)血壓達標情況(根據2004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分達標、有效和無效)。
1.5 統計學處理 采取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應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實施社區綜合管理前治療依從性、血壓、血壓達標情況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管理組治療依從性遵醫性提高、血壓下降明顯,血壓達標及有效率增加(P<0.05),見表1。
近年來高血壓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疾病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仍處于極低水平[3],因此,作為一種慢性的終身性疾病,在防治過程中必須控制危險因素、早診早治、規范管理。實踐證明高血壓可防可控制,WHO在全球慢性病報告中指出“如果立即行動起來,對慢性病實施干預,在未來l0年內,每年將減少2%的慢性病發病,至少可換回3600萬條早逝的生命”[4]。社區防治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區資源和適宜的衛生技術,具有方便、經濟、連續的服務特點,由此可見,社區常見慢性病高血壓的防治意義重大[5]。
健康教育是社區規范化管理的重要措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改變患者不健康的行為,建立積極向上的健康行為,定期給予相關保健知識及健康教育,使患者通過參與增強“自我保健”的意識,在實踐中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從而提高對疾病的藥物及非藥物治療的依從性。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個體化、規范化的防治理念必須通過健康教育的形式深入廣泛地滲透到社區居民中去,我們通過加強宣教工作、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提高社區居民的科普知識普及,樹立健康觀念,增加高血壓患者對疾病的理解和認識程度;應用發放圖片式健康教育手冊、專題講座、個別交談等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屬宣傳相關知識,定期為高血壓病人提供血壓監測,為患者制訂疾病治療的合理目標,調整藥物合理用量,使血壓控制在理想水平,并根據個體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干預措施,從而達到對高血壓病的早防、早治、合理治療的目的,本研究結果表明,管理組通過醫務人員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與具體行為干預相結合,在充分考慮患者個體特點和經濟狀況的前提下,從改善依從性細節著手,使患者具體落實到行動上,使管理組治療依從性遵醫性提高、血壓下降明顯,血壓達標及有效率增加。因此,在社區開展對高血壓病綜合干預,可以幫助高危人群改善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管理率和控制率,降低血壓水平,減少并發癥的發生[6]。

表1 兩組管理前后治療依從性、血壓水平、血壓達標及有效情況比較
[1]王增武,武陽豐.醫療衛生人員的高血壓知識、態度和行為[J].中國健康教育,2003,19(3):1002.
[2]楊麗娟,隋捷,李榮,等.健康教育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健康教育,2008,24(5):375-376.
[3]“基層醫生高血壓檢出、評估、治療及預防綜合規范研究”課題組.北京市城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高血壓防治現狀的對比研究[J].中華心血臂病雜志,2004,32(11):1021-1025.
[4]北京市衛生局.常見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管理手冊-高血壓管理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0.
[5]唐新華.重視高血壓的社區防治提高高血壓的治療率和控制率[J].心腦血管病防治,2008,8(5):285-287.
[6]王熙福,王堅平,歐陽榮超,等.社區高血壓病患者依從性的觀察[J].中華老年腦血管病雜志,2005,7(1):59.
10.3969/j.issn.1009-4393.2010.14.020
300142 天津市河北區中山醫院 (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