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亮 茍金海
【新聞鏈接】
2009年12月7日~19日,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歷經13天的艱難談判于當地時間12月19日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閉幕。會議的最終階段為領導人會議,于18日起舉行,約130國領導人與會,被聯合國官員形容為“歷史盛事”。

中美印等五國達成初步聲明,而美歐堅持有條件談判立場,77國集團反對哥本哈根協議。溫家寶總理承諾將努力實現甚至超過減排目標,中國減排目標不與任何國家掛鉤,并稱中國節能減排力度最大,發展中國家贊賞中國承諾。哥本哈根大會未能達成一致意見,進步有限,各方情緒失望,會議期待等墨西哥氣候大會談判開啟?!陡绫竟鶇f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由于該協議未獲全體通過,不具有決議同等的執行效力。會議凸顯了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利益沖突尖銳化,在僵持局面背后的重要原因是,懸而未決的焦點問題在各方博弈下無法得到終極回答。
【考點分析】

一、 政治學科角度
1.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國家利益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權益,維護國家利益是主權國家對外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哥本哈根氣候會議與會各國未能達成一致意見,國家利益的差異是決定性因素。
2. 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是國家合作的基礎,而利益對立則是引起國家沖突的根源。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共同利益,所以,在這次會議上,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比較一致的立場,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較為一致,都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國家,他們的立場較為一致。
3. 國際社會需要協調各國間的國家利益,處理好國家間的矛盾,促進國際關系的健康發展。聯合國組織這次會議的最終目的在于落實巴里路線圖,促進各國的妥協,實現全球氣候的好轉。
4. 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第15屆氣候會議的召開再次表明,發展問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發展差距問題,始終是影響當前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

5. 我國的國家性質和國家利益決定了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標是維護我國的獨立和主權,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6. 聯合國是當代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是其宗旨,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上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有著其自身的局限性。
二、 地理學科角度
1. 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及應對措施。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波及全球,涉及人口、環境、資源、生態、糧食等諸多問題,對發展中國家及發達國家都有影響,碳關稅、低碳經濟、新能源等反映各國在積極探索應對措施。
2. 新能源的開發及面臨的問題。清潔能源如太陽能、水能、風能、核能等的開發利用,將會逐步改善現在的能源消費結構,但發展中國家也面臨著資金、技術等問題。
3. 可持續發展內涵及遵循的原則。環境問題的實質是發展問題,人類的發展應該同環境、資源相協調,發展循環經濟,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
4. 歐洲西部的氣候、洋流。以哥本哈根為背景,來考察歐洲西部的氣候、洋流等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識。
5. 發達國家的人口、工業與環境問題。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為背景,考察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模式、人口老齡化問題,當前氣候變暖與發達國家的污染及產業轉移時轉嫁污染的問題。
【習題精練】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當地時間12月7日10時40分左右在有“環保之城”美譽的丹麥首都哥本哈根(55°43′N 12°34′E)開幕,有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參加峰會,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于當地時間12月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閉幕。據此回答1~5題。
1.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開幕時,北京的時間約為:
A. 7日17時40分 B. 8日17時40分
C. 7日17時32分 D. 7日17時24分
2.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期間,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方向是:
A. 向北移動
B. 向南移動
C. 先向南后向北移動
D. 先向北后向南移動
3.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召開期間,日地距離會:
A. 越來越近 B. 先近后遠
C. 先遠后近 D. 越來越遠
4.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于當地時間12月19日下午在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后閉幕。此時我國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A. 漠河出現極夜現象
B. 北京晝長夜短
C. 上海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小值
D. 澳門正準備回歸祖國10周年慶典活動
5. 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有來自192個國家的談判代表參加峰會,如此多的成員國參會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A. 公平性 B. 持續性
C. 共同性 D. 競爭性
6. 哥本哈根四季溫和,夏季平均氣溫最高約為22°C,最低約為14°C,而冬季的低溫約在0°C左右,降雨量也十分適中,但全年四季皆有雨,冬季僅有少量降雪,當地氣候的成因為:
A.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B. 受極地高壓控制
C. 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D. 受西風帶影響
7. 和哥本哈根屬于同一氣候類型的是()
A. 羅馬 B. 開普敦
C. 惠靈頓 D. 紐約
