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迪
我國從1990年開始發展并正式出口綠色食品,十幾年時間,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初具規模。在我國,綠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按產品級別分,包括初級產品、初加工產品、深加工產品;按產品類別分,包括農林產品及其加工品、畜禽類、水產類、飲品類和其他產品。我國綠色食品分為A、AA兩級, AA級綠色食品等同于國際有機食品、生態食品。
一、我國綠色食品出口貿易現狀
1.出口增速較快,所占比重不大。我國綠色食品出口貿易額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勢態。由96年的0.09億美元上升至08年的24.80億美元,年均增長59.72%。從出口產品數來看,由02年的301個上升到07年2320個,年均增長50.45%。從綠色食品出口額占食品出口額的比重來看,由96年的0.088%上升到了07年的6.96%,年均增長48.79%。從綠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來看,由96年的0.006%到07年的0.176%,年均增長96.55%,但02年到07年年均增長卻是負值,為-7.4%。雖然綠色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國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比重也不大,07年僅為6.96%。我國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在06年為3.50%。06年全球有機食品產值達367億美元,而我國有機食品產值估計在8.9億美元左右,僅占2.4%。照目前全球綠色食品消費額為400億美元計算,我國綠色食品出口額僅占全球消費額的6.2%,增長空間巨大。
2.出口結構單一,附加值低。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四類產品上。從產品結構上來看,2007年,農林及其加工產品占出口總額的55.14%,畜禽類產品占出口總額的25.23%,水產類產品占出口總額的14.49%,飲品類產品占出口總額的3.27%。對比2007年與2006年,農林及其加工產品始終是綠色食品出口的重心,但2007年其比重下降了8.64個百分點,畜禽類產品07年較06年上漲了1.76個百分點,07年水產類產品出口增長較大,有6.83個百分點。2006年出口的綠色食品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比例為91.51%,2007年出口的綠色食品中初級產品和初加工產品占到94.51%。例如07年我國綠色蔬菜產量達到1019.13萬噸,而出口的蔬菜僅有34萬噸,算上蔬菜加工品17萬噸和冷凍保鮮蔬菜9.5萬噸,僅占產量的5.94%。鮮果產品出口量占產量的百分比也只有8.31%。有機蔬菜水果等產品由于受保質期限制,大多在國內市場銷售,由于加工儲存水平較低,生產、銷售跟不上國際市場節奏,勢必會影響出口量和金額。總體看來,綠色食品出口占據主導地位的依舊是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原材料產品。
3.出口企業規模不大,力量單薄。我國綠色食品出口企業數目不多,占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總數由02年的15.55%到07年的18.29%,年均增長率為30.92%;出口產品數由02年的301個上升到07年的2320個,年均增長50.45%,但占綠色食品產品總數到07年也僅為15.23%,出口產品數占產品總數比重年均增長為9.04%。單個出口企業的規模也呈現不斷下降趨勢,由02年的307.69萬美元/家下降到了07年的203.81萬美元/家,年均下降7.99%。出口額占產品年銷售額比重不穩定,呈下降趨勢,到07年僅占產品年銷售額比重的8.62%,02年到07年年均下降5.85%。單個產品出口金額由02年的279.07萬美元/個下降到了07年的92.24萬美元/個,年均下降24.79%。這與人民幣不斷升值有一定關系,但主要原因還是自身生產規模速度、產品等方面的問題。
4.出口市場相對集中,缺少多元化。我國綠色食品出口主要是有機食品的(AA級)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歐盟及北美,國內市場上幾乎不存在。主要出口的有機農產品為大豆、蔬菜、水稻和茶葉,出口量最大的有機農產品是有機蔬菜,有80%出口至日本,這與地理位置有關;第二是有機大田作物,主要出口至日本和歐盟;第三是有機茶,主要出口至歐盟。歐洲是中國有機農產品主要的出口地區,出口的有機農產品除了有機茶還包括葵花籽、瓜子、蕓豆、黑豆等;美國和日本則是中國有機農產品主要的出口國。雖然近幾年我國綠色食品出口的市場覆蓋率逐步擴大,出口風向標向亞洲各國、南美洲國家、大洋洲、俄羅斯、北歐及東歐等國偏轉,但我國綠色食品出口的市場過于集中,出口的地區依賴性比較強也是現實。
