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蘊慧 李慧娟 朱國文
產后抑郁癥是指產婦分娩早期出現的以哭泣、憂郁、疲乏、易怒、焦慮、沮喪、悲哀等一系列癥狀為特征的心理障礙,一般發生在產后6周內。產后抑郁不僅對產婦的自身健康、婚姻和家庭有不良的影響,而且還會對哺乳和母嬰關系產生影響,更甚者會引起產婦殺嬰和自殺的行為,危害極大,國內外不乏此類報道[1]。因此,關注產后抑郁對孕產期婦女的影響,可以為產前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詢提供依據,醫務人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孕產期的心理衛生保健工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09年1月在我院門診進行產前檢查的孕產婦100例,且符合以下標準:(1)在我院分娩,并于產后6周進行產后診視;(2)按照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進行評分:①EPDS總分≤12分為正常組,②EPDS總分≥13分為產后抑郁組,并于產后1周再評分1次;(3)知情同意。同時排除既往有嚴重軀體疾病、智能障礙及精神障礙的患者。回顧性分析具有完整資料的孕產婦100例,其中正常組72例,年齡22~36歲,平均年齡(25.1±4.3)歲;孕周33~41周,平均38.6周。產后抑郁組28例,年齡20~33歲,平均年齡(24.3±3.6)歲;孕周32~42周,平均38.3周。兩組孕產婦年齡、孕周上具有均衡性。
1.2 觀察項目 記錄產后24h陰道流血量、初乳始動時間及泌乳量。
1.3 判定標準 泌乳量以產后72h是否能夠滿足新生兒需要而定。(1)乳量少:不能滿足新生兒需要;(2)乳量中:能滿足新生兒需要;(3)乳量多:除能滿足新生兒需要外,哺乳后乳汁仍有剩余。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1.5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計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孕產婦產后24h陰道流血量比較 見表1。
2.2 兩組孕產婦產后72h的泌乳量比較 產后抑郁組產婦產后泌乳始動時間為(36.3±12.5)h,正常組為(25.1±10.7)h,差別有顯著性意義(P<0.01)。兩組孕產婦產后72h的泌乳量間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x2=16.78,P<0.01,見表2)。
妊娠分娩是孕齡婦女的一種正常、自然的生理現象,對孕產婦來說,也是一次巨大的生理變化和心理應激過程。她們在經歷懷孕、分娩、產后恢復及哺乳等一系列生理過程中,會產生各種心理、生理改變,一旦某些改變的程度和性質超越了正常界限,則成為病理性的改變。因此,我們不僅要重視圍生期母嬰的生理、生長發育的變化,還應關注孕產婦的個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狀態的變化。
本研究結果表明,產后抑郁對產婦產后生理、心理具有負面效應,影響產婦產后康復。有報道發現,精神因素對哺乳的影響是因為泌乳是在復雜的生殖內分泌系統作用下進行的、有多種內分泌激素參與的復雜活動,其中泌乳素是維持乳汁分泌的最重要的激素[1]。這些激素在下丘腦-垂體分泌,而抑郁、焦慮、睡眠欠佳等不良精神因素通過大腦皮質直接影響下丘腦、垂體的功能,減少了泌乳素的分泌,導致乳汁分泌減少。此外,泌乳素高峰是在睡眠1h內迅速出現的,在熟睡中維持較高水平,醒后開始下降[2]。產后抑郁常伴有失眠、早醒等,引起泌乳素的分泌減少,影響母乳的分泌。此外,產后抑郁的另一個突出表現食欲不振導致營養缺乏,同樣影響乳汁的分泌。

表1 兩組孕產婦產后24h陰道流血量比較

表2 兩組孕產婦產后72h的泌乳量比較
通過本項研究,我們認為,應積極開展孕產婦的心理衛生保健工作,使孕產婦全面了解分娩過程并對產后情況做好積極的應對,達到消除產前緊張恐懼、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此外,還應做好其家庭成員的心理衛生宣教工作,使他們處理好與產婦之間的關系,讓孕產婦有一個充滿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
[1]馮國珍.產后抑郁的健康教育對泌乳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08,16(2):110.
[2]梁明娟,羅敏,王慶娟,等.產后抑郁對泌乳的影響[J].廣西醫學,2006,28(17):1039-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