8. 全球氣候變暖會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由于海平面上升可能第一個被海水淹沒的國家是
A. 馬爾代夫 B. 圖瓦盧
C. 荷蘭 D. 新西蘭
9. 我國已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做承諾,到2010年實現單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到2020年16%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我國也正在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估計會在哥本哈根會議前后推出,可能新能源占比還會提高。據消息人士透露,規劃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2000萬千瓦,核電大的8600萬千瓦,風電大的1.5億千瓦。
我國太陽能最豐富的地區是(), 風能最豐富的地區是(),
核能最豐富的地區是(),水能最豐富的地區是()
A. 西南地區 B. 青藏地區
C. 東南沿海 D. 西北地區
10. 哥本哈根會議上“有人強顏歡笑,有人開懷大笑,有人愁容滿面,有人相當不滿,還有人在睡覺”。這種局面的出現說明:
A. 各國對哥本哈根能否達成協議漠不關心
B. 不同的國家對氣候問題的認識程度不同
C.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
D. 氣候變化關乎全人類利益
11. 下面是中新社發表的五河拍攝的漫畫《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談判進展艱難》,漫畫說明:
A. 各國的根本利益趨于一致
B. 發達國家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 各國都關注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D. 不同國家有著不同的國家利益
12.12月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會議和京都議定書第五次締約方會議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落幕。潘基文當天發表了一篇充滿感情色彩的講話說,過去的兩天令人“筋疲力盡”。我們進行的討論“時而有戲劇性,時而非常熱烈”。聯合國的宗旨是:
A. 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
B. 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促進世界經濟社會的發展
C. 當代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間的國際組織
D. 聯合國發揮著積極作用,也有著其自身的局限性
13. 上頁漫畫表達的含義是
A. 節能減排是實現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
B. 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做到節能減排
C. 節能減排有助于降低能耗,實現經濟效益的好轉
D. 減少能源消耗必須堅持按市場經濟規律辦事
14. 第四任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K. Waldheim)曾說:“富裕國家的糧食消耗導致了世界范圍內的饑餓。聯合國曾強烈主張這些國家削減肉食的消耗?!睆恼軐W與生活的角度分析,這說明:
A. 事物之間的聯系是普遍的、客觀的
B. 事物是不斷發展的,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C. 矛盾具有普遍性,正視矛盾才能解決矛盾
D. 矛盾具有特殊性,應該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15. 《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體現了
A. 按照經濟發展程度承擔國際義務
B. 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的權利與義務是對等的
C. 聯合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尊重和支持
D. 發達國家有能力而且應當多承擔國際義務
16. 上述材料還表明:
A. 人可以認識和改變事物之間的聯系
B. 事物的聯系是普遍的,也是有條件的
C. 事物發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 矛盾具有普遍性,也具有特殊性
17. 人口急劇增長、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嚴重短缺、生態持續惡化等問題近年來為世界各國所廣泛關注,根據下列所給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2009年12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此為起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黃河入??谘匕兜貐^,包括山東省的東營市、濱州市和濰坊、德州、淄博、煙臺市的部分地區,共涉及19個縣(市、區),總面積2.65萬平方公里,占全省1/6,總人口約985萬。該區域土地資源優勢突出,地理區位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系統獨具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具有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良好條件。位于黃河三角洲腹地的山東省東營、濱州兩市沿海灘涂有著良好的風力資源,吸引了許多國內外風力發電項目投資者。目前,已有十幾家風力發電企業競相投資。
材料二 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其蘊量巨大,全球的風能約為2.74×109MW,其中可利用的風能為2×107MW,比地球 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對于缺水、缺燃料和交通不便的沿海島嶼、草原牧區、山區和高原地帶,因地制宜地利用風力發電,非常適合,大有可為。
材料三 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黃河三角洲地區的開發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2008年,黃河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已超過15%。預計到2015年,這一地區將突破9300億元。依據《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的戰略定位是:建設全國重要的高效生態經濟示范區、特色產業基地、后備土地資源開發區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增長區域?!兑巹潯访鞔_了發展的近期和遠期目標,到2015年,基本形成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高效生態經濟發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經濟繁榮、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
根據材料一、二、三回答
(1)黃河三角洲風能豐富的主要原因是:
(2)黃河三角洲水能欠缺的原因有:
(3)黃河三角洲土地利用出現的最大問題是什么,其形成原因是:
(4)試評價廣泛利用風能對當前我國主要的消費能源和環境產生的影響。
(5)黃河三角洲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的經濟意義是什么?