二、我國綠色食品出口競爭力不足原因分析
1.綠色食品國際標準不斷攀升。雖然我國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嚴密的綠色食品標準體系,該標準包括產地環境質量、生產技術、產品、食品包裝標簽、食品貯藏、運輸這六大部分,但國際標準日新月異,國內標準偏低以及存在體系差異,進入國際市場有諸多困難。例如農藥及有害物質的殘留標準明顯低于國際:菠菜中毒死蜱MRL值我國為1.0mg/kg,日本規定值為0.01mg/kg;恩諾沙星中國規定為0.2mg/kg,歐盟標準為0.01mg/kg。在食品加工過程中歐盟發布了上百個指令和決議對進口農畜產品嚴格要求。包裝標準國際上對木質包裝法令較多,我國綠色食品包裝材料落后,可回收率低。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即統一限量標準0.01mg/kg)和歐盟的綠色壁壘使得食品出口困難重重。
2.綠色食品生產環境不達標。綠色食品生產和發展的三個重要環節為:生產基地、新技術推廣、加工及貯運過程。基地生態環境質量是基礎和重要保證。但國內產地環境由于早期過度使用化肥、農藥,使得全國高肥力土壤僅占耕地面積的22%,農藥污染農田面積0.09億hm2。加之發展中對環境問題的不重視,僅工業廢棄物堆存占用和毀壞農田面積就達13.3萬hm2。由于技術缺陷,國內在加工、貯運過程中對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使得A級綠色食品在出口過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隱患。
3.綠色食品監測手段不完善。綠色食品國內認證機構到09年4月止共52家(中國質檢網);環境定點監測機構為71家(中綠網);產品質量定點監測機構為45家(中綠網)。很多不法機構自國家發布有害物質限量標準后,泛濫認證、監測,導致綠色食品質量良莠不齊,有些甚至名不符實。檢測手段不完善,法定檢測的項目不多,加之認證周期長而綠色食品標志利潤豐厚使得個體和機構趨之若鶩。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對全國154家大型超市調查顯示, 388家綠色食品企業的955個產品中,違規用標的占30.7%,而對于綠色蔬菜的調查假冒偽劣高達66.2%;02年河北省張家口市某綠色食品生產基地使用劇毒農藥致200多人食物中毒等案例都是檢測手段不完備的真實體現。美德日等發達國家在檢測手段上運用化學、生物、物理最新技術結合計算機、數學分析處理,達到自動監測一體化。
4.綠色食品品牌化戰略不明確。綠色食品性價比高,對于出口來而言,更是認證齊全。從我國綠色食品出口增長率優勢指數來看,當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出現較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時,即使各方面認證到位,消費者對此國的產品仍會排斥。我國綠色食品單個產品出口價格從02年的279.07萬美元下降到07年的92.24萬美元,下降幅度較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只能依靠價格優勢彌補。例如揚州邢江區的綠色食品品牌建設,擁有102個無公害食品品牌,16個綠色食品品牌,2個有機食品品牌,但尚未形成品牌的經濟效應,因為名牌幾乎沒有,甚至連省級名牌都沒有,企業對品牌意識淡薄,不能預見品牌帶來的巨額利潤。我國綠色食品在國際上的知名品牌較少,一方面是企業規模不足以形成名牌效應,企業對此的花費較少;另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還有所欠缺,市場導向有待進一步向良性方向發展。
5.綠色食品產業支撐體系不完善。我國綠色食品特別是有機食品生產,面臨較大的挑戰是在該產業的支撐體系不完善上。地區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得生產資料、加工原料以及技術服務等產業支撐體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綠色食品產業整體規模的擴大和快速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發展的支撐體系包括四方面,分別為環境技術、生產技術、加工技術和管理技術。目前,出口綠色食品較集中在東、北部地區,西部地區出口較少,而大量優質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如青海的奶業、蜂蜜等,缺乏政府導向和技術、信息支持,2007年山東出口綠色食品92168.01萬美元,占42.98%,而西部八省出口總額相加僅為山東省出口總額的15.80%。又例如我國綠色蔬菜水果的總產量并不是很低,但出口的蔬菜水果占產量的比例不到10%,大多為內銷,原因主要為產品保質期限、倉儲水平和物流等。西部綠色食品發展不起來很大一部分因素依舊歸結為配套產業支撐的不完備。
