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臘鳳
銀屑病是一種慢性頑固性疾病。銀屑病的遷延不愈、反復發作、病程逐漸加重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為探究對銀屑病患者展開心理分析對其生活質量的影響,我科對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并展開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取得較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擇2008年1月~12月我院皮膚科收治的銀屑病患者60例,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35.1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40年;其中,普通型銀屑病33例,占55%;紅皮癥型銀屑病6例,占10%;膿皰型銀屑病8例,占13.33%。所有病例均符合銀屑病的診斷標準,無精神病病史[1]。其中,進展期40例,占66.67%;恢復期19例,占31.67%。所有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兩組在年齡、性別比、病程、并發癥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
1.2.1 心理分析 通過查閱病例、觀察患者各項生命指標、與患者本人親自交談等多種方式了解病人心理狀態,現將患者主要心理狀態總結如下。
(1)自卑型心理 此型多見于青壯年,尤以未婚者為重。由于銀屑病都有不同程度的皮損,影響個人的外觀,同時銀屑病反復發作,久治不愈。嚴重影響社交、正常工作和學習,聯系到個人婚姻、家庭等問題,從而失去生活情趣和治療信心,表現為悲觀、絕望、性格內向、固執、唉聲嘆氣、不言不語、食之無味、處于消極狀態,甚至產生輕生之念。
(2)焦躁型心理 此型多見于中老年,病程較長。重癥銀屑病患者常全身有皮疹,伴有瘙癢,影響睡眠和休息,心焦如火,煩躁易怒,加之求治心切,四處求醫,尋找“靈丹妙藥”,濫用藥物,同時盲目忌口,把魚、蝦等高蛋白食物視作“廢物”,導致營養不良,影響治療效果,使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2]。
(3)疑懼型心理 銀屑病患者久治不愈,加之部分患者對本病認識不足,認為是不治之癥,表現為多疑、緊張、恐懼,千方百計隱瞞自己的病情,不知所措,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愿參與集體活動,經常受到疾病困擾和精神負擔的雙重折磨,病人往往難以自拔。
1.2.2 護理方案
對照組采用單純基礎護理,試驗組在基礎護理基礎上加心理護理內容,具體如下:
(1)整體護理 向患者講解有關銀屑病的知識,耐心傾聽及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疑問,提高患者的自我意識,強調患者積極的方面,肯定患者對已存在的皮膚受損的心理反應是正常的,誘導其宣泄心中苦悶、煩惱、悲痛,并給予正確的引導、暗示,告知情緒對本病的正負面影響,使之能理智、科學地對待,并鼓勵患者講出疾病對自己角色的影響,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同時讓患者及家屬明白該病并無傳染性,并要求患者禁煙酒,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個性護理 關心、體貼患者,對有自卑心理的患者,主動接近他們,給予真誠的安慰和鼓勵,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使其感受到關心和尊重。對于治療心切,到處尋求“靈丹妙藥”者,強調合理用藥的必要性。耐心向病人講解飲食與銀屑病的發生、發展有密切的聯系,指導患者科學運用飲食療法,有針對性地加強營養,促進康復。
(3)環境護理 盡量讓患者之間相互交流、溝通,獲得正確的信息,消除患者的孤獨感,同時通過集體授課,發放宣傳頁、組織學術專題演講、聆聽優美旋律的心理音樂帶等形式,使患者全身放松,以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構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治療氛圍,在循循誘導和優美音樂中進入心曠神怡的意境和輕松安靜狀態。并積極鼓勵患者參加文體及社交活動,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繼而減輕精神負擔,消除恐懼、緊張、焦慮、煩惱等不良情緒,產生一系列正常性身心反應。同時保持居室的潔凈、安靜,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
經過我科的護理,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有了不同改善,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試驗組心理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此外,護理結束后的隨訪也顯示,試驗組護理滿意率為94.7%,對照組護理滿意率為60.4%,試驗組護理滿意程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各項指標比較
銀屑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頑固性皮膚疾病,雖不直接危及生命,但是對身心健康有直接影響,目前本病尚無特殊的預防方法和治療方法,飲食上要求忌食刺激性食物,皮膚護理上忌搔抓及熱水洗燙;基礎護理結合心理護理可獲得短期治愈,由于多數患者會反復發作,所以,患者的心理狀況在疾病的恢復中受到關注。
在銀屑病的反復發生過程中,心理及社會因素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經過我們臨床研究發現,銀屑病患者的病情和癥狀與精神緊張相關,42%的患者有嚴重的精神緊張,37%的患者情緒抑郁。最近的臨床研究顯示銀屑病患者的副交感神經張力不足,交感神經興奮性低下,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全面降低,長期負性情緒反應性引起NGF過度分泌及兩受體過度表達,從而進一步引起銀屑病的加重。一般認為與下列因素有關:(1)銀屑病難治易復發,患者多產生焦慮情緒;(2)由于病變發生于暴露部位,影響患者的軀體形象;(3)銀屑病患者生活質量受影響;(4)與病后嚴重經濟負擔有關;(5)與個人心理素質和對疾病認識不足有關。
人們常將銀屑病與傳染病相聯系,使病人認為他人會對自己有偏見,從而產生自卑心理,不愿進入公共場所,女性患者在性生活、社交、文體活動等方面尤為明顯[3]。我們針對上述原因,從患者的實際情況出發,一方面對患者展開基礎護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或改善,繼而間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另一方面通過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況,對患者展開心理干預,直接改善其心理狀況。從臨床效果來看,基礎護理結合心理護理能顯著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從而對患者康復產生積極有利的影響,值得在臨床上應用和推廣。
[1]蔡碧珊,王曉華,陳文靜,等.59例銀屑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8,2(4):85-86.
[2]李玉華,胡英.80例重癥銀屑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其護理干預[J].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6,2(13):174-175.
[3]馮占芹,顏愛萍.尋常型銀屑病患者心理因素分析及護理干預[J].皮膚與性病,2009,2(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