18.《哥本哈根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潘基文說,他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取得的進展感到滿意,本次會議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出了一步。他表示,過去十三天的談判相當復雜,進展相當艱難。雖然本次會議沒有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但他將盡力推動在2010年實現這一點。
上述材料是怎樣體現矛盾觀點的?
參考答案
1. C 2. B 3. A4. D5. C 6. D7. C 8. B9. BDCA10. C 11. D12. A13. A 14. A15. B16. D
17. (1) 黃河三角洲為我國冬、夏季風的必經之地,風力較大且時間長;黃河三角洲地勢平坦,無任何山脈,而且瀕臨遼闊的渤海,具有無屏障、風力密度均勻等風能優勢。
(2) 黃河三角洲地處華北平原,人口眾多,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黃河下游缺乏支流匯入,徑流量小;蒸發旺盛,降水較少;黃河三角洲地勢平坦,缺乏大的落差。
(3) 土地鹽堿化
一是黃河三角洲降水較少而蒸發量較大,地勢低洼,地下水位高(高于臨界水位);二是人們不合理的耕作灌溉。
(4) 我國長期以來的能源消費結構是以煤炭為主,廣泛利用風能將會使煤炭市場減少,對山西經濟產生影響,但卻減輕了煤炭外運壓力;風能部分替代煤炭,將會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及二氧化硫、粉塵的排放,有利于改善大氣質量,優化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
(5) 加快發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不僅關系到環渤海地區整體實力的提升和區域協調發展的全局,也關系到環渤海和黃河下游生態環境的保護。國務院指出,要把《規劃》實施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貫徹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保護環渤海和黃河下游生態環境的重大舉措,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結合起來,促進發展方式根本性轉變,推動這一地區科學發展。
18. (1) 矛盾具有普遍性,應該正視矛盾,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氣候會議進展艱難,與會各方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矛盾關系。既要看到會議的進展,也要認識其局限。
(2) 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事物以及同一事物的不同發展階段,矛盾具有不同的特點。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與會各方利益復雜,既有相同利益也有著利益的沖突,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觀點。
(3) 矛盾發展有不平衡性,要善于抓主流、抓關鍵,抓住主要矛盾。哥本哈根氣候會議的矛盾復雜,主要矛盾是發達國家利益與全人類利益的沖突,解決問題的關鍵是發達國家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
(4) 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氣候會議矛盾的存在,是各國今后加強合作和交流的基礎。
文綜小貼士
巖倉使團
維新政府成立和廢藩置縣成功后,日本新政府為了全面改革和修改不平等條約,決定派出巖倉使節團出使西洋。巖倉使團于1871年12月23日從橫濱乘美國商船“亞美利加”號啟航,總共訪問了歐美12個國家,歷時1年零10個月。
巖倉使團以右大臣外務卿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以大久保利通(大藏卿)、木戶孝允(參議)、伊藤博文(工部大輔)、山口尚方(外務少輔)為副使,共48人,另有50多名留學生隨行。
為改舊約涉重洋,巖倉使團有兩點考察目的,一是向締約國致以“聘向之禮”,并修改不平等條約:二是參觀考察歐美各國先進文化和制度,以備日本實現現代化的參考。前太政大臣三條實美對其寄予很大希望,臨別致詞說:“外交內治,前途之大業,其成與否,實在此舉?!憋@然,這次使節團的出訪,是與日本命運尤關的重大舉動。
巖倉使團首到美國,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和國務卿菲什的熱情接待。但他們提出談判修改條約后,對方以沒有國書和委任狀為由拒絕談判。等到派人回日本弄到國書和委任狀后,交涉卻中止了。木戶孝允在日記中沮喪寫道:“彼之所欲者盡與之,我之所欲者一未能得,此間苦心竟成遺憾,唯有飲泣而已?!比缓髞淼綒W洲又提修約,日本的要求遭到英國強硬拒絕,還提出更加苛刻的修約方案,其他法、德、比等國也想趁機獲得更多的特權。
修約計劃失敗后,使節團變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對西方的詳細考察上,花一年加十個月,考察美英法比荷德俄丹麥瑞典意奧瑞士等12國,耗資達百萬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財政收入的2%以上)。
巖倉社團詳細考察,收獲頗多?;貒?,在十月政變中獲勝,以大久保為首的內治派(包括使節團的大部分成員)主政,把考察的收獲大部分變成了現實,大力推進明治維新,使日本成了資本主義的后起之秀。日本從此走上順利發展的近代化、現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