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勵華 王玉霞
胎膜早破是指在臨產前胎膜破裂。胎膜早破是產科臨床常見的產前并發癥,也是頭位難產的早期臨床表現。妊娠滿37周后的胎膜早破發生率10%,妊娠不滿37周的胎膜早破發生率2.0%~3.5%[1]。其發病率高,防治胎膜早破對降低圍生期母兒患病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義。現回顧性分析齊市克山縣婦幼保健院診治的212例胎膜早破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9月住我院分娩的無妊娠并發癥及合并癥的產婦資料2096例,年齡18~40歲,孕31~41+5周。其中胎膜早破212例,孕31~40+3周,占同期住院分娩總數的10.11%,初產婦160例,經產婦52例,無妊娠合并癥及并發癥,隨機抽取本院同期無胎膜早破住院的產婦300例為對照組,兩組孕婦年齡、產次和孕周差異無顯著性。
1.2 診斷標準及臨床表現 胎膜早破的診斷標準參照樂杰主編的《婦產科學》第7版。孕婦突感有較多液體從陰道流出,有時可混有胎脂及胎糞,無腹痛等其他產兆。肛診將胎先露部上推,見陰道流液量增加。陰道液pH≥6.5,陰道液涂片檢查見羊齒狀結晶。
1.3 胎膜早破的處理 凡胎膜早破入院的孕婦,均采取臀高位休息,定期外陰清潔護理,破膜超過12h者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妊娠28~35周、胎膜早破不伴感染、羊水平段≥3cm,予期待療法。妊娠35周后,胎肺成熟,宮頸成熟,無禁忌證可引產。胎頭高浮,胎位異常,宮頸不成熟,胎肺成熟,明顯羊膜腔感染,伴有胎兒窘迫,抗感染同時行剖宮產終止妊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x2檢驗。
2.1 胎膜早破與分娩方式,見表1。
對照組經陰道分娩率明顯高于胎膜早破組(P<0.05)。
2.2 胎膜早破與母嬰并發癥,見表2。
胎膜早破組早產兒、頭盆不稱、新生兒窒息及產褥感染的發生率均高于對照組(P<0.05)。
3.1 胎膜早破的發病因素 胎膜早破是產科常見并發癥。近年來,其發生率有明顯增加的趨勢,其原因有感染、胎位異常、宮內壓力增大或不均、宮頸功能不全、胎膜發育不良與結構異常、創傷等因素有關。近年來,有學者發現與感染、炎癥及膠原蛋白降解,相關的基因多態性也可能是胎膜早破的高危因素之一[2]。通過加強孕期保健,孕前及孕期積極治療下生殖道感染及牙周炎,孕晚期禁止性生活,及時糾正胎位異常,補充足量維生素等,可減少胎膜早破的發生。

表1 512例產婦分娩方式[n(%)]

表2 512例產婦母嬰并發癥[n(%)]
3.2 胎膜早破與分娩方式 胎膜早破與難產互為因果關系。胎膜破裂后羊水減少,降低了羊水的緩沖作用,易發生胎兒宮內窘迫。同時羊水減少易導致宮縮不協調,影響分娩機制及產力,增加難產及剖宮產率[2]。另外,胎膜早破對孕婦及家屬有一定的心理壓力,對自然分娩缺乏信心,要求剖宮產結束妊娠。本組資料顯示胎膜早破組的剖宮產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3.3 胎膜早破對母兒影響 本組資料顯示,胎膜早破組的早產率、產褥病率和新生兒窒息率均顯著高于對照組。胎膜破裂后,陰道及宮頸細菌逆行進入宮腔,引起絨毛膜炎,或使感染加重,從而使宮縮乏力、產程延長,增加了難產及手術產率,使產褥病率增高。同時,羊水減少,降低了羊水的緩沖作用,易導致胎兒窘迫、新生兒窒息。此外,宮內感染使胎兒對缺氧的耐受力下降,增加了胎兒宮內窘迫的發生率。
3.4 胎膜早破的處理 胎膜早破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對其治療也應采取綜合治療。對28~35周胎膜早破者,若無明顯宮內感染癥狀,可在有效抗感染的同時保胎、促胎肺成熟治療,給予抗生素預防感染并密切觀察感染征象,一旦有宮內感染癥狀,立即終止妊娠。滿孕35周的胎兒基本成熟,應盡快終止妊娠。因此,胎膜早破者應加強監護,嚴密觀察,及時處理,以減少母兒危害。
[1]樂杰.婦產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37.
[2]馬向秀.胎膜早破260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06,5(6):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