三、提升我國綠色食品出口競爭力的對策
第一,加固綠色食品出口的產業支撐體系,增加產品附加值。加強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實現從“土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嚴格控制生產五環節: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市場準入。擴大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區域及綠色基地建設,對各類產品實行分門別類的檔案、身份化管理,做到“標簽在手、綠色看得見、健康可查詢”。優化產品結構和出口結構,注重新產品研發,提高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沖破低價入世慣例。特別針對國際市場需求變化進行生產出口,例如對于冷凍蔬菜、水果、水產品、肉類國際需求旺盛,而我國技術力量不夠、物流也不到位,導致受保質期影響較大,對歐美市場開拓不足。要努力使A級產品與國際接軌,政府應建立好綠色食品出口的產業支撐體系,加強對國內消費者的引導,尤其做好中西部地區農業科技配套服務。
第二,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增加產業附加值。開發綠色食品應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實行有針對性的產業集群建設。比如西部地區政府可扶持建設綠色畜牧食品以及綠色奶制品產業集群,加強產業集群的塊狀化、帶狀化建設,實行科學管理、規范生產。而對于山東、黑龍江等生態環境較好、產品開發較多的區域,可以建設一批高起點、規模大、競爭力強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確保產品產量和質量。對于出口較多的省份,要重點培養龍頭企業,發揮示范帶頭效應,以大帶小,注重規模化建設,統一加強質量管理,增強產品的產業附加值。例如長白山的綠色食品產業集群發展,通過集群化發展截止06年底擁有全國馳名品牌6個,發展四大特色集群:中藥材和保健品加工、礦泉水、林特產品加工和酒類加工。
第三,開拓國際市場,培育品牌知名度。目前我國綠色食品出口對歐美市場過度依賴。食品產業要從依賴某個國外目標市場逐步轉向多個區域和國家,即出口地區國家的多元化,采取差異化營銷手段,不斷開拓海外市場。國內生產做好規劃,對于出口要形成良性競爭,即某一地區集中生產優勢產品,做大做專,主營國際某一區域出口,分散經營。對品牌的重視度加大,利用地區優勢組合生產使得品牌在全球的認可度提高,一般企業很難做到品牌國際知名度的深化,而利用地區優勢可較好的提升此知名度。例如東北大米、山東蜜棗、黃巖蜜橘等。
第四,拓寬企業融資渠道,改善市場競爭環境。綠色食品行業在國內還是國際上都屬于朝陽產業,要做好龍頭企業的帶動效應,國家應該在政策上給予優惠支持,例如稅收優惠,而對于有潛力的企業要做好資金上的有力扶持。尤其對于轉換期內的企業要扶持到位,補貼生產,增加其競爭力。在法律上加大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控制和懲罰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辦法。國家應建立適應的科技創新和人才支撐保障機制,對于綠色食品相關產業實行專款專用制度,引導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場潛力大、區域牽動強的產品,降低開發創新風險,特別是行業協會的完善發展,加強內部自律,外部風險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中國綠色食品網.
[2]張小蒂、李曉鐘.中國綠色食品貿易中信息障礙及其化解的制度安排[J].學術月刊, 2005-11.
[3]李曉鐘、張小蒂.我國綠色食品出口貿易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生態經濟.2007-12 .
[4]王德章、張晶.中國綠色食品出口市場現狀與趨勢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6-2.
[5]王琳.我國綠色食品國際競爭力探析[J].商業經濟,2007-10.
[6]謝瑾嵐.中國綠色食品發展現狀與趨勢展望[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6-8.
[7]張蘭蘭.綠色食品生產面臨的環境問題[J].當代經濟,2009